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0-2010诗经研究综述

2000-2010诗经研究综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产生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的源头,在我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诗经》研究史可以说是一部世纪学术史的缩影,由于《诗经》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研究跨有多个领域,而不仅仅限于文学性;而其研究方法及取向更是显示出丰富的多样化色彩。

它的研究几乎与各大学术思潮紧密相关。

因此,对这10年来的《诗经》研究史作一番回顾与反思,其意义也就格外的不一般。

从2000年到2010年的《诗经》研究,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诗经》中的诗包括农事诗、弃妇诗等等。

二是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意象和习俗进行的研究,有水意象,植物意象,婚恋习俗等等。

三是《诗经》与周代文化和宗教关系的研究,四是对《诗经》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的研究。

当然,《诗经》是一部文化史和学术史,一些学者还从诗经的结构、主题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深入严谨的科学探微。

一.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

1.诗经农事诗研究张春霞2001本文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主题——农事诗,共四章。

第一章就农事诗的概念和基本篇目作了简单的说明,第二章对农事诗的研究史进行了梳理,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

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四个层面对农事诗的农业文化特征给以整体的观照。

2.诗经弃妇诗研究2001 陈远丁《诗经》弃妇诗生动再现了先秦时代部分妇女不幸见弃的社会现实。

本文研究古代弃妇现象主要目的在于两点:一是此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现有的不尽如人意的多。

二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为当代婚姻关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诗经采摘兴香本义之探究2003 郑宏本文从《诗经》中的采摘诗出发,根据所采植物的功用,把它们大致分为思念之物、祈子之物、祭祀之物三种,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从巫术、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对《诗经》采摘兴象之本义作了探究4.诗经颂战诗及其遭遇误读的分析2004陈曦《诗经》收录不少讴歌战争英雄、颂扬武功军容以及鼓励士兵斗志的诗作。

这一客观存在,是对《诗经》厌战诗一枝独秀之看法的瓦解。

《诗经》颂战诗主要反映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商汤伐桀及武丁伐楚;二、文、武剪灭殷商;三、宣王征伐四夷;四、秦国尚武图强。

在《诗经》研究史上,颂战诗普遍遭到误读。

秦人对其尚武习俗的展现,以及殷周统治者对其武功的夸耀,成为颂战诗遭遇长期误读的主要区域。

5.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黄伦峰《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

研究《诗经》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

二.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意象和习俗进行的研究1.诗经水意象综论2002刘雅杰《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意象。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

以水喻人是古代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的手法。

《诗经》中的水意象内涵十分丰富,按其种类划分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单独物象出现,称为单一型水意象;二是和其他物象结合在一起,称为复合型水意象;三是人和水同时出现,称为人为型水意象。

2.诗经植物意象探微孙莹《诗经》中的部分作品就是以植物意象作为人类自身的生命参照,通过描写它们生长和存在的状态,表达出上古先民内心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并将自身单一而抽象的生命状态多样化、物象化,转化为可视、可感、可触摸的生命实体。

3.:诗经思乡恋土主题研究李春华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而常见的主题——思乡恋土。

4.诗经风俗的归类研究2002 涂庆红从风俗的角度来研究《诗经》,是探求《诗经》作品以及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上对《诗经》中的风俗作一个系统把握。

5.诗经中体育意象的研究2010刘天明《诗经》中有近百篇的诗歌直接描写或间接涉及了上古先民进行体育活动或者萌芽状态的体育活动的情况,是我们研究商周时期体育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立足于《诗经》文本,结合国内外诗歌意象的研究成果,对体育意象进行了界定,即客观体育形象与诗歌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艺术典型,即客观体育形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体育艺术形象。

在明确体育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诗经》中涵盖体育意象的诗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筛选、整理和诠释。

并确定了“《诗经》与武”、“《诗经》与舞”、“《诗经》与游”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三.是《诗经》与周代文化和宗教关系的研究四.由诗经看周代社会的主体意识高春花在中国历史上,周朝是历史的黎明时期,也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时期。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述了周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内容。

这种主体意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五.周代诗乐文化与诗经孙世洋本文将《诗经》置于周代诗乐体系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中,分别考察了诗乐(主要涉及了《国风》系统)的历史政治历程与诗体的政教实用状态。

本文首先分析了雅乐理念的逻辑理路,指出雅乐与风俗、政治权力的密切关系。

周代诗乐亦即周乐作为雅乐体系,贯彻了雅乐理念,从而使周乐体系敏锐地反映了周王室的意愿与状态,通过将季札观乐的评论与周代政治历史相参证,描述了周乐的发展历程,认为周乐最后定型于东周初年。

在说明了先秦不拘形式的诗体观念之后,指出“诗”是周代政教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式,因而为适于各种社会政治需要而形成了《诗》系统的开放性诗体状态。

