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3No.6Jun.2012第33卷第6期2012年6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教材、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
集美大学围绕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制定了《集美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集大教[2005]50号)、《集美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实施意见》(集大教务[2006]09号)及《集美大学课程评估方案》(集大教务[2005]12号)等制度,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积极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和课程分级管理制度,每年均开展课程评估工作,有力推动了课程建设,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已有37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108门校级精品课程,156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课程建设成果丰硕,整合了一大批优质的教学资源。
但是集美大学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只有真正认清这些问题,找到改革的思路,才能促进课程建设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地方高校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高校教学体制,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从集美大学的课程建设出发,多年来存在着一些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一)专业分化过细,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和许多大学一样,集美大学同样存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除通识教育课程外,其他的课程都属于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且所占比重较大,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隔阂,欠缺交流,属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建构,存在结构失衡,重专业轻素质,重理论轻应用或者重应用轻理论,重单门轻综合的现象[1]。
(二)教学内容重复首先,同学院间,由于课程安排缺乏整体性和教师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特别是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的编制和撰写各自为陈,不联系学科的状况,造成相关课程部分内容重复[2]。
势必造成学生所学的几门课程中,重复上同样的内容,造成资源、时间、人力的浪费。
其次,不同学院之间,如师范学院和其他一些学院存在名称相同的课程,虽然内容和深度不尽相同,但是也存在师资教学等资源的无法整合,研究重复的问题。
(三)课程内容较陈旧课程内容应该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吸收学科发展最新最前沿的东西。
而课程教学内容的新旧把握很大程度取决于授课的教师,因为教材不可能一直更换,有些教师在上课时照本宣科,教案或课件几年来不更新,则使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过于陈旧。
(四)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较单一课程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有些教师或一味的使用板书,或一味的使用ppt 等多媒体课件,无法灵活的结合使用。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仍然盛行,讨论、分组合作、学生授课等方式采用的少之又少,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无法激起学生浓烈高教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课程建设管窥———以集美大学为例郭益军(集美大学教务处,福建厦门361021)摘要: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合集美大学的实际情况,对集美大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若干建设的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课程建设;问题;原则;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6-0240-03240--的学习兴趣。
(五)课程组内成员存在分工不合理,建设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如外国语学院、理学院等,由于承担繁重的公共课任务,大部分老师没有把太多的精力和积极性放在课程建设上。
此外,一个课程组中由于分工的不同,大部分年轻教师都要承担较重的任务,如整理资料、课程上网等。
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部分老师的积极性,也阻碍了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六)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如网络资源建设存在“为评而建”的现象,把网络资源建构看作是精品课程的申报条件,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不少课程的网上资源是在即将申报之际,匆忙上马、突击建成[3];网络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多,或者评选结束后期的更新维护力度不够;建设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及投入的力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冲刺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
(七)教学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多,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的原则集美大学“十二五”期间的奋斗目标是: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行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初步把学校办成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地方大学。
(一)应用型定位是集美大学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利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文件精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
”(二)综合性多样化、区域化与国际化是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考量因素学校不仅要注重结合地方区域的特色,发展自身的特色专业,还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集美大学因其临海的地域特色,轮机工程、航海技术、水产养殖等相关专业的设置体现了自身的专业特点,要充分利用这一地域的优势,发展特色学科,同时结合国际市场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三、对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一)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和监督。
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制定全校的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课程建设的立项、检查、评估和指导等工作,包括合格课程评审、精品课程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工作;各学院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制订相关保障措施,从而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教研室是课程建设最主要的落实单位,应定期积极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制定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进度等教学基本文件,确定选用教材,讨论和制定相关课程改革方案,交流教学经验。
各学院应切实做好教研室建设和管理,保障和督促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
(二)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推进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通过学院内部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学院和学院之间的课程的归并,整合教学资源,避免不同学院间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研究的浪费现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重新调整和整合课程体系,通过不同种类选修课程的增加来实现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实现经典理论与学科研究新成果的统一,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体现创新与活力;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与脱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整体结构的优化,与专业培养要求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的特色。
(三)加大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241--学校本着择优扶持、分批建设的原则,设立课程建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精品课程、校管课程等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此外,在学校给予每门精品课程的立项建设经费的基础上,各学院应对本单位的课程建设给予关心和支持,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在教学经费的使用上要给予倾斜,建立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
同时应加大教材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为学校各项教材编写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重点支持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
对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和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教材,学校要予以奖励。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构建和不断完善课程评估体系,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教学工作,必须常抓不懈。
要严格按照《集美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的要求,落实课程校、院二级管理,真正发挥院级二级管理的主人翁作用,以及课程负责人制度,做好校级课程负责人的选聘工作,使课程建设工作规范化。
不断完善课程评估体系,组织一批有经验的评审专家,结合督导听课、学生评教、同行听课、教学信息员反馈等机制,进行课程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后续评估等工作,严把质量关,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
(五)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课程组老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课程负责人应统筹分工,在征求各个老师的意见上,切实做到合理分工,并适当的采取一些激励机制,如在本课程的建设经费中设定一定的比例作为劳务费,适当补贴较为辛苦的老师。
(六)加强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引进相关领域内的优秀企业家等,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教学手段方面,年长的教师可以向年轻的教师学习如何做好并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年轻的教师可以向年长的教师学习如何板书,取其长补其短,互相学习,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杜绝一味的板书或一味的多媒体课件,两者相互结合,则会有更好的效果。
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学观摩课,让老师互相学习先进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邀请一些校外的优秀企业家,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走出课堂,在企业中开展教学,丰富实践课程。
(七)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化教学改革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源泉。
加强对高教研究、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的引导,突出改革主题,抓课程、课程群(系列)、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四个层面上的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手段、内容体系和培养模式等的综合改革。
对于争取到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并为项目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学校继续开展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活动。
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给予重奖。
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的管理和推广工作,将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