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却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退。

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一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之间的联系。

从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又增加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

案例l:年级认识不等式。

题目: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30张或30张以上,则每张票价4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喊住了他,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27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1)李敏同学的提议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2)如果不对,请说明理由;如果对,那么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多买票反而合算呢?
上述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兴趣,学生怀着
极大的热情主动探究、讨论、合作,随着教学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展开,整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适宜的教学情境总是与动手实践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提炼一般规律。

案例2:九年级梯形的中位线。

题目:一个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1)实验器材:普通形状的梯形纸片若干。

(2)提示:若要拼接,需要相等的线段。

学生经过操作尝试后,展开讨论,认为取一腰的中点,可得到相等的线段,根据中心对称,可进行拼接。

这节课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以实践操作为探究背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本质,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知识与情境的交融中感悟
对新知识的引入,都应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从事探究,在感受、体会、揣摩中感悟新的知识。

案例3:教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在日常生活中,对线面垂直的感性认识很多。

如旗杆与地面等。

如何来判定呢?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三角形纸片(△abc),过顶点c翻折该纸片得到折痕cd,将翻折后的纸片放置在水平的桌
面上,请学生观察。

接着问学生:折痕cd与桌面α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cd与桌面垂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发现:当折痕是ab边上的高时,这样翻折后的折痕cd与桌面α垂直。

这是为什么呢?这堂课的教学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数学问题”的研究。

∵cd⊥ab,∴翻折后cd⊥ad,且cd⊥bd。

这样看来,似乎有以下结论:cd与平面α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cd⊥α。

这不就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吗?那么当折痕cd与桌面上的一条直线垂直,是否就能保证cd⊥α呢?让学生再动手试一试:将折纸展平竖起来,发现尽管cd仍垂直ab,但此三角形纸片并不能稳稳地立在桌面上,可见,cd至少要与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才能保证cd⊥平面α。

这样在学生自己的操作体验中,一个抽象的数学定理就直观地展示在他们面前了。

四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

在普遍加强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的今天,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越来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新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指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运用数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对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

特别是在初中几何阶段,经常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

案例4: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1)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
组成什么角?(2)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3)在拼图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
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

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例如,在“圆周角”一节中,可设计实验情境如下:
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1)作已知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

(2)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弧对的圆心角。

(3)分别量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4)再任意作一个圆周角,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已能总结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即一条弧所夹圆周角是它所夹圆心角的一半,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证明了,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五创设具有应用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建模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
过程……”
案例5:八年级平面直角坐标系。

问题:(1)大家看过电影吗?如果你的票是10排2号,你是如何找到你的位置的?如果把排号写前面,号数写后面,你的位置就可用有序实数对(10,2)表示,那么(2,10)则表示 (2)
你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你在班级中的位置吗?尝试着将它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展示并点评不同学生说法的优缺点,评出最佳说法)。

体会:在平面上,表示位置除了必须有两个数据外,还必须了解参照点及方向。

(3)选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作为参照点(即原点),把教室里的学生的座位所表示的行与列作为x轴和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上黑板找到自己的位置所表示的点,并写出该点的坐标。

(4)换个参照点(即变换x轴、y轴的位置)让学生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再找自己的位置所表示的点,并写出该点的坐标。

数学起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和理论都来自生活,学生可以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来构建数学模型。

一个来自于生活的话题经过组织,展开数学学习,课堂气氛就会十分热烈,每个学生都得以参与和体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充分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

六巧妙设趣布疑,创设教学情境
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

如果教学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必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展开想象的翅膀。

案例6:七年级代数式。

在教学七年级代数式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参加猜数游戏,教师发布指令:(1)每人心中想好一个数。

(2)把想好的数乘以2再加4。

(3)把所得的和乘以5。

(4)把所得积减去20。

然后请一位学生报出得数,教师立即猜出该生心中所想的数,连
猜数人,必猜必中。

学生感到惊奇,急于想了解其中的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将前述指令的普通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设心中想的数为x,则(2)~(4)指令依次为(2)2x+4;(3)5×(2x+4)=10x+20;(4)10x+20-20=10x,因此,教师只要将学生报出的答数除以10,即得该生心中所想的数。

学生看了符号语言之后,恍然大悟。

教师再引导学生小组自编指令,做不同的猜数游戏。

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规律和简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