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_手机成瘾的背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_手机成瘾的背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手机成瘾的背后》教学设计【活动主题】手机成瘾的背后【设计理念】手机最初作为一件通讯工具而存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除了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以聊天、阅读、购物、听歌、玩游戏、看电影……丰富而便捷的功能使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上网用户达8.29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8.6%,这些手机上网用户中学生占25.4%,而这些学生网民当中达到成瘾程度的竟高达13.2% 。

中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具有更强的求知欲、更快的接受力、更高的期望值,手机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然而,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手机沉迷问题尤为突出,不但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衍生出许多社会性问题。

研究中学生手机沉迷的原因,揭示手机成瘾背后的秘密,引导中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手机,促进中学生健康向上成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成因,学会规划健康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挖掘手机上瘾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以揭示手机成瘾背后的秘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促进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挖掘手机上瘾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以揭示手机成瘾背后的秘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材料、A4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欢迎大家来到心理课堂,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约定,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能够做到“用心倾听,积极参与,真诚分享,保守秘密!”大家愿意遵守这个约定吗?请同学们为自己鼓掌!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喜欢玩手机吗?”手机最初作为一件通讯工具而存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除了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以聊天、阅读、购物、听歌、玩游戏、看电影……丰富而便捷的功能使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上网用户达8.29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8.6%,这些手机上网用户中学生占25.4%,而这些学生网民当中达到成瘾程度的竟高达13.2% 。

同学们为什么会对手机如此着迷?下面进入今天讲课的主题:手机成瘾的背后。

二、小调查:你用手机上网干什么?手机上网的用途很多,一般有玩游戏、聊天、购物、刷微博、刷朋友圈、刷抖音、刷快手、看电影、听音乐、阅读、网络学习、查阅资料等。

同学说了很多手机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学习和玩。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

三、小组讨论:为什么与学习相比,你更喜欢玩手机?请各小组积极讨论,并安排一名同学记录讨论结果。

讨论结束后,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从客观环境、自控力、手机本身的吸引力三个方面谈了为什么与学习相比自己更爱玩手机。

其中大家谈得最多的是手机本身强大的吸引力。

也就是在同学们眼中,正是因为手机强大的吸引力而爱上了玩手机,为什么呢?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做下比较。

案例1 沉迷网络交友的小A小A,男,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父母离婚三年,父亲忙于生意,很少过问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更谈不上经常看望。

而母亲又组建了新的家庭,由于弟弟的降生,母亲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照看弟弟,小A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苦闷。

渐渐地他迷上了手机上网聊天,而且还交到了很多朋友,来自网络朋友的关怀让小A感到了些许的温暖。

自此,网络交友成了他生活的重心。

思考:网络交友满足了小A什么样的心理需求?(提问学生)在网络交友中小A得到了关爱。

案例2 手机游戏中沉沦的小B小B,男,17岁,性格外向而倔强,高二重点班学生。

初中时成绩名列前茅,进入高中重点班后班级竞争激烈,老师要求很严格,小B成绩排名在倒数三名以内,经常被老师批评教育。

对此,小B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他内心极度渴望改变成绩不好的现状,并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与尝试,他想证明自己的实力与能力,但都没有如愿,为此他感到十分焦虑。

受一名同学影响接触手机游戏,他似乎在游戏中找到了昔日自己的辉煌,从此他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思考:手机游戏满足了小B对什么的极度渴望?(提问学生)从手机游戏中小B收获了成就感。

案例3 疯狂“摇一摇”的小C小C,女,16岁,高一学生,性格孤僻,脾气暴躁,自卑,没有朋友。

虽很想交友却不敢人交往。

自从接触了手机聊天软件疯狂的迷上了微信“摇一摇”,经常通过微信“摇一摇”的功能交友。

并在网上把自己虚拟为一个漂亮大方、成绩优异的女生,并受到很多网友的喜爱。

对此,小C十分得意,甚至越来越喜欢虚拟世界中的自己。

思考:虚拟世界中的交友弥补了小C现实生活中的什么缺憾?(提问学生)虚拟世界中的交友弥补了小C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缺憾。

