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视神经肿瘤的ct表现。
方法:对经证实的12例视神经肿瘤患者行检查。
结果:脑膜瘤6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梭形肿块,不规则眶内肿块,ct为软组织密度,肿瘤钙化3例,肿瘤内轨道征3例,均有明显强化视神经胶质瘤5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梭形肿块ct为软组织密度,视神经转移瘤1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入视神经。
结论:ct检查不仅可以推测视神经肿瘤的性质,还可以明确肿瘤侵及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法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视神经疾病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2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综合检查证实,年龄5~65岁,其中男4例,女8例,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呈进行性加重,视物模糊不清,突眼,眼痛,白瞳症等。
12例中视神经脑膜瘤6例,视神经胶质瘤5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直接侵犯视神经1例。
检查方法:ct检查12例,其中碘对剂增强检查6例,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扫描机,常规行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层厚5mm,间距5mm,增强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根据体重注射对比剂50~100ml,然后行ct检查。
结果
12例均表现为视神经增粗或视神经肿块:①视神经脑膜瘤6例均行ct检查,其中增强检查3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2例,梭形
肿块3例,不规则眶内肿块1例,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钙化3例,累及管内段,颅内段及海绵窦,增强检查肿瘤均有明显强化,肿瘤内可见轨道征3例。
②视神经胶质瘤5例均ct检查,其中增强检查2例,2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2例表现为梭形肿块,1例表现不规则肿块,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增强检查明显强化。
③视神经转移瘤1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及视神经,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累及管内段、视神经、视交叉,同时可见眼球密度增高,伴不规则钙化斑。
讨论
视神经与其他颅神经不同,由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纤维汇集而成,组织学上视神经与脑实质中的白质或脊髓中的白质相似,视经纤维有髓鞘存在,但没有schwann神经膜,伤后不能再生,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神经胶质,纤维星形细胞为主,因此视神经不会发生神经鞘瘤,视神经可分4段,即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及颅内段,正常时球内段影像学检查不能显示,余各段可通过检查进行观察。
视神经周围包绕3层鞘膜,与3层脑膜相连,外层为硬脑膜,中层为蛛网膜,内层为软脑膜,其鞘膜上富有感觉神经。
3层脑膜之间存在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均与颅内同名腔隙相通,前端至眼球处,两腔变为盲管,恰好相当于巩膜筛板处。
视神经微血管床在解剖学上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因此具有血脑屏障性能,增强扫描时视神经无强化改变。
原发视神经肿瘤中,文献报道以胶质瘤最多,其次是脑膜瘤,
视神经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的任何细胞,为良性肿瘤,但少数可恶变。
良性者生长缓慢,恶变后发展迅速。
多发生于中年,以女性居多,年龄越小,其恶性程度越高。
本病可原发于眶内,肿瘤可向前穿过筛板而进入眼球内,向后可进入视神经管内、视交叉甚至颅内,肿瘤也可穿破硬脑膜而侵入眶内脂肪间隙。
视神经脑膜瘤为淡红色,有包膜,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晚期肿瘤常充满眶内并可侵犯眶内组织而呈浸润性生长。
视神经脑膜瘤的组织学特征与颅内脑膜瘤类似,主要分为4种类型:上皮型、砂粒体型、纤维细胞型和脉管型。
恶性脑膜瘤主要为肉瘤型脑膜瘤,发展迅速,短期内可侵犯眶内组织和眶骨。
肿瘤一般呈渐进性生长,眼球逐渐向正前方突出,视力下降发生于眼球突出之后,有的病例即使有较长时间的明显的眼球突出,但仍保留较好的视力。
起源于视神经管的脑膜瘤常先有视野向心性缩小,源于眶尖的脑膜瘤常产生眶尖综合征,原发于颅内的脑膜瘤生长缓慢,在肿瘤较大时方产生明显的头痛症状。
一般表现为沿视神经生长的管形肿块,部分呈梭形,极少部分呈偏心性生长,视神经在肿瘤的一侧边缘俨如眶内肿瘤压迫视神经。
脑膜瘤的密度与眼外肌等密度,部分肿瘤内有钙化(30%),钙化可为圆形、斑片状或线形,少数钙化的形状较具特征性,在冠状面上显示为包绕视神经的环形钙化,在横断面显示为视神经周围的两条平行的线形高密度影,有助于诊断。
增强后脑膜瘤明显强化,强化一般较均匀,而包绕于肿瘤内的视神经不强化而呈低密度影,在横断面上表现为“双轨征”,在冠状面上表现为“袖管征”,此征象为脑膜瘤的
特征性表现但不是特异性征象,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转移瘤也可有此征象。
视神经脑膜瘤可导致眶骨的骨质改变,多数为增生但少数也可为破坏性改变。
发生于视神经管内的脑膜瘤常表现为视神经管扩大,视神经管可发生骨质改变即增生或破坏。
视交叉脑膜瘤表现为视交叉增粗。
视神经肿瘤的表现中,重点分析以下征象,肿瘤钙化是脑膜瘤的特征性表现,轨道征对诊断脑膜瘤有帮助,但不是特异性征象。
眶尖空间狭小,视神经及第3、4、5、6对颅神经由此经过,故视神经肿瘤的诊断应观察眶尖有无扩大,眶尖脂肪是否存在,以推测肿瘤与神经血管及眼外肌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宋国祥.眼眶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杨景存.视神经病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