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北朝民歌比较

南北朝民歌比较

浅论南北朝民歌差异姓名:闵芹学号:1050110056 班级:汉语言文学2班摘要: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总体来说,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表现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方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1】其中,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叙事长诗《木兰诗》最能代表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南朝北朝民歌内容风格情感差异一反映内容上的差异南朝民歌分为:吴歌、神弦歌和西曲歌,基本上南朝乐府民歌内容都是反映现实的。

吴歌内容集中于爱情,题材上略显单调,但其中有些民歌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如《子夜歌》“始终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写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内心的沉痛、伤感;又如《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表现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与坚贞,以死殉情来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等等。

南朝神弦歌内容在于表现人神之恋,将美好的爱情注入祭祀神灵之中,心意缠绵,富于浪漫风情,大都是江南一带民间的祭神歌,与屈原当初在沅湘一带改写当地民歌而创作的《九歌》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祭祀之际表现人神之恋。

此外还有西曲歌,西曲歌也主要写缠绵的爱情,与吴歌相比,突出特点是结合劳动写爱情,也有幽默诙谐的一面,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如《石城乐》“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可见在商旅离别,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之气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明快开朗。

而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内容包括景象雄浑之作,代表有《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出色尽显辽阔苍苍的草原景象,其意境恢宏博大,雄浑壮阔,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生活的面貌和精神面貌;另外,凄苦之音,反映战争动乱给人们带来的凄苦心境;还有尚武之歌、爱情之歌及反映社会贫富不均、贫富对立的内容。

(这是南朝民歌所未涉及的。

)而在爱情之歌方面,南朝民歌多写婚外的情歌,北朝民歌则侧重在人们的婚恋生活,表现婚恋文化习俗、婚恋形式和婚庆游戏。

“南朝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约而言之是侑酒佐饮的女乐。

演唱者,或被蓄养于达官贵人之家,或散在青楼酒肆之中, 故其内容皆为男欢女爱, 形式皆是媚语软调。

这是久经需求方的选择淘汰的结果, 极罕有真正意义上的婚恋内容。

”【2】北朝诸族有早婚习俗, 甚至早期的鲜卑习俗还保持着抢掠婚姻的形式。

北朝的《捉搦歌》写道: “男儿千凶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小时恋母大恋婿,何不早嫁论嫁计”“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媪。

”不仅反映了劝女早嫁,而且体现了“嫁娶则先略女通情”的情况。

相比之下,由于南北朝社会风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这种民歌在内容上的差异。

正如萧涤非先生说: “南朝内容单调,几纯为男女相悦之情,画眉注口之事,绮罗香泽之气。

北歌则较复杂、充实,有写从军边塞者,有写英雄气概者,有写贫人孤儿之痛苦者,有些兄弟之不相顾者,即属情歌,其中女性亦似甚朴素,绝少脂粉气。

盖南北社会环境,风俗习尚,及经济背景皆不同也。

此其内容殊异之有迹而可寻者”【3】即南朝民歌内容单调集中于情歌,而北朝民歌内容广泛,即使在情歌方面,相较南朝,多朴素绝少脂粉气。

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南朝民歌总体婉转柔媚,篇幅一般较小,绝大部分是五言四句,也有五言三句者如《读曲》、《神弦》等;有五言五句者如《前溪》;有五言六句者如《娇女》、《圣郎》,由于篇幅小,使得写情集中,点到即止,绝不拖沓,而每一首歌突出一个最具孕育性的情感焦点起到含蓄慰藉、明洁空灵效果,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南朝民歌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并巧用修辞如双关、谐音等。

相较于南朝民歌,北朝民歌以“古朴苍劲,悲凉慷慨”为主,在质朴平直中显粗犷,坦率中显豪迈。

这种风格与当时北朝人民所处生活环境,北方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并且,除五言四句外,还有七言四句之七绝体如《捉搦》《隔谷》诸曲,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总体来说,南朝民歌,贵在清绮,北朝民歌重在气质,正如《北史·文苑传》叙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吟咏,此南北词人得失之教也。

”【4】表现南北作风差异最为明显当属南北朝民歌是也。

三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文学为情感的结晶,民歌可贵之处即在于真情。

因此虽同为民歌,但仍格各具面貌。

大抵南朝民歌婉转缠绵,并以哀怨的情绪为主导;而北朝民歌直率粗犷,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南人未免儿女情长,北人则多风云之气,南人柔情,而北人情刚。

