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1)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1)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手法和方法加以论述。
一、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以点带面的描写,达到讽刺的目的
小说的结构非常的精致,它以方鸿渐的部分上层知识分子的生动群像,深刻剖析了他们空疏、虚伪、卑琐的灵魂。
首先,表现在社会对主人公方鸿渐生活遭际与个性弱点的描述。方鸿渐留学英、法、德国,归国途中与一些留学生"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可是,他一旦回归封建家庭与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圈中,便只能为个人的谋职与恋爱婚姻浑浑噩噩地忙碌。又由于他为人比较善良、软弱,故在名利场与情场上屡屡败北,最终不能不陷入精神上麻木困顿的绝境,小说由解剖他的个性弱点与精神困境入手,巧妙地讽刺、揭露了畸形的世态人情。
浅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 作者:
———————————————————————————————— 日期:
浅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摘要
《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作者钱钟书在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里,以其生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他独特的生活感受,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小说着力于描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主要由三、四十年代一部分欧美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组成的知识社会、知识阶层人物,从剖析他们个性、道德上的弱点入手,揭示其精神上所处的重重困境,由此而反映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腐朽和没落。从而表述了作者——一个爱国的、信仰科学和民主的知识分子对于旧时代生活的深刻讽刺和感伤。小说广泛全面深刻地揭露了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它的确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在小说的表现手法上,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作者既能有声有色地绘出人为的可笑可卑的行为,以透视其五脏六腑,又能以自己的博识,设计精巧、超拔的比喻,对人物作愚弄嘲讽,笔酣墨饱,无不淋漓尽致。
方鸿渐最突出的个性弱点是怯懦,他学的本是中国文学,却偏要出洋"深造"。此事未免滑稽,可在殖民化的旧中国却不失为时髦之举。留学四年,兴趣虽广,却学无专长,最后迫于父亲和岳父的压力,不得不于回国前买一个假文凭寄回去搪塞。不料岳父立即将他的博士照登报大肆吹嘘。这些文字看来是写方的经历与个性弱点,落笔处却都巧妙地针砭了崇洋媚外、好尚虚荣的社会风习。在恋爱婚姻方面,虽然真心爱上了唐晓芙,却由于遭到苏文纨的中伤而致失恋。后来他到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又接连受到老奸巨滑的校长的欺骗,卑劣无聊的同事的暗算,在这里由于种种原因而与孙柔嘉结合了,但孙并非他真正的意中人,她多疑善妒,专横有主见,常动不动就与方争吵,最后在一次空前的吵闹中导致决裂。作品往往由这类貌似锁屑的人物个性弱点和家庭纠纷,来抒发对旧时代生活的讽刺与无可奈何的感伤,在艺术表现上更为独到。
在作者的笔下,还出现了一群顶着学者、教授招牌的丑类,这便是抗战后方所谓"国立三闾大学"的班底:如名为老科学家而实为狡猾政客与好色贪杯的校长高松年;贪吝鄙俗的流氓政客型的训导长李梅亭;用假文凭讹取名利的历史系主任的韩学愈;由革职的贪官而当上中文系主任的汪处厚;卖弄虚荣、摆弄是非的能手陆子潇等。在民族危亡之际,这帮人仍然只知狗苟蝇营,追逐个人的名利与情欲,明争暗斗,透过他们灰暗、丑陋的灵魂,不难窥见其孽生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腐朽龌龊的本相。
二、通过人物肖像、言行和心理描写,获得讽刺效果
小说围城中涉及到的人物,都是作者所讽刺的对象,不论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像李梅亭、高松年、汪处厚,还是次要人物如沈太太、鲍小姐,乃至于方鸿渐一行前往三闾大学途中所碰的妓女、侯营长一类的小人物,作者在他(她)们一出场,就采用漫画式的手法对其丑陋的外貌进行描写,使人见其而恶之。李梅亭出场时,作者是这样描写他的:"四十来岁年纪,戴副墨晶眼镜,神情傲兀,不大理会人,并且对天气也鄙夷不理,因为这是夏历六月中旬,他穿的还是黑呢西装外套。"又如:"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夌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 ……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看到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幅活灵活现的漫画就形象地浮现在读者脑中了。作者在描绘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貌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讽刺,使他一亮相,就给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其次,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将讽刺的笔锋伸展到中上层知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对于人物个性与道德的批判入手,揭露和抨击畸形的社会世相。
所谓西方文明的产物——欧美留学生,是围城中的重要角色。在法国取得文学博士头衔的苏文纨号称"才貌双全"的"女诗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一首德国民歌。其才学便是在情场中播弄风云,抗战时,依靠丈夫势力谋到"战时物资委员会"处长的肥缺,成为利用飞机走私的高级商贩。由法国归来的沈氏夫妇,则在抗战中投敌附逆,沦为无耻的民族败类,还有擅长欺世盗名的假哲学家褚慎明和以封建遗少自傲的董斜川。其中稍有才学的赵辛楣,也只是由于情场失意才到内地教书,又终因一场新的情场风波而重蹈士途。
在这群丑物当中,算得上"丑中之冠"的是新回国的沈太太。她是一个崇洋媚外、卖国投敌的汉奸,是民族的败类,作者对她是深恶痛绝的,故此在书中毫不留情地勾勒了她的丑貌:"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作者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读之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厌恶至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