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经过多种形式代代传承,在中华大地上已流传了1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早已构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突然有一天,花木兰竟然打上了米老鼠的标签,在全球范围内演绎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举,强力吸引众人眼球,征服世人的心,让美国人赚了个盆满钵盈,而我们却要付钱给美国人看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时间,国内有人大喊:“狼来了!”有人摇头叹息:“这还是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改成什么样子了!”有人翘拇指:“又是迪斯尼一大经典影片哪!”一部动画《花木兰》似是打破了五味瓶,各种味道都有。
《花木兰》影片海报(图片来源:大旗网)从《花木兰》首映至今,吃惊、愤怒、失望、佩服等等心情已然趋于平静。
但是,迪斯尼“挖墙角”的动作却仍在继续。
2004年迪斯尼推出了《花木兰》续集,将这位中国女英雄的故事继续演绎下去,与全球人再续前缘。
2007年6月29日《宝葫芦的秘密》在全国全面放映,主要“幕后推手”又是迪斯尼。
据迪斯尼人透露,米老鼠已经买下了包括《神笔马良》、《大林与小林》等多部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改编权,今后将陆续搬上银幕。
[1]或许当年迪斯尼电影《花木兰》风靡全球的场景又将重现。
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中国人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文化怎么就让迪斯尼拿去大出风头,在全球攻城略地了呢?墙里开“花”怎么就香在墙外了呢?我们有必要比较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中美开发比较1.创作之比乍看之下,国人对花木兰传说的开发乏善可陈,比不得美国人一部花木兰大作。
但是,一经细细观察和考究,就可以发现对于花木兰故事的利用,国人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多种形式挖掘它的文化价值。
单从戏曲而言,就包括豫剧、评剧、梆子、评弹、越剧、昆曲、潮剧、龙江剧、粤剧、秦腔等等20多种剧种[2]。
20世纪50年代,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即以一出《花木兰》名噪一时,该剧更是于1956年被搬上银幕,拍摄成戏曲艺术片而享誉大江南北。
“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这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已是豫剧经典唱段,为人所熟识。
其他被搬上荧幕的戏曲还包括早至1926年梅兰芳的《木兰从军》、1994年白淑贤的《木兰传奇》等等。
戏曲艺术片之外剧情片也是琳琅满目,如1928年梁梦痕主演的《木兰从军》、1939年陈云裳主演的《木兰从军》、1953年王元龙主演的《新木兰从军》、1957年唐醒图主演的《木兰从军》等等。
而在2005年年底媒体又开始沸沸扬扬热炒唐季礼重拍花木兰。
如果说戏剧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音乐剧、现代舞、杂技等则显现了生动的时尚气息。
文化部重点演出剧目、中国歌剧舞剧院新编音乐剧《花木兰》于2004年在北京亮相[3]。
而2006年的现代舞《花木兰》更是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
由上海歌舞团、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联手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悉尼舞蹈团共同推出大型原创舞剧《花木兰》,以新颖独特的编舞手法融汇了中国古典舞的雍容典雅与现代舞的奔放洒脱[4]。
推陈出新的还有中国引以为豪的杂技。
由长春市杂技团和长春评剧院联合演出的杂技故事剧《花木兰》以戏曲的艺术形式,利用中国杂技传统的艺术手段,表现了“木兰从军”这个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5]。
对花木兰题材的利用还包括电视剧,如1998年的《木兰新编》及其续集和2004年的《花木兰》。
除此之外还有邮票、书、画等等形式。
有关木兰籍贯之争亦是精彩纷呈,河南虞城、陕西延安、安徽亳州、山东曹县等地皆称该地为女英雄出处,找出遗迹、文字记载等以为佐证,以期借着花木兰的名气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处提及有关木兰籍贯的争论,虽然并非是国人对花木兰产品的创作,但也表现了对该民间故事的利用。
)中澳跨洋合作舞剧《花木兰》海报(图片来源: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网站)扬眼扫视,各色木兰之花可谓是漫开枝头、笑颜灿烂,散出各色香味,但却只是飘香“墙内”,鲜有飘出国门。
而美国人的花木兰至2009年,也不过就是《花木兰I》和《花木兰II》。
在创作种类和数量上,乍看之下,国内众多“花木兰”队伍煞是壮观,迪斯尼小人则是形单影只,强弱对比自是不言自明。
可事实上,正是这迪斯尼小人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打下一片大好江山,使得这花家女英雄的名气响彻全球,让世上知道迪斯尼的洋花木兰,而中国本土的花木兰相对而言却是成了小家碧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山姆大叔版花木兰之后中国对于花木兰的开发多多少少已是借助了迪斯尼已创下的名声、打下的基业。
中国交响乐团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于2005年9月18日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凭借的是迪斯尼把花木兰打出了名气,让这个巾帼女英雄的名字和故事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6]。
《木兰诗篇》海报(图片来源:中国台湾网)在创作上,迪斯尼动画人物花木兰怎么就能征服世人,而本土所塑造的花木兰怎么就成了小家碧玉、养在家中无人识了呢?在探讨原因之前,有人可能会质疑:在国内花木兰作品中有很多已经是年代久远,比如前面提到的20世纪20、30、40年代的花木兰电影,由于当时科学技术、信息交流等的限制,作品无法在国内广泛传播,更不用说飘香国外。