一如潺潺溪流,委婉曲折,一如蓬蓬野火,顺风而趋,迥不相侔。

”【5】即使同表达爱情,南北朝民歌也是大相径庭。

如同是示爱,南朝民歌说:“我念欢的人,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歌》)。

此中既怀有热望,又有淡淡的幽怨,极为细腻。

北朝民歌则说:“侧侧力力,念君无极。

枕郎左臂,随郎转侧”(《地驱乐歌》)对男性示爱丝毫不加掩饰。

同是约会,南朝民歌是:“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是不来己”(《华山畿》)独自失落彷徨。

北朝民歌则是: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直接斥责情人。

同是相悦,南朝民歌《碧玉歌》是: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颇多含蓄。

北朝民歌《幽州马客吟》则是: “南山自言高, 只与北山齐。

女儿自言好, 故入郎君怀。

”毫不扭捏。

同是心中苦闷,南朝民歌是: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

为欢憔悴尽,哪得好颜容”(《子夜四时歌·吴歌》)幽怀独坐, 惆怅不已。

北朝民歌则是: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直接去寻情郎排遣心中的不快了。

同是表现婚姻不自由,南朝民歌是: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

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独曲歌》)愁苦无奈。

北朝民歌则是: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心直口快,毫不遮掩,埋怨家中不让其出嫁。

北朝无“同心结两头”“持许相存在”的痴心男女,南朝却无“一日三婆娑,剧于十五女”的好汉。

南北朝民歌在情感表达上,一南一北,一阴一阳,一婉转一直率,一缠绵柔情一眉飞色舞,一静如处子一动如烈火,二者都是在表达当地人民真挚情感,却在表达上南辕北辙,差异分明。

四由《西洲曲》和《木兰诗》看南北朝民歌差异南朝民歌代表《西洲曲》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南北双璧,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我们亦能从二者之中探讨出南北朝民歌差异。

《西洲曲》作为南朝民歌抒情长诗中的经典,是一首通过季节变换和空间变换的描写,表达一位青年女子对情侣的深长思恋的经过文人加工过的南朝民歌。

它构思巧妙,善用景物来暗示时间,并善于用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极具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回环婉转之美。

诗歌以抒写情愁为主,极尽四季相思,日夜相思,回环相思之至,辅以相思空间的变换。

思起于西洲,思于西洲,终于西洲,情意绵绵不绝于西洲。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结字勾句的顶真、珠连、谐音双关、比喻等,并注重押韵,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五言到底,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含蓄委婉。

它充分体现出南朝民歌在内容题材上主要集中于情歌,艺术风格上婉转柔媚、清新绮丽,情感表达上委婉含蓄,细腻缠绵。

声韵之美与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体,声情摇曳,余味无穷,情味愈出。

而《木兰诗》作为一首杰出的叙事诗,着重写花木兰替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战胜归来后谢绝官职,返回故里,恢复女儿装,反映当时北朝战乱频繁的社会图景和北朝尚武精神。

语言修辞方面丰富多彩,富于韵律美,并运用口语化语言,同时还有大量精妙绝伦、华丽工整的句子,既有五言,又有杂言,朴素生动,气盛词刚;此外,将木兰温柔、善良的心性和对父母的拳拳深情,不惜笔墨地直率大胆、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而战场的残酷肃杀气氛和将士们的浴血奋战用极其简练又直白的语言“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带而过,但其深意尽在其中,耐人寻味。

《木兰诗》充分体现了北朝民歌特点,内容上有别于南朝民歌的情爱之思,而是反映战争,保家卫国,为父尽孝,北朝尚武等多方面内容;在艺术风格方面,充满慷慨刚劲的北朝风气,重乎气质描写;在情感表达上,直率大胆,毫不掩饰,尚武豪迈。

由此可见,南北朝民歌差异已深入各民歌之中。

总结:作为同一时期长期并立对峙的政权,南朝和北朝的社会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都有着极大的区别,这也使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各呈颜色,在动态的对立中表现出鲜明的艺术魅力。

正如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所说:“我国文学,自先秦之世,即已有南北两派之不同,大抵南方缠绵婉约,北则慷慨悲凉,南方近于浪漫,北则趋重实际。

南方以辞华胜,北则以质朴见长。

而此种区别,在南北两朝民间乐府中,表现尤为显著。

【6】由此可见,南北两派差异在南北朝民歌中表现更甚。

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5页【2】张宗原《论北朝民间婚恋歌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04页【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03页【5】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05页【6】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7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