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组员:阮景先(3110619913)、李敏祥(3110619922)江先样(3110619923)、黄超文(3110619924)郭华磊(3110619925)、黄培栩(3110619926)日期: 2013年11月15日指导老师:梁英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摘要】现在国际形势已显露出大转变、大转折、大动荡的征兆,但是,世界危机也是大国崛起的机遇。
战略机遇期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良好的发展局面,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发展的最大挑战来自内部,崛起的最大机遇来自外部,只有在抓住机遇的基础上,理顺内部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又培育出可供效仿的制度模式,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崛起,真正的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发展;战略机遇;挑战目录1 何为中国梦------------------------------------------------------- 31.1 中国梦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31.2 中国梦是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31.3 中国梦是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32 中国梦面临的机遇------------------------------------------------- 32.1 国内机遇-------------------------------------------------- 42.2 国际机遇-------------------------------------------------- 43 中国梦面临的挑战------------------------------------------------- 43.1 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53.2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 53.3 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 53.4 执政党内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 53.5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53.6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 53.7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困难-------------- 53.8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63.9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64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中国梦----------------------------------- 64.1 思想上紧跟党走-------------------------------------------- 64.2 具备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 64.3 培养全面过硬的素质能力------------------------------------ 64.4 树立远见卓识的理想目标------------------------------------ 75 致谢----------------------------------------------------------- 76 参考文献--------------------------------------------------------- 71 何为中国梦中国梦,这个充满憧憬的词汇,自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11月提出并阐释后,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
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九次提及中国梦,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径、依靠力量等,再掀中国梦的讨论高潮。
我们必须把中国梦放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去认识,放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去认识,放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去认识【1】。
1.1 中国梦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它联结了过去与现在,贯穿于历史与未来,它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觉意识,表明了我们党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的坚守,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恪守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
它要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1.2 中国梦是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集体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的梦想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
所以,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成为一种神圣的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就会成为不可抗拒的变革社会的伟大力量,并创造出让世界景仰和称颂的人间奇迹。
1.3 中国梦是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中国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和中国都需要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不同于以往的大国崛起,而是基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优良传统、美好愿望和坚定意志,是以和平发展、科学发展为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式,中国的发展不是建立在掠夺和侵犯他国利益的基础上,而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携手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2 中国梦面临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关键在于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从而将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2.1 国内机遇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
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
不过,这也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很大,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不会遥远,中国梦面临的国内机遇期正是时候。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复杂的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历史的车轮开始驶入快车道。
中国虽然面临着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但从总体上看来,中国仍处于可以有所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梦的实现仍然存在较为广阔的外部空间。
2.2 国际机遇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
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
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对于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来说,全球化所带来的既不是完全的机遇,也不是完全的挑战,而是机遇挑战兼而有之。
在全球化条件下,各种资源广泛流动,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改善与提升。
全球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行产业转移的过程。
中国可以利用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加快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
3 中国梦面临的挑战实现中国梦,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1 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中国就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成长为世界上贫富分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领导人实际上需要管理四个中国,即:非常富裕的中国,比较富裕的中国,不太穷的中国以及非常穷的中国。
3.2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3.3 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
目前,中国除煤炭和建材非金属矿产外,其他矿产已有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后期。
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074立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和4.3%。
3.4 执政党内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
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构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有力支撑。
但是,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发挥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3.5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
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
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3.6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
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7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困难。
十年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并非一帆风顺,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3.8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
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
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