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脱氮技术及研究进展
硝化细菌的种类
硝化细菌的种类:硝化作用是一个序列反应,先由一类细菌把 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再由另一类细菌把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 一般把参与硝化作用的细菌统称为硝化细菌;根据基质,硝化 细菌分为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和亚硝酸盐 氧化细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根据产物,硝化细菌分为 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
硝化工艺
硝化工艺是通过工程措施,利用自养性硝化细菌的作用,将 废水中的氨氧化为硝酸盐的处理方法。它诞生于20世纪中 叶。 根据除碳(COD去除)与硝化(氨氧化)的关系,硝化工艺 可分为单级处理系统和多级处理系统。 根据反应器内硝化细菌的存在状态,又可分为悬浮生长系统 (活性污泥法)和附着生长系统(生物膜法)。
硝化作用原理
通常,把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生物反应称为生物硝 化作用,简称为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把能够进行硝化作 用的细菌称为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从微生物学的 角度看,氨是硝化细菌的营养物质(电子供体),亚硝酸盐 或硝酸盐是硝化细菌的代谢产物,氧(电子受体)是硝化细 菌必需的环境条件。如果营养物质或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它们就不能进行正常代谢,也不能生长繁殖,硝化作用也将 随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硝化中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
研究证明,在废水处理中进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主要 是自养性细菌;进行有机物氧化作用的微生物则主要 是异养型细菌。前者分别利用氨氮和CO2作为能源和碳 源,同化有机物的能力很弱;而后者以有机物为能源 和碳源,依赖有机物生长。当环境中存在有机物时, 自养型硝化细菌对氧和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明显弱于 异养型细菌,其生长很容易被异养型细菌超过,并因 此而难以在硝化中发挥作用。
单级硝化系统
在单级硝化系统中,有机物的去除与氨的氧化被放置 于同一个反应器内进行。其工艺流程类似于一般废水 好氧生物处理的工艺流程(见下图)。与普通废水好氧 处理相比,单级硝化系统的负荷较低,水力停留时间 较长。
进水
曝气池 除碳+硝化
沉淀池
出水
剩余污泥
多级硝化系统
为了消除有机物带来的不利影响,工程上常将废水的除碳和 硝化分置于两个独立的反应器中进行,采用二级或多级处理 系统(见下图)。在多级处理系统中,由于除碳和硝化被放置 于不同的反应器中进行,因此可分别优化,运行的效率和稳 定性均可提高。
主要内容
氮素污染的危害 氮素污染的控制 生物脱氮理论及其进展 生物脱氮新工艺
氮素污染的最大危害
刺激地表水中植物和藻类的过度生长:植物和藻类 的生长离不开营养物质。在自然水体中,它们的生 长通常受氮和磷的限制。由于水生植物所需的N/P为 4-10(质量比),而寡营养型湖泊的N/P大于10,因 此磷的限制作用更大。但如果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水 体中,由于污水的N/P为3[氮磷含量分别为30mg/l (以氮计)和10mg/l(以磷计)],湖泊的N/P降低, 氮和磷的限制作用发生逆转。
氨和亚硝酸盐是低级能源
与硫化氢、甲烷的氧化反应相比,氨和亚硝酸盐氧化所释 放的自由能小。生物细胞不能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的 自由能,只能利用以ATP等形态保存的能量。在好氧代谢中, ATP主要通过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合成。前两者的标准 电极电位低于呼吸链上大多数电子载体的电极电位,他们 所释放的电子可从前端进入呼吸链,合成ATP的效率较高。 而后两者的标准电极电位高于呼吸链前端的电子载体,它 们所释放的电子只能从中后部进入呼吸链,合成ATP的效率 较低。如果改变基质的利用方式。把氨氧化成氮气,则能 量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而这一反应的标准电极电位低于氨 和亚硝酸盐的,合成ATP的效率也将显著提高。
值得深思的是:
?硝化基质(氨)本身含能不高,一种细菌独有已显欠
缺,他却让两种细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分享;
??氨氧化成氮气可比氧化成硝酸盐释放更多的自由
能,硝化细菌却偏偏要将氨氧化成硝酸盐。
硝化细菌对能源变化的适应性
在自然界中,氨浓度通常很低,且供应极不稳定。经过长期进 化,亚硝酸盐细菌对氨浓度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研究发 现,有些硝化细菌分别可在氨饥饿的条件下存活25周和一年。 在实验室培养中,大多数亚硝酸菌的最适氨浓度为2-10mmol/l, 也有少数亚硝酸菌能够耐受600-800mmol/l的氨浓度。在自然 界,亚硝酸盐浓度超过0.07mmol/l的生境十分罕见,因此大多 数硝酸细菌对高浓度(≥1mmol/l)亚硝酸盐反应敏感。刚从自 然生境中分离出来时,硝酸细菌对亚硝酸盐的耐受能力较弱; 经过实验室传代,耐受能力明显增强。在实验室培养中,大多 数硝酸细菌的最适亚硝酸盐浓度为2-3mmol/l。
氮素污染的物理化学方法控制
