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本科生学年论文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班学姓级:号:名:指导教师:2015年 3 月22日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摘要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为应对现实挑战和自身发展的需求。

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实现由过去“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消极行政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积极行政转变,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各国普遍认同的观念。

在我国,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所以在国际发展和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目前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最终任务。

关键词行政改革服务服务型政府新世纪以来,面对我国入世后的新形势,借鉴西方的行政改革的理论,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问题,并得到了高层的认可。

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在中央党校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仪式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题发表讲话,首次提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同年3 月8日在参加人大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又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措施。

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而最终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到了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

因此,各专家学者也在不断地研究探讨有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系列问题。

一、服务型政府的界定界定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弄清服务的概念,那服务是什么呢?随着公共管理理念的产生,服务已被大家熟知,但是没有人对此作出明确的界定。

查阅相关文献,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就是为他人提供所需要的东西的工作以及从事这一工作,”还有其它学者认为服务是一项为集体利益或某种事业的活动,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个人事项的活动,或者说服务的目的是利他,而不是利己。

基于以上对服务的概念的界定,来界定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就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服务型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民利益的实现;二是在政府向公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是公民的利益需求居于决定地位。

那么服务型政府是什么呢?国内最有代表性的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政府责任的政府。

总结上述观点,服务型政府就是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学界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围绕服务型政府理论来源、为什么建设服务型政府、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展开。

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渊源,研究者未取得一致观点但普遍认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渊源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服务宗旨的传承和体现。

如学者井敏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代表制思想、民主行政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有受西方行政改革思想影响的一面,如吴玉宗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一书中指出,西方对官僚制的批判、西方再造的实践、西方公共管理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服务理念的结合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背景。

而一批学者更是在研究和引进西方的行政改革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张成福、党秀云的《公共管理学概论》,毛寿龙等人的《西方政府的治理变革》,这些研究,对于开阔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为什么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及意义,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井敏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服务型政府的产生既是政府类型自身演进的结果,也是21世纪新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这些背景包括——经济背景:知识经济取代传统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政治背景——公民的民主诉求越来越高;文化背景——行政组织内部成员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李军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中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适应现代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吴玉宗在《服务型政府:缘起和前景》中指出服务型政府的兴起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加入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关于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学者们见仁见智。

有的学者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要重塑政府理念,如李传军在《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前提》中指出,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实现政府观念转变,变暗箱行政观念为透明行政观念,政绩评估标准从数量扩张到公众满意。

还有的学者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如赵成福在《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构建》中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是核心,政府应该着重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把不该管、管不了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中介组织机构。

总结上述观点,建设服务型政府就应该转变政府职能。

首先,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政府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真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最后,政府系统内外部要互相监督,真正实现透明、公开、公正。

(一)国内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相关讨论国内一些学者对有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涵盖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方方面面。

在有些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如服务型政府的背景、意义,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服务型政府起到了重大的帮助和作用。

但是客观地讲,国内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就理论谈理论,未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对实践的剖析较少,使官员们在实践中不能充分利用理论,从而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职责。

2、对服务政府型政府的研究更多关注于高层政府和高层政府官员,忽略了基层地方尤其是县区级政府。

3、研究方法单一,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去学习研究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而不是从本国实情出发,更多地去实地调查、探索,从而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国内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发展趋势现今,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颇有建树,因而为以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这样会使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越来越趋向于成熟、完善。

其主要发展趋势如下:首先,要构建更加完整的服务型政府责任体系。

这要求政府官员要摒弃“官本位”的思想和观念,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还要调整领导干部的绩效评价指标。

其次,公民参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的构建,参与公共管理,为政府建言献策,和政府官员形成良性的互动。

最后,建立和完善行政服务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服务型政府的相关法规。

从而建构一个相对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三)对国内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自我看法目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还停留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号召,未形成制度化、系统化、有序实施相关政策的工作格局。

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转变政府官员的思想和理念,不是单纯地完成上级的工作任务,认为自己是政府官员高人一等更多地想谋取职位利益,而不是要实事求是地提供人民真正需要的服务,为人民办实事。

其次,要规范和重构政府内部系统,使其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工作格局,还要健全外部的监督机制,使政府内部系统和外部监督机制有机地结合。

最后,国家要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理论指导并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正值我国改革的现实环境,国家要更加关注我国的行政改革和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国外相关研究国外相关研究是从“服务行政”开始的。

“服务行政”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

之后的服务型政府主要体现在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理论之中。

尽管国外没有直接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但具体做法和称谓上也不尽相同,这些理论所描述的政府模式表现出了鲜明的服务型政府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导向,即“建设以顾客或公民为导向、以公民满意为主要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均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出现了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论文专著。

如美国哲学博士拉塞尔·M·林在《无缝隙组织: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一书中提出了政府再造的步骤,并提出了无缝隙组织的概念,无缝隙组织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的组织形态,无缝隙组织提供一种流畅的、真正的不费气力的经验,无缝隙组织的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直接接触,它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并且,无缝隙组织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无论是对职员还是对最终客户而言,它传递的是持续一致的信息。

作为一种“无缝隙组织”的无缝隙政府,是一种以顾客、以结果、以竞争为导向。

美国的登哈特(2003)在《公共组织理论》一书中,强调了公共行政的公众性、服务性、知识性和学习性,呼吁公共组织应该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的价值,提出回应性也应该是公共组织的政策重心。

指出公共组织不是“掌舵者”更不是“划桨者”,而是“仲裁者”。

同时还提出新公共服务理念即“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之上。

”以上这些研究,对我们研究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意义,为有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满足我国现实发展的需求和应对国际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1.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页。

2.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7页。

3.吴玉宗在《服务型政府:缘起和前景》,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4赵成福在《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构建》,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美国哲学博士拉塞尔·M·林在《无缝隙组织: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国热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6.美国珍妮特V。

登哈特和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