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民俗的影响【摘要】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的经济、教育、宗教信仰、饮食结构、服饰婚姻、建筑民居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对凉山彝族民俗文化的特殊影响。

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彝族文化的研究,注重于社会属性的研究却忽视了自然属性的研究,本论文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研究彝族民俗文化,这也使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民俗;影响0 引言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彝族也不例外,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的经济、教育、宗教信仰、饮食结构、服饰婚姻、建筑民居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对凉山彝族民俗文化的特殊影响。

四川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北部高,南部低,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高低悬殊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低悬殊。

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山原次之,丘陵、冲积平原及宽谷和断陷盆地只占10%。

山地多为海拔1500米以上的亚高山和中山。

山脉呈南北走向,峡谷相间,山高谷深。

州内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

盆底与山顶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

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凉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河谷平原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础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

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

1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

凉山彝族地区服饰是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服饰之一。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一个地区的形象。

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凝聚了凉山彝族人民智慧的精华,反映了凉山彝族人民对所处的地理环境的适应。

凉山彝族生活的地区,基本上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最热月平均温10℃,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2℃,气温较低,最冷可达到摄氏零度以下。

霜期长达半年以上,属高山台地气候,气候多变,气温有较大的年较差和日较差,昼夜温差大,总之气候偏冷是凉山彝族居住区的特点。

而凉山彝族的耕地大部分分布在30-70度的陡坡上,不存在灌溉条件。

在这种气候及地理条件下属于“望天田”。

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所以凉山彝族的生产方式中畜牧业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中羊为他们主要习惯饲养的牲畜。

故羊毛为凉山最易得也是最主要的服装原料。

所以用羊毛织成的披毡和擦尔瓦是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彝族服饰的色彩是社会生活环境、精神风貌和家支等级观念的反映和体现。

黑、红、黄三原色与凉山彝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无论是在远古时代的昨天,还是21世纪的今天,凉山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地域环境及民族特征,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色彩的黑、红、黄三原色.凉山彝族主要生活在高寒山区,突出的表现了尚黑的彝族传统文化。

黑色象征着群山与黑土,能给人以庄重肃穆、沉静高贵、威严沉默、刚强坚韧之感。

在彝语中,青、蓝、绿等与黑色相近的色彩都可以概括为黑,青翠的山坡、碧绿庄稼、渊深的河池等也用黑色概称,土地也被看为黑色,是土地和财富的象征。

凉山彝族对黑色的崇尚表现在服饰上是全身服装皆黑色,男子穿黑色窄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女子的上衣和多褶长裙以与黑色相近的黑、青、蓝等深色布料为基调,凉山彝族用羊毛纺织制成的披毡和擦尔瓦多染成黑(青)色,男子包头的头帕所用布料是青色,彝族祭司的祭服上装和下装皆为黑色,祭冒是用一斗笠上面包缝以黑色毡面制作而成。

除了黑色以外在凉山彝族服饰中,红、黄两色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人称凉山彝族的三色文化。

他们认为,红色是火,是热烈与生命的象征。

凉山彝族世代生在海拔2000以上的高寒山区。

火是他们生活之必需,他们巳认识到火是他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因而自然对火怀着感激之情加以崇拜。

因此红色在彝族人心理和眼里是神圣的色彩,是它驱除了黑暗,给人们带来了光明,送来了吉祥。

传说很早以前,彝族男子出征前头上要包红帕子,或是在英雄结上缠上一段红色的布,腰间配挂着用红布做的镶玉片的“英雄带”,以此表示勇敢、成功的意义。

彝族家的女儿出嫁,家人要为她举行红线仪式,以表示对她的祝福。

就连毕摩用以避邪和崇拜祖先用的篾帽上的鹰爪,也裹缠着红布条,红布条越多,表示这毕摩的知识越渊博。

在彝族人眼中,黄色象征着阳光。

太阳是万物的生长之源,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它意味着善良和友谊、丰收和富裕,具有共同遵守和永恒不变的道义。

自古以来,是黄色消散了神和人的对立,是黄色产生了万物,并使万物得以繁荣茂密,使人类得以净化。

在凉山彝区,无论身居何处,黄色装点着、美化着彝族人民的生活,他们将黄色运用得淋漓尽致。

如在彝族姑娘选美活动中,除要具备身材匀称丰满、挺直端正的鼻梁、薄而小巧的嘴唇、线条优美的眉形、长而上翘的睫毛、细长光滑的脖颈、粗长乌黑的辫子外,在肌肤上还须涂上油菜花般的灿烂亮丽的黄色。

总之,彝族服饰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其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反映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地理、文化及审美观。

凉山彝族服饰,无论从图案、色彩的搭配还是面料料的选择都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

2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凉山彝族地区的饮食文化有的特色是“苦荞文化”、“肉食文化”,这些特色文化都是与凉山彝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都是受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

由于绝多数彝族居住在高寒山区及二半山区,高寒山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只能种植荞、麦及洋芋。