通过将这一诗体状态与断章用诗相联系,说明了先秦用诗风气的诗体根源,以及创作与蹈袭相一致的特殊文学方式。

六.从诗经看周文化的和谐精神2005王渭清正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源头,崇尚礼乐教化是它区别于商文化的根本特征。

礼乐与德刑的相辅与融通,奠定了周文化的伦理政教合一的统治思想体系,对后世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诗经》305篇是保存礼乐文化的最有价值的载体,是我们今天了解周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各类诗作中所见之周人崇尚和谐精神的考察,以求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生命力,为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挖掘有益的思想资源。

七.试论诗经宗教文化的族群特色2005 李建军本文首先通过《周颂》、《大雅》相关诗篇,发现周人以德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清穆的特色;并推论其原因可能与“农业生产方式”、“殷鉴不远”有关。

然后本文通过《商颂》发现宋人以欲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迷狂的特色;并推测这也许是殷人宗教蒙昧风习影响宋人所致。

最后本文初步认定《周南·汉广》可能是楚人招请汉水女神的祭歌,接着通过该诗并结合《九歌》去剖析楚人在宗教活动中、以情为人神感应介质而呈现出的奇诡特色,并推究其原因可能是土著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

四.对《诗经》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的研究诗经兴香的文化探源2005王磊关于《诗经》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关于其中“兴”的研究更是众说纷纭。

对于“兴”和“兴象”的解释,古人的研究带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以致在某种程度上淹没了其本色。

后人的研究又多偏重于其作为文学表现手法的角度。

这样《诗经》中“兴象”的文化根源往往被忽略掉,导致对于“兴”的解读也莫衷一是,难有定论。

因此,对于《诗经》中“兴象”文化根源的探寻就有了必要。

文化同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它有一定的滞后期,因此要考察《诗经》时代的现象就必须要考虑到它之前的一段时间,即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社会生活及民族心理文化背景这些综合因素。

八.青铜文化与诗经发生学研究管恩好本文将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先秦丰硕的考古研究成果,主要从青铜文化的角度来探究《诗经》的发生问题。

从广义来讲,青铜文化主要是指青铜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从狭义来看,青铜文化往往专指青铜这一特定物质所代表的文化进程及文化现象。

本文主要采用狭义上的青铜文化的概念,但有时也有所延伸,涉及青铜时代的其它文化现象,即广义上的青铜文化的概念。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仅代表了当时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还是政治权力和身份等级的象征,并与经济、宗教、科技、美术、音乐、文字等诸多文化现象交织在一起,是时代文化的缩影,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从青铜文化的角度有利于揭示青铜时代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对《诗经》发生问题的深入研究。

九.诗经的解释学研究2000犹家仲在当代西方解释学理论的参照下,中国的《诗经》解释传统呈现出三种基本的解释形态:1、《诗经》解释本文与社会历史本文相协调的形态;2、《诗经》解释本文与读者(解释者)相协调的形态;3、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形态。

十.诗经经济思想发微2000王同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诗经》内容相当丰富,反映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许多篇是描述社会经济关系及社会经济生活的。

由于这些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来自贵族,所以直接反映了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思想,因之,古代学者著书立说,常以《诗经》语句来阐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可以说,《诗经》中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极为珍贵的经济史料,也包含了甚为精彩的经济观点,因此,研究《诗经》中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十一.诗经抒情人称研究潘啸龙“诗亡(毋)离志,乐亡(毋)离情”,作为感物动情而“形诸舞咏”的抒情诗,虽然以“个别主体的自我表现”见其特点,但这种表现却不局限于“单纯的内心生活”,而应同时显示出“外在的整体”,“把主体摆在他的外在情境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提出了“最完美的抒情诗所表现的,就是凝聚(集中)于一个具体情境中的心情”的原理。

所谓“抒情人称”的问题,初看起来似乎只是抒情主体的一个讲述方式问题。

按照苏珊·朗格的看法,“诗人是以心理方式十二.论诗经对东汉赋创作的影响郭令原东汉是经学兴盛的时期,《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对赋的文学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汉作家由于对《诗经》认识不同,在赋的创作中,一些作家注重接受颂德和讽谏内容,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另一些作家则从文学方面吸收《诗经》的养分,表现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就文学史而言,后者的意义固然重要,但前者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十三.古籍诗经中的鱼类古汉名考证高明乾刘坤生物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拯救古文化,《诗经》是我国先秦文化的精品,其中记载的鱼类有14种,多数种类古今称谓不同.本文运用现代动物学和训诂学的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认真的考证,沟通了古今,沟通了中外.十四.2006:诗经女性意识研究王燕《诗经》研究历来已为数不少,但对《诗经》女性的探究尚需深入,且有广泛的空间,特别是《诗经》中涵容了丰富的时代女性意识,值得吾人详加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