这确实是客观事实。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对花木兰的开发一直在进行,即便是在美版花木兰风行之后仍在延续着,比如2009年就有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的拍摄,但是发展到21世纪,科技发达了,信息交流通畅了,我们的花木兰还是香在国内,世人记住的仍是烙上迪斯尼标签的花木兰。
由此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创作形式。
首先采取的形式上,动画影片比戏曲、歌剧、电视剧、邮票等等在传播上更具优势。
电影传播快、覆盖面大、传播广泛,价格上属于大众可消费品,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动画影片呢?此类影片的受众对象不是局限于儿童吗?情况并非如此。
在现代社会,出于减缓生活压力、留恋孩童时光等原因,动画片也赢得了很多成人的青睐。
日本动画片《火影忍者》、《海贼王》等等在成人中大受欢迎就足以证明此现象。
《花木兰》的观众便是不仅限于儿童,也包括了成人,受众面远广于戏曲、歌剧、电视剧。
同时迪斯尼网罗到的制作人才和拥有的精湛技术更是保证了《花木兰》世界顶尖级的质量。
该影片的工作队伍就有大约700个艺术家、动画片制作者和技工,整个团队有条不紊,分工合作,运用最先进的动画制作设施精心打造《木兰》。
正因为如此,观众才得以在银幕上看到2000名骑在马背上的匈奴士兵穿越雪山、全力进攻的扣人心弦的场景。
精心打造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以成人、少年儿童为受众能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这些优势是戏曲、歌剧、电视剧所缺乏的。
对于戏曲而言,中国人自豪地称赞戏曲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但是我们不得不直面惨淡的现实:戏曲在中国市场已然现出颓势,各地多不胜举的专业戏曲团体业务萧条、门庭冷清,有的已面临难以为继的严峻局面。
而在国外,戏曲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想要征服世人无疑是一项浩大工程。
随着世界各地不断开发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向外传播,我们的戏曲要想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戏曲虽已不时走出国门,与国外观众见面,但要想创立品牌号召力,却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国内举步维艰,在国外“小荷才露尖尖角”,戏曲花木兰以及拍摄成的电影在国内外难免难当重任,影响有限。
而电视剧集数多,时间长,在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选择面广的现代社会中,这一特点使得电视花木兰在大范围传播上先天不足。
歌剧、舞剧、音乐剧则属于高雅文化,受众更为局限,如中澳合作的舞剧《花木兰》票价最高达800RMB,最低也是100RMB[7]。
杂技、邮票等等其他形式同样面对受众面小、传播范围有限的难题。
中国花木兰在创作形式上已是注定了无法短时间、大面积传播。
花木兰的开发就如同那同涓涓细流,不曾断流,却无法形成激流。
同时应注意的是,迪斯尼给全球观众献上的这道花木兰大餐,在口味上已是美国化、大众化了。
迪斯尼努力将外国文化改编成美国的和全球的文化产品,一方面保留产品的异域风味,另一方面又为它注入美国文化元素,使得文化产品能够打入美国乃至全球市场。
《花木兰》发生在由长城、柳树、建筑、山水风景、佛洞和天安门等文化符号所构成的文化情境之中,但是我们又能发现这样的场景:木须读现代报纸,木兰以香肠和煎鸡蛋做早餐,祖先的神灵跟着西方的摇滚音乐起舞,美国明星Eddie Murphy以黑人街头俚语为木须配音[8]。
而在木兰形象塑造上,根据中国传说,花木兰是出于保家的尊父孝道和卫国的忠君之心,才在国家危亡之际不顾女儿身投身军戎,表现了孝道忠君这一千百年来中华炎黄子孙们所颂扬的传统美德。
但是迪斯尼采用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时并非完全被故事束缚,而是进行了提炼加工,使其更富有时代气息、适合更多人的口味,赋予了花家大小姐以新的“身份”:忠孝之道和自我追求,展现了一个忠诚勇敢的女孩寻求自我的个人经历。
正如影片主题曲《自己》所唱:“我眼中的我自己,每一天都相信活得越来越像我自己。
我眼中我的自己,每一秒都愿意为爱,为爱放手去追寻,用心去珍惜。
”从女性主义和个人主义而非孝道角度来阐释木兰的行为,赋予了这个人物以新的形象,使得她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
2.宣传推广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东西不必咋咋呼呼,凭借其实力自然引人入胜。
可是在现代社会,要是再奉行这句话,那酒再香如果不咋呼恐怕也是难以香出一条巷子。
实在是选择太多,即便是金子也有太多沙粒将其覆盖,没等人浪淘沙将其淘出,又有新的沙粒和金子来了,将人的眼球吸引走。
在这“眼球经济”的时代,只能进行宣传、广而告之。
中国花木兰文化创作成品五彩缤呈,将这花木兰文化生生不息地演绎下去。
但是这些作品多数是小规模制作,小范围推广,裹足于国内,难以在全球化潮流中分得一瓢羹。
例如众多戏曲剧种用着这或婉转或高亢的唱腔在小小方形舞台上将这巾帼女英雄的故事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其范围也仅限于当地,最多不过在国内巡演一番,甚至是到国外上演几场。
他们的宣传和推广经费有限,宣传时多数捉襟见肘,影响面小。
纵观全局,中国花木兰创作宣传普遍呈现的是小作坊形式,服务于当地或是国内的受众。
而动画影片花木兰的宣传瞄准的是全球市场,它以迪斯尼公司雄厚的实力为其经济后盾,在影片放映前便已营造起“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根据规划好的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凭借已建立起的发行网络,各种广告、预告片、宣传海报、影评充斥杂志、网站、影院,时间集中,形成有机的整体。
为了使影片全球化更有效,迪斯尼更是尝试将市场策略本土化,在不同地区与当地宣传公关公司合作,采取不同的推广策略。
比如在海外做广告时起用当地的著名影视明星来做市场推广和配音,将主题歌曲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重新作词并请当地的知名歌手为其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