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详细规划方案征集文件

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详细规划方案征集文件

十里长山校区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文件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4月目录第一部分方案征集说明一、项目概况二、方案征集方式三、日程安排四、方案评选五、费用支付六、保密程序七、违约行为规定八、其它第二部分设计任务书一、项目背景二、设计范围三、建设规模与资金四、总体设计要求五、建筑与配套设施设计内容及要求六、成果要求第三部分附件第二部分设计任务书一、项目背景1.学校简介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服务,形成了船舶、国防、蚕业三大特色,形成了本、硕、博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大学。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经历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

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学校设有14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类型,其中工程硕士有10个培养领域。

拥有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4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特色建设专业;近年来获得9门省级精品课程,先后获省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多项。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现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南校区为独立学院——南徐学院)和张家港校区,占地2500余亩。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140余名,教授141名,副教授307名。

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等达112人次。

学校现有纸质图书168万多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

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开发型高等工程实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研究生2600余人(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通本科生21900余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在校国防生295名。

学校享有“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

“十一五”期间,获国家级项目67项、省部级项目176项,获得科技经费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8520篇;合作参与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项,获得专利授权205项。

学校积极争取科研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条件,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项目、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3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不断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

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着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学校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

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熔盛重工集团、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多项,年奖助学金总额近1700万元。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连续19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江苏省和谐校园,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江苏科技大学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一流、优势学科一流、应用技术先进的办学水平,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学术交流中心之一,为“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而奋斗!(如想知道更多关于江苏科技大学的信息,可登录网站:)2.项目简介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启动市高校布局调整,选址十里长山建设镇江高校园区。

镇江市高校园区位于镇江西南部的十里长山地区(见图一),面积约9平方公里。

规划总人口约8万人,其中学生规模约6万人。

十里长山片区是城市重要的潜力地区,未来将以高校园区为核心,致力于打造镇江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新引擎。

(图一)2012年8月至9月,高校园区建设指挥部组织了镇江市十里长山概念规划及高校园区总体规划国际方案征集活动,共有国内外四家知名设计单位参加竞标,最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获得第一名,并在此方案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

2013年3月,涉及江苏科技大学部分的总体规划深化设计成果基本完成,方案明确了将在高校园区中心位置建设江苏科技大学十里长山新校区。

新校区位于十里长山长香路南侧,该区域山水交融、环境优美。

校园占地面积近235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包含共享区3万平方米实训中心)。

设计规模为公办本科生17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700人。

二、设计范围江苏科技大学(十里长山校区)建设项目地块坐落于十里长山地区中部,长香路以南,东至海燕南路,西至长山中路,北眺十里长山,总用地面积约156.7公顷,规划范围详见附件一。

三、建设规模与资金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项目用地近2350亩(其中,建设用地1860亩、水面192亩,水边景观山体近298亩纳入规划统筹考虑,具体范围详见附图),远期总规划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包含共享区3万平方米实训中心,下同),一期建设55万平方米(其中包含共享区3万平方米实训中心,下同),一期总投资不低于30亿元。

四、总体设计要求(一)校园规划指导思想1.尊重城镇和高校园区的总体规划,并与镇江市的大学园区发展相协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顺应基地的地形及用地形态,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布局。

应特别重视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力求新校园在水土、植物等方面与原有生态相融, 新校区内有近192亩水面的红旗水库和298亩植被丰富的山体,应注重利用水库和计划保护的山体,为新校区添色增辉。

3.总体布局应符合现代高校现代化、人性化、园林化、地域化的规划原则。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丰富多样的校园空间。

以生态环保意识及人与自然共存为指导,强调生态环境景观体系的设计。

综合江南地域文化特点,体现江南地区建筑所独具的风貌,以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表达校园建筑的时代性。

同时适应高校数字化、多元化、开放式、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办学方向,反映我校新时期的新特色。

4.校园远期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55万平方米为一期政府置换学校老校区资产投资建设,其余为学校自筹建设。

需整体规划、分期建设,既要使本次规划完整覆盖远期各方面需要,又使分期建设能形成完整的阶段性建筑群,满足不同阶段的建设需要。

5.大学建筑与发展是个动态过程,规划一定要有弹性,应着眼于未来,留有一定的余地和发展方向,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建议在各功能区分散预留二期13万平方米建筑用地之外,集中预留100亩土地用于长远发展。

(二)规划控制性导则1.规划控制指标2.规划设计要求1)保留基地内部原有山体、水体,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形成优美的生态环境;2)内部功能合理,同时兼顾校园良好的形象;3)以人为本,融入现代校园规划理念,注重师生的交往;4)各出入口之间保持紧密联系,形成整体化校园。

(三)总平面设计要求1、结构清晰,布局合理,充分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各方面使用要求,具备有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大学的拓展空间。

2、交通流线清晰,内外交通、动静态交通衔接合理,人车分流。

3、绿化环境、庭院空间与建筑主体具有较高的交融性和协调性。

4、建筑布局处理好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四)形体设计要求校区规划应立足高标准、高水平,充分体现江苏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及教育理念,建筑格调清新高雅,具有时代创新特征,并具有独特的设计品质和理念,建筑造型与色彩与十里长山的优美山体轮廓、红旗水库的广阔天然水面和周边绿化环境相协调。

(五)道路、管线、绿化、竖向设计要求1、共享区及交通枢纽在校园西侧,西大门为学生的主要生活出入通道,北大门面临现时城市干道,南大门邻近未来的312国道,合理定位校园各出入大门功能。

各出入大门之间要有机动环路快速相联,并充分考虑人行和停车场的合理布局关系。

2、建筑物内管线设计应体现智能化、方便性、经济性原则,严格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

3、绿化设计应为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创造一个环境优雅、品质高尚的生态型绿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景观和视野。

(六)学校其他意见1.规划方案要处理好红旗水库、泄洪通道和景观山体等特殊地域,在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的同时,为校园增色。

2.沿湖形成人行道环路,使湖面成为校园一大景观特色。

3.考虑利用水库东北角顺势建设港池实验室,同时建设水面测试码头。

4.应考虑智能化设计要求,综合考虑校园内的校园网(有线、无线)及校园网应用系统、校园电子显示屏、一卡通(无纸币消费)、多媒体、语音、广播、安防监控、门禁等智能化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