案例4 四次参加高考的小D小D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某名牌大学,大一没结束就因迷恋手机游戏学分不够被劝退。

后又一次参加高考,并再次以高分被同所大学录取,但好景不长,大一没结束他再次以同样的理由被劝退。

小D有一次参加高考,再次以高分考入另外一所名牌大学,这次,小D一直坚持到了大三,有一天,他的自行车被偷,他十分苦闷,再次沉迷于手机游戏,第三次被劝退。

小D第四次参加高考,又一次被搞名牌大学录取。

纵观小D的四次退学经历,每次都是因为沉迷游戏,而每次在沉迷游戏之前他都遇到了自以为无法解决的生活难题。

思考:什么心理导致小D躲进网络世界?(提问学生)不具备面对挫折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使小D逃进网络世界。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四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手机成瘾的背后隐藏了不同的心理原因,包括:缺乏关爱、缺乏成就感、人际关系糟糕、缺乏面对挫折和战胜困难的能力等。

并非我们仅从表面看到的诸如缺乏自制力、环境因素等。

关于成瘾问题心理学家的解释更加科学,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手机成瘾的秘密》观看视频材料《手机成瘾的秘密》学生分享:你认为手机成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学生:略既然同学们了解了手机成瘾真正的原因是现实生活出了问题。

那么,你做好放下手机的准备了吗?注意,放下手机并非与手机绝缘,而是合理使用手机,不过度使用手机和沉溺手机。

下面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放下手机拥抱生活。

五、冥想活动:放下手机,拥抱生活要求:请以最舒服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跟着我的指导语享受一段美妙的冥想之旅。

引导语:请以最舒服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慢慢的深呼吸。

想象着你正置身美妙的大自然当中,这里鲜花盛开,芳草萋萋,鸟儿轻唱,虫儿低鸣,你仰起头,微风轻轻地拂过脸庞,你感到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舒适,你感叹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你愿意让生命回归到它原来的轨道,你愿意重新感受来自亲人与朋友的温暖,你愿意重新品味生活的味道……你愿意放下手机,拥抱生活。

好,请慢慢的睁开眼睛,你会感到神清气爽。

同学们,你们做好开始新生活的准备了吗?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绘画我的新生活。

六、绘画我的新生活用绘画的形式创作一份你放下手机后的生活计划。

以展现回归自然生活方式的美好。

学生分享绘画作品:略七、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揭示了手机成瘾背后的秘密,描绘了放下手机后的新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能够合理利用手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精彩。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手机成瘾的背后》学情分析手机最初作为一件通讯工具而存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除了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以聊天、阅读、购物、听歌、玩游戏、看电影……丰富而便捷的功能使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上网用户达8.29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8.6%,这些手机上网用户中学生占25.4%,而这些学生网民当中达到成瘾程度的竟高达13.2% 。

中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具有更强的求知欲、更快的接受力、更高的期望值,手机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然而,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手机沉迷问题尤为突出,不但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休息,而且衍生出许多社会性问题。

研究中学生手机沉迷的原因,揭示手机成瘾背后的秘密,引导中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手机,促进青少年健康向上成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手机成瘾的背后》效果分析本节课整体而言轻松活泼、民主平等,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

教师活动设计科学合理,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组织缜密,很好的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方面:面向全体,兼顾个别。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逐步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方面: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心理上突发的东西,演变成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并进行恰当的、合理的处理。

活动方面:整节课的活动设计形式多样,新颖独特,应用合理。

并以学生的心灵成长为目的,注重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总体效果良好。

《手机成瘾的背后》教材分析《邹平一中校本教材—走进心灵》由邹平一中心理教研室开发编著,它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设计了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挫折应对、情绪调节等领域的主题内容。

每个主题都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探索、体验及感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