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复合指标环境质量指数中的PM2.5达标天数比例暂无数据,用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代替。
(3)各地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基尼系数、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数据无法取得,未纳入计算。
- 1 -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
(2)复合指标环境质量指数中的PM2.5达标天数比例暂无数据,用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代替。
(3)各地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基尼系数、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数据无法取得,未纳入计算。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解释一、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 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
计算公式为:)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年平均常住人口注:GDP 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计算公式为:100%)GDP 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三、居民消费支出占GDP 比重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居民消费支出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的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
计算公式为:100%)GDP GDP ⨯=居民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占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四、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 )经费支出占同期GDP 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5100%&&)R D R D GDP GDP ⨯=经费支出经费支出占比重国内生产总值(研究与试验发展( R& D)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五、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每万人拥有经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的综合指标。
计算公式为:=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常住人口(万人)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六、工业劳动生产率指根据工业产品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工业企业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
它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企业平均职工人数资料来源:统计部门核算统计资料。
七、互联网普及率指一段时期内互联网使用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资料、统计部门人口统计资料。
八、城镇人口比重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标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统计资料。
九、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7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平均就业人数资料来源:统计部门核算统计资料、人口统计资料。
十、基层民主参选率指基层组织参加投票的选民与选民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100%⨯=基层组织参加投票的选民基层民主参选率选民总数资料来源:民政部门统计资料。
十一、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指平均每万名公务人员中被检察机关立案的贪污贿赂、渎职案件人数。
计算公式为:=检察机关立案的贪污贿赂、渎职案件人数(人)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公务人口总数(万人)资料来源:检察机关统计资料。
十二、社会安全指数是一个合成指数,表示社会安全的状态。
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的几个主要方面(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等)的总体变化情况。
其中,社会治安采用万人刑事犯罪率指标;交通安全采用万人交通事故(含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民航等)死亡率指标;生活安全采用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指标;生产安全采用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指标。
计算公式为:40202020=⨯+⨯+⨯+⨯2000年全国万人刑事犯罪率2000年全国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社会安全指数当年本地万人刑事犯罪率当年本地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2000年全国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2000年全国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当年本地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当年本地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资料来源:法院、公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统计资料。
十三、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指平均每万人口中拥有律师工作人员的数量,包括全职律师和兼职律师。
计算公式为:=律师工作人员(人)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年末常住人口(万人)资料来源:司法部门统计资料。
十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指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9文化及相关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以及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根据各类文化活动的特点,兼顾相关标准,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10大类别:①新闻出版发行服务;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③文化艺术服务;④文化信息传输服务;⑤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⑦工艺美术品的生产;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⑨文化用品的生产;⑩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计算公式为:100%)GDP GDP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十五、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指按一定时期内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的包含文化体育与传媒在内的公共文化财政支出。
计算公式为:=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年平均常住人口资料来源:财政部门统计资料。
十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指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
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是通过广播电视有线传输网收看电视节目的家庭用户数,包括接收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有线电视用户数。
计算公式为:100%⨯=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年末家庭总户数资料来源:广播电视统计资料。
十七、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 指年末平均每万人口拥有的“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
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众文化设施(文化馆、文化站)建筑面积。
计算公式为:资料来源:文化部门统计资料。
11十八、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指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家庭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方面的日常消费支出。
家庭消费支出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
计算公式为:注:根据目前的统计口径,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包括文化娱乐服务和文化娱乐消费品支出;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包括文化娱乐服务和文教娱乐消费品支出。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住户调查资料。
十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
计算公式为:(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口比重)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住户调查资料。
二十、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指各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差异系数。
计算公式为:Vσ=其中n为辖区内地区个数,PCY为地区i的地区人均基本i公共服务支出,PCY为n个地区的平均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反映的是各地支出。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Vσ区之间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情况,V值越大,各σ地区之间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指在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之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基本生存服务,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二是基本发展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三是基本环境服务,包括交通通信、公共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四是基本安13全服务,包括公共安全、国防安全等。
这里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是指包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文化、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等支出。
资料来源:财政部门统计资料。
二十一、失业率失业率分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
(1)调查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失业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为:%⨯=100 某时点(期)失业人口失业率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
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
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但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
目前国际上和我国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
(2)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