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播电视导论复习提纲

广播电视导论复习提纲

广播电视学导论复习提纲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
讨论的是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由媒介所营造的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社会。

媒体产业研究的重点不应该只有媒体企业和媒体产品文本,还应该包含媒体所营造的环境,及其对社会运作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事件背景:广播在当时是新兴的大众媒体且公众对广播持信任态度;
二战的阴影。

引发条件:类似于新闻的报道手法;用“突发新闻”代替音乐插播;从
众心理
社会影响:1.使人们开始重视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2.研究者开始关注
更大范围的传播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Array• 用工业化的方式去生产文化产品
• 同质性、可预见性
媒介特征
1.诉诸听觉和视觉
2.信息的及时送达
3.线性的内容编排
4.接受门槛低
5.内容不易保存
电台与电视台的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类型
部门制结构: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种类而设置的内部架构例:CBS的新闻部专职负责新闻谈话节目
频道制结构:播出频道的不同而设置结构
例:CCTV电影频道利于有效管理提升节目流通性与播出效果混合制结构(矩阵结构):也就是前两种结构的混合版
适用于规模大实力雄厚的电视台,目的是为了总体上提升节目播出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专业程度。

栏目的管理模式(内部管理工作的落脚点)
栏目规划:设置节目档数、播出时段、播出频次(科学的统筹安排)栏目定位:制定完整而严格的运行框架(减少盲目运营目标混乱)栏目日常运营:制定合理的平时运行规范
栏目资源配置:合理的成本计算与经济效益的计算为了维持运转收视管理:对栏目的一种评价与淘汰机制(提高节目质量)
UGC
用户生产内容(这一点与PPC相反)
网站通过广告或向生产内容的用户收取费用来盈利。

例子:B站、知乎和贴吧都有一定的这样的现象。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1.社会结构由三种实践构成: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意识形态实践
2.意识形态不是对社会经济基础的被动反映,而是经济基础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
3.大众媒介是维护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
媒介框架理论(media framing theory)
主要强调:大众传媒会通过对“字词、图像、表达与呈现方式”的选择,来向受众传达“关于认知与解释的预设的模式”,从而有力地塑造大众对外部世界的理解。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
主要观点:
新闻媒体可以影响各种社会议题在公众认知中的重要程度排序,(媒体对信息安排的顺序会影响人们心里对信息的排序)这个理论主要考察的使大众传媒整体活动报道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三种议程设置:
1.公众议程设置(对公众的影响)
2.媒体议程设置(媒体间的影响)
3.政策议程设置(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影响:(奥巴马总统竞选)积极:通过精心编排从而在受众头脑中建立起事件间的主次。

消极:媒体可能对某些群体或事物进行选择性失明,漠视那些群体的种种问题,使社会整体对这些群体或事物的关注度不高。

分析内容生产的三个视角
政治经济学视角
关注媒介机构的所有权权、收入来源、与管理机构及广告商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国营体制下内容生产必须符合国家利益
社会组织视角
媒介的内容生产活动受到媒介机构的各项特征与因素的影响,比如职业理念固有政治立场、部门结构等。

文化人类学视角
媒介的内容生产活动受到既定社会文化、习俗和交流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影响,即内容生产浸润于本身的文化土壤。

另:媒介内容的生产不是只被动的反映社会,它们也对社会有强大的现实反作用力,他们是相互建构的(结合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
主要观点:长期使用/接触电视媒体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受众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

(广电对人的影响)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李普曼
1.人们无法完全依靠直接经验认识真实的世界。

2.拟态环境是主观的、受个人的偏见和认知所影响的。

3.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会受到拟态环境的影响,但却作用于真实的世界。

广播电视产业的基本特征
1.市场失灵
指广播电视缺少向用户收费或直接在用户身上获取利润的机制。

无法对产品进行售卖来获取利润。

视听费和订阅费和节目自身的市场价值无关,且有强制色彩。

2.双重商品
即广播电视产业有节目和受众注意力两个商品。

制作一定量一定质量的节目可以吸引受众,而受众注意力可以向广告商销售。

3.边际成本为零
生产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最后边际成本接近0(你懂的兄弟)4.范围经济
指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和风险均低于只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风险。

也就是要多元化生产。

广播电视媒介对各个社会群体的再现
常见的问题:
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形成)、污名化(主动策略)、物化
Ps:刻板印象有好有坏
偏向性内容的三个特点:
1.将个别性的、个体化的问题放大为普遍性的、群体化的问题,从而令受众因某个个体的孤立事件而对其所属的整个群体产生偏见。

2.以猜测、暗示等方式将无法获得充分证实的信息当作事实加以
传播,从而致使公众对于特定事务的态度的形成缺乏基本的事实依据。

3.对争论双方的言论进行选择性取舍和呈现,从而引导公众的态度向媒体机构所期待的一方倾斜,即使用“框架”来预设事务的性质与价值,并令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预设。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二战之后虽然各个殖民地政治纷纷独立,但文化上仍然受西方中心的影响,被殖民地对西方文化仍存在隐性认同。

学者想让我们知道文化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想让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更理性批判更客观一点。

文化的基本概念
雷蒙德·威廉斯(反对文化精英主义)
承认人类社会的真理与普遍价值,认为应研究不同时期人的特定方式,文化研究是研究文化特定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是设定一个标准来衡量文化间的高低优劣。

将大众文化纳入文化研究的视野,而非仅限于精英文化。

文化唯物主义
文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反映物质世界,它跟物质一样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

文化霸权主义
资产阶级通过对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包装成“普适性”的文化向被统治阶级传播,被统治阶级一定程度接受融合,形成的有协调色彩的平衡。

从而合法化统治,利于维持社会发展。

反思:媒体有可能成为维护阶级霸权的工具
文化产品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
意识形态
尽管意识形态存在于各个社会群体中,但由于权力关系的存在,一些群体总可以借助“优势”将自己的意识形态通过文化和缓的渗透于加诸于其他的群体,使之成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

例子:父权制(强)与女性主义(弱)
收视率
1.是一个百分数,用来表达在某一时段内收视观众占全部电视人口的比例
2.可以指频道的,节目的,广告时段等的收视率
(某个指定区域内所有拥有电视机家庭户中4岁及以上的人员的总数。


冷媒介与热媒介
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比如: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
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例如:书籍、报刊、广播、照片。

文化与文明
文化是一系列关于精神与物质的知识,以及社会或社会团体的情绪特征。

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含了生活形态与共同生活的方式、价值系统、传统与信仰。

文化指的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礼仪等,社会生活的整体特征,强调族群特色和差异性(如岭南文化)
文明指的是通过教育使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信仰体系,强调后天教化和趋同化(如基督教文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