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00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001)
1.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 中国
1)有人认为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 及其产品的统称。” 2)有人将柔性制造系统(FMS)和计算机集成制 造系统(CIMS)等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生产工 程也包括在内,这是对机电一体化含义的延拓。
1.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以上说法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但都 强调机与电有机结合的思想。
1.3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1. 精密机械技术 精密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研究对象:执行单元和机械本体 为发挥机电产品的优势,对机械技术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机电产品减 少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和刚度, 改善性能的要求。
1.3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2.传感检测技术 研究对象:传感检测单元 在一个自动控制系统中,首先要由传感器
1)变换 2 )放大 3)传递
在设计接口时要从系统原理的角度和系统工程 出发,设计的接口要利于整个系统实现,使各要素 或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各个功能环节 有目的地协调一致运动,从而形成机电一体化的系 统工程。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方法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方法
1.取代法(改造法、机电互补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利用通用或专用电子部件取代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 成及功能要素
4. 动力单元 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为系统提供能量和
动力,驱动执行机构完成各种动作和功能。 组成:动力源、执行元件、驱动装置等 根据动力源的不同,执行元件可分为液压
式、气压式、电气式等类型。 追求目标:高效率、快速响应特性、高适
应性和可靠性。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 成及功能要素
按照该思想,凡是由各种现代高新技术 与机械和电子技术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各种 技术、产品或系统,都应属于机电一体化 范畴,如机电液一体化、机电光一体化等。
1.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3.机电一体化的内容
(1)机电一体化技术
是指包括技术基础、技术原理在内的使机 电一体化产品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
(2)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
1.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1 名称的由来
Mechatronics = Mechanics + Electronics
1971年,日本,“机械设计”杂志副 刊
1.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2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 日本
1)学者渡边茂提出:“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 中采用微电子技术的体现。”
2)日本富士通法纳克公司技术管理部长小岛利 夫认为:“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学与电子学有机 结合而提供的更为优越的一种技术。”
5.执行单元 根据控制系统的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要
求的动作。 组成:包括传动与操作机构。 发展目标:改善执行机构的工作性能(如
提高刚性,减轻重量,实现组件化、标准化和 系列化),以提高系统整体工作可靠性。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 成及功能要素
总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五个基本组成
要素之间并非彼此无关或简单拼凑、叠 加在一起,工作中它们各司其职,互相 补充、互相协调,共同完成所规定的功 能。 在结构上,各组成要素通过各种 接口及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 成一个内部合理匹配、外部效能最佳的 完整产品。
本书学习的具体要求: 1.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常用的机械传动装置、检测传感器、 控制电动机和计算机软硬件原理、结构、性能和应用。 3.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依据系统原理和广义接口对系统进 行模块分解和综合,进行计算机接口、电气接口和机械接口 的设计方法。
人体五大要素与机电一体化产 品五大要素的对应关系
动力 单元
(内脏)
(感官)
传感 检测
单元
控制及 信息处 理单元
执行 (手足)
单元
(大脑)
机械
本体 (骨骼)
机电一体化系统五大要素实例
1.3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技术领域综合交叉的 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主要相关技术可以归 纳为六个方面: 精密机械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
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更改,或用微电子技术代替 原有的机械结构,或为了进行微电子控制对机 械结构进行局部适应性设计,以便产品的性能 和质量增加某些附加价值。 例如电子式照相机采用电子快门、自动曝光代 替手动调整;汽车的电子式汽油喷射装置代替 原来的机械控制汽油喷射装置。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方法
常用的伺服驱动有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电 气驱动等。
近年,该技术发展较快,力矩电机、直线电 机、超声波电机等新型执行元件不断涌现,另 外气动伺服技术、电液比例伺服技术及新型液 压驱动技术都取得了很快发展。
1.3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4.信息处理技术 研究对象: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等。
1.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3)1981年,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 提出:“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 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 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 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该定义被大家普遍接受。
1.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 美国
1984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为 现代机械系统做了如下的定义:“由计算机信息 网络协调与控制的、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 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机电部件相 互联系的系统。”
系统总体技术还包括很多内容,例如接口 技术、软件开发等。
1.3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接口技术 接口:在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内部,信息、物质、能 量交换与传递的渠道。
按接口所连接外设的形式和功能的不同,通常可 分为用户交互接口,内务操作接口,传感接口和控制 接口四种。
1.3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接口基本功能
传统机械产品(系统)中的复杂机械功能部件 或功能子系统,以弥补其不足。这种方法是改 造传统机械产品和开发新型产品常用的方法。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方法
2.整体设计法(创新法、融合法、结合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在设计时要从系统的整体目标
考虑各子系统的设计,接口简单,系统互融一 体。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全新产品的开发。 3.组合法(积木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将用结合法制成的功能部件、 功能模块,像积木那样组合成各种机电一体化 系统(产品)。在开发机电一体化系统时,应 用这种方法可以缩短设计与研制周期、节约工 装设备费用,且有利于生产管理、使用和维修。
是指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相互有机结合 而构成的“新系统”,且赋予其新功能和新性 能的新一代产品。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 成及功能要素
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系统一般包括 以下五大基本要素: 机械本体 动力单元 传感检测单元 执行单元 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 成及功能要素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 成及功能要素
2.传感检测单元 在系统运行中对系统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
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并把被检测信号转换成 可用的输出信号(电压、电流、频率和脉冲 等),传输到控制信息处理单元。
组成:传感器和信号检测电路。 追求目标:高精度、抗干扰、环境适应性强、 体积小、安装维护容易。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方法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类型
1.开发性设计 是没有参照产品的设计,仅仅是根据抽象的设
计原理和要求,设计出在质量和性能方面满足 目的要求的产品或系统。最初的录像机、摄像 机的设计。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方法
2.适应性设计 是在总的方案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
课程安排
1. 学时:40h(含8h实验) 2. 成绩评定:
平时20%+实验10%+考试70%
课程安排
3. 教材
机电一体化技术 徐洪吉等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3)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 郑堤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7)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 朱喜林等 科学出版社 (2005.7)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2版) 张建民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8)
检测到信号,才能进行自动控制。它是实现自 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 机电系统的功能越强。
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如何将各 种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成比例的电量;二是研究 如何将转换的电信号进行加工处理。
1.3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3.伺服驱动技术 研究对象:动力单元
伺服驱动技术是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 驱动元件,使机械运动部件按照控制指令要求 运动,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
3.变异性设计 是在设计方案和功能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仅改
变现有产品的规格尺寸使之适应于量的方面有 所变更的要求。 例如由于传递扭矩或速比发生变换而重新设计 传动系统和结构尺寸的设计。
1.5 本书的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研究怎样利用系统工程和接口的观点,将执 行电动机、传感器、机械系统、微机控制系统、接口及控制 软件等机电一体化要素组成性能优良的、可靠的机电一体化 产品或系统。
1.3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6.系统总体技术 研究对象: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并非以上单元技术的简单
叠加,而要互相协调,互相融合。系统总体技 术是一种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论的观点和 方法,通过任务分解--单元方案--方案综合--分 析评价的反复过程,确定高性价比、高可靠性、 高可维性的技术方案。
目的: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标最佳化
理论基础是自动控制原理(经典控制理论、现代 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自动控制技术就是在此 理论指导下对具体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并进行系统仿 真及现场调试,使系统可靠地投入运行。
由于控制对象种类繁多,所以控制技术的内容极 其丰富,如速度控制、位置控制、温度控制、压力控 制和姿态控制等。目前自动控制技术的难点在于:模 型识别和控制理论的工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