所以,“荞巴”、“洋芋”便成了生活在高寒山区彝民的主食,另外辅之以燕麦、小麦面等。

目前,凉山州是中国苦荞麦最大的种植产地。

二半山则适应于种植玉米、豆类、洋芋、荞麦等。

故生活在这里的彝族食物结构较之高寒山区复杂。

玉米饭是主食,还辅之以洋芋、荞巴、豆类等。

凉山彝族地区,荤菜以猪、牛羊肉为主。

食法最为盛行的是“坨坨肉”。

将牛、羊、猪或鸡砍成坨状下水煮,煮熟了捞出来拌上辣椒、花椒、盐、蒜、木姜子等佐料即可食用。

除了坨坨肉,彝族的特色肉食还有彝族的香肠,烧肉,辣子鸡,圆根酸菜汤等。

这种食用方法,恰好与气候寒冷干燥和生态相适应。

因抵御寒风袭击,人体热能消耗大。

而牛羊肉本身属热性食物。

加上“坨坨肉”的特点是鲜嫩而不腥、肥而不腻,故能多食。

此食法可向人体输送大量热量。

因此,一个地方的饮食结构是与这个地方的生态适应分不开的,不能人为的破坏食物结构。

彝区素菜高寒地带大多为园根制品。

如酸菜、园根头、园根丝菜等。

春夏之际还辅之以野菜。

高寒地带气候寒冷甘燥,人体需要大量的维生素。

而园根是含维生素最为丰富的蔬菜之一。

这也是与彝区生态适应分不开的。

二半山地带因其自然地理环境优于高寒山区。

所以素菜较之高寒区丰富的多。

青菜、白菜、瓜类、豆类等应有尽有。

3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婚俗的影响凉山彝族传统实行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的包办婚姻裁度。

这样的婚姻习俗也是由于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

凉山彝族居住人口的特点是同宗聚居。

而彝族的婚姻习惯是同宗不婚。

这样,客观上造成了女性只能远嫁他乡。

可是他乡与故乡为高山大川所阻碍。

交通困难,信息闭塞。

不同宗族的青年男女根本无接触的机会。

要想自己寻得意中人谈何容易!由此,婚姻的实现,只有寄托于那些外出的彝族男子身上。

靠他们在走亲串寨时发现某家女子尚未出嫁。

估量自家寨子某户未婚小伙子与之匹配后,便商议着两家可否成为姻亲。

媒人由此而产生。

彝族称为“虎呷”。

此时,主人家便要了解对方是否为同家支、同等级等。

经过一番了解之后,可以便答应下来。

媒人回本寨。

将次信息传递于男方父母。

男方父母根据媒人提供的情况,并凭自己的阅历作出决断。

如认为可以,便派可靠之人随媒人至女方提亲。

彝族称“五惹木”。

一但“五惹木”之后,标志两家姻亲的建立。

双方以此为契机相互往来。

增进彼此的了解,进而双方满意便发展为举办婚礼。

如双方或某一方认为不妥,也不可解除婚约。

因地理环境导致的此种婚姻形式,青年男女间的接触无时间、空间保证,不便相互了解,感情基础也就无法建立。

这样青年男女只有听凭媒人之言父母之命,包办婚姻由此而生。

4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建筑民居的影响凉山彝族的居住形式与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

互板房、闪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干栏房等,是彝族丰富的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座落有其独特的传承,这样有险可守,有路可走;高能望远并有水源、耕地以及水草牧场。

一般高山区多为散居,平坝河谷地则以集居为主,这是彝族典型的聚落特点。

彝族居落的选址多在地势险要的高山坡地或河谷地带的向阳山歧,环境一般为依山傍水,向阳避风。

在高山地带,居落较为分散,半山和河谷地带则相对集中。

由于彝族分布地域较广,各地自然条件不同。

使得各地的房屋构造、功用、造型等也不尽相同。

凉山彝区的房屋造型多为一种长方形平房,称为棚子。

河谷地区的棚子多采用夯筑土墙,木板作互,屋内各开间亦用木板相隔;高山地区的棚子则采用竹墙,墙外涂抹泥巴,顶覆木板瓦,房内开间间隔也用竹墙。

棚子面宽长,进深短,一般是在长墙中部开门,面宽为三个开间,有方孔小窗或无窗。

富裕人家在房屋外围以土墙,形成院落,并在院墙修筑碉楼,用以防卫。

屋内进门正当中为堂屋,较为宽敞,正中稍偏处设锅庄,是全家炊任、烤火、议事、待客、息宿之所;堂屋左侧为内室,放木架床和柜箱之类,亦可作寝外;堂屋右侧开间一般作储藏室,储放粮食,柴草和其他生活用品,也可供未婚子女和客人住宿,凉山彝区也有一些三合院、四合院建筑,这类房屋在门楣、梁枋、拱架、木隔板上雕刻有日、月、鸟、兽、花草等图案,极富建筑装饰效果。

总之,凉山彝族民俗文,不管是彝族的服饰还是彝族的饮食及彝族的建筑民居,彝族的婚俗等等的产生、发展都是与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反映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地理、文化及审美观。

所以,当我们全面审视彝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时,就有必要了解和把握彝族文化生存所依托的自然地理环境。

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凉山彝族鲜明、个性的彝族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