因为氮素污染的种种危害,氮素污染控制得到了社会各界 的重视。在废水脱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中,涌现了一 大批行之有效的处理工艺,构成了废水脱氮的技术体系。 这些废水脱氮技术可区分为物化法和生物法两大类。物化 法主要有空气吹脱法、选择性离子交换法、折点氯化法、 磷酸铵镁沉淀法等。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磷酸铵镁沉淀法, 因其在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中常作为预处理或后续处理, 以使出水达标。
生物脱氮工艺及其变法
由于物理化学脱氮法存在着成本高,对环境有影响以及 再生方法还未完善等问题,而生物脱氮技术相对来讲避 免了这些问题,因此后者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废水脱氮技 术。 生物法通常是由硝化工艺(nitrification process)和反硝化 工艺(denitrification process)组成。
藻类过度生长的具体危害
①水生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覆盖水面,影响景观; ②藻类密度过高,阻塞鱼腮和贝类水孔,影响呼吸作用; ③藻类产生毒素,可引起鱼、贝中毒; ④藻类产生气味物质,使水体散发异常气味,如土腥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腐味、鱼腥味等。 ⑤如果以富营养化水体为水源,藻类可堵塞滤池而影响水厂 生产;所含的毒素和气味物质则影响饮用水的质量。进入水 体,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植物和藻类过度生长,并 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氮素污染的其他危害(1)
通过硝化作用引起水体缺氧:氨是硝化细菌的能源,硝化作用 会消耗大量氧气。由于氨氮的理论需氧量为4.6mg/mg (O2/NH4+),在二级处理出水中,氮需氧量(nitrogenous oxygen demand, NOD)占总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 TOD)的比例可 高达71.3%。假如水体没有足够的稀释能力,二级处理出水排入 水体后,氨氮将耗尽溶解氧。
磷酸铵镁沉淀
磷酸铵镁沉淀法(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 precipitation)是向废水中投加磷酸盐和氧化镁,使氨 形成MgNH4PO4沉淀而被去除的废水脱氮技术。形成磷酸 铵镁的化学反应为:
6H Mg2++PO43-+NH4+ → MgNH4PO4· 20 ↓
磷酸铵镁(MAP)为碱式盐,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沉淀 反应最好在较高的pH下进行。但若pH超过9.5,产生的 MAP会释放 刺鼻的氨味。在氨沉淀中,理想的投加比例是 Mg:P:N=1.3:1:1
除碳、硝化和反硝化
③组合除碳、硝化、反硝化工艺
硝化作用
长期以来,认为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亲缘关系很近;在分 子生物学上,把它们归入硝化细菌科。近年来,引进分子生物 学技术,以16SrRNA序列为基础,对硝化细菌进行了全面的谱 系分析,发现两个菌群的亲缘关系相距很远;并重建了硝化细 菌的分类系统,为两者的鉴定铺平了道路。一般认为,在亚硝 酸细菌的自养代谢中,氧分子直接参与氨的氧化。但最近研究 发现,氨的直接氧化剂并不是氧而是N2O4,后者与氨反应形成 羟胺并释放出NO,氧参与了NO到NO2的转化。进一步研究发现, 只要存在NO2,亚硝酸细菌即能进行氨氧化作用,不论是好氧 氨氧化,还是厌氧氨氧化。
硝化细菌的营养物质
硝化细菌的营养物质:硝化细菌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 成,含有这些元素的所有物质就是它们的营养物质 (nutrient)。硝化细菌的营养物质可区分为能源、碳 源、无机盐(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以下重点讲 一下硝化细菌的能源。 能源是微生物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微生物营养类型的 主要划分依据,微生物被划分为光能营养型 (phototroph,利用光能)和化能营养型(chemotroph,利 用化学能)。硝化细菌是化能营养型细菌,其能源是氨 和亚硝酸盐。
硝化工艺与反硝化工艺的联合
硝化工艺虽能把氨转化为硝酸盐,消除氨的不良影响。 反之,反硝化工艺虽能根除氮素对环境的污染,但不能 直接去除氨氮。因此在环境工程上,硝化工艺与反硝化 工艺常常联合应用。三种常用的生物脱氮工艺流程为
除碳
硝化
反硝化
①分级除碳、硝化、反硝化
除碳和硝化 反硝化
②组合除碳和硝化,分级反硝化工艺
氮素污染的其他危害(3)
硝酸盐影响人类健康: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之所以受到 公共卫生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它们能诱发高铁血红蛋 白血症和胃癌。高铁血红蛋白血证主要发生与婴儿人 群中,患者皮肤呈淡蓝色,因此被称为“蓝儿(blue babies)症”。婴儿吸入含有硝酸盐的饮品后,会在胃 和唾液中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高 铁血红蛋白。见下式:
反硝化中微生物类型及作用
从微生物学角度看,一方面,反硝化细菌多为兼性厌氧 细菌,只有在氧受限制时才能进行脱氮作用,要使反硝 化过程顺利进行,必须防止氧的干扰;另一方面,反硝 化细菌主要是异养型细菌,有机物是它们不可缺少的能 源和碳源,要使反硝化反应顺利进行,必须为反硝化细 菌提供合适的电子供体。根据有机物的来源,反硝化工 艺还可区分为内碳源反硝化和外碳源反硝化系统。前者 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反硝化作用;后者则 通过外加有机物(如甲醇)进行反硝化作用。
表一
硝化处理对二级出水总需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