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基本思路 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
-- 总书记讲话提出:“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 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 -- 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和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组织和集 聚一流团队,创造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一流
◆ 办学模式特色。四大功能定位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坚持中
国特色办学模式的根本就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 社会制度特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优质
资源的集成与融合,集中力量,形成重点突破
◆ 文化传统特色。增强国际视野,树立大国形象,主动服务全球
教育和科技发展,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计划特点 3.坚持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支持的长效机制 ◆ 面向科学前沿、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项目,要充分利用国内
外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发挥集聚效应
形成针对性、多样化的支持措施
◆ 有的可授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 ◆ 需要政策的,可在政策上给与倾斜 ◆ 对一些现有支持尚难满足改革需求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国家将 采取引导性、奖励性等方式给予经费支持
引进新产品;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 开拓新市场;
获取原材料或半制成品新的供应 源;
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阿波罗十年登月规划
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 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 牌等。
总设计师韦伯说过:
“我所用的技术都是 已有的,关键在于综 合。”
工艺创新
的创新氛围,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
基本思路 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
-- 长期以来,高校各创新要素的发展缺乏有效结合,高校内
部管理分散,高校之间同质化趋势明显,高校综合性、多功
能、特色化的优势没有得到根本体现 -- 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个泛指的要求,人才是指优
源,产生集聚效应,在最短时间内创造最具创新成果
-- 协同创新重点解决创新主体的“生产关系”问题,从而 更好地释放创新要素的“生产力”。
二、国家“2011计划”基本思路
“2011计划”事实上是教育部、财政部
执行 中央创新大会 精神的举措:
◆ 一个根本出发点 ◆ 一项核心任务 ◆ 探索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 推进八个方面机制体制改革 简化为:1148
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是使参与的各方获益,整 体加强,共同发展。
主题选择 2.为什么选择协同创新?
--世界科技正驶入“大科技”时代
◆ 科技全球化的进程迅猛,创新要素流动与融合普遍 ◆ 科学技术的挑战越来越复杂、综合,经济对科技依存度越来越高
--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教育、科技、经济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秀人才的集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学科是指围绕国
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学科集群能力,科研是指发现 并解决重大问题的组织管理与协同研究的能力 -- 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基本思路 3.以协同创新项目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 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通过校校、校所、校 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协同,组织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项目 -- 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 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创新模式 -- 形成一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
*** 2012.09
主题选择
一、协同创新
1、什么是协同创新?
管理学的“协同学理论”指出:
-- 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现象,一定条件下,无序和有 序之间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 -- 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 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
-- 元素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
① 全面部署,分层实施。
有条件高校都应按照“2011计划”总体精神与要求,积
极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大力提升创新能力。
2011计
国家协同创 新项目 省级“2011计划” 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支持 校级协同创新计划
划的整
体实施 框架
计划特点
② 分类建设,择优支持。
◆ 按照协同创新模式以项目方式开展。针对不同类型项目, 制定不同的准入条件、评审标准和建设要求等。 ◆ 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通过第三方评审遴选出一 批满足2011计划要求,具有代表性、影响力以及培育成效
-- 同时,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
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体和战略联盟,形 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
计划特点 2.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 世界强国的兴起伴随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迁移, 而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又伴随着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 -- 简单地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办学模式是实现不了世 界一流的目标,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根本 基础 支柱 手段 条件
管理 能力 市场 优势 营销 能力
技术 创新
企业核心 竞争力
产品 创新
成本 优势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企业生存发展要素
立足本行业
不相关产业多元化…试图通过
进入不相关产业,来“达到东
方不亮西文亮、黑了南方有北
方”的经营境界
立足本行业…集中在本行业或
相关产业做强、做大,而不是
◆ 创新力量和资源分散、封闭、低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济
社会发展相互脱节
◆ 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发展,需要创新主体协同发展
--高校做为创新的重要力量,理应贱行协同创新的时代责任
◆ 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 依托高校优势学科与院所、企业、国际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
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现存问题: 现行科研、社 会服务方式, 从根本上满足 不了解决重大 需求的要求
2011计划的根 本目标:
解决路径:
转变高校现行
的创新发展方 式,建立新模 式与新机制
服务国家重大
需求,冲击世 界一流水平
计划特点
什么是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 转变高校创新发展的导向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从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 ② 转变高校创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以校、系、组为主体向跨地区、跨部门、跨院校、跨 学科研究方式转变,形成以团队为单元的人员流动体 ③ 转变高校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汇聚形式 推动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实现创新资源的充分
显著的项目,给予立项。
◆ 每年国家公布各类项目的预定数量,公开申报,择优支持。 ◆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广泛参与。
计划特点
③ 资源聚集,多元投入。
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支持和投入
◆ 面向行业产业项目,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主导作用
◆ 面向区域发展项目,要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地方投入和
主题选择 “2011计划”提出的协同创新,可以理解为:
-- 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科学问题或重大需求,具有优势的创 新各方按照研究方向和技术路径分工并开展联合攻关 -- 建立从无序到有序、从分割到集成的创新模式,形成人 才、资本、信息、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 合理流动与共享利用的新机制 -- 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各方的各自优势,充分汇聚全社会资
整合,形成创新要素与资源的集聚体
④ 转变高校创新发展的环紧与氛围
计划特点
协 同 创 新 项 目 ( 中 心 )
方 向
选 择


要点
创新要素 与 资源汇聚


机制体制 改革 政策 保障
计划特点 4.坚持引导与支持相结合的实施方式
“2011计划”既是支持性计划,更是引导性计划。计划 实施将坚持以下的基本要求:
企业的理解
政府官员的理解 • 如何进一步发挥源头创新引领作用 支撑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中心
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协同创新
创新处于变革的核心地位。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 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 “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重大”创新使得世界发生巨大变化,而 “渐进”创新则在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中持续发生。 广义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它创 新等。
雄厚的技术力量队伍、充足的资
金、时间的许可; 可能获得高额的垄断性利润,并 形成其它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 争力; 可能失败。 购买专利 高起点 短时间
针对性强
保护性强
技术进步规律 ——连续式和非连续式 美国Foster对1930-1980年50项重大化工过程技术进步总结
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
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基本思路 4.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
-- 机制体制改革是重点与核心任务, 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 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 深化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实现教 育、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有机衔接起来,构筑 形成综合改革的特区。
繁琐公事
企 业 规 模
领导危机
程序/控制 危机 自立危机
通过合作的成长 通过协调的成长
通过分权的成长
正常演进
通过指导的成长 通过创造的成长
企业规模越大, 危机越多,变 革因素也越多, 企业风险越高。 小/年轻
变革阶段
企业年龄
成熟
企业的成长阶段
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创新 能力
人才 资本 市场 管理 环境
B
产品创新
A 技术创新
C
市场创新
管理创新
E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