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课后习题 (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课后习题 (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第7章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请比较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异同。

答:(1)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同点二者都是时代的产物,带有反判精神和民主思想,都具有纪实性。

(2)比较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①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上的不同浪漫主义不屑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地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现实不存在而应该存在的生活。

而现实主义则强调对人和事物作如实的描绘,它写的是生活本来是怎么样的。

例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并不醉心于现实世界的精雕细琢,全篇洋溢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光明和未来的热心向往,对理想世界如醉如痴的讴歌。

而鲁迅的《祝福》,描绘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通过这一篇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血泪史,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在人物意象的建构上的不同浪漫主义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从而绘制理想中的英雄伟人形象。

而现实主义则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普通人身上,将其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心理状态等,逼真、客观地再现出来,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诗人。

李白诗中的人物形象,因为现实中的坎坷遭遇,而满怀悲愤,因而在梦中畅游天姥,与神仙同歌同舞,如痴如醉,保持了心灵上、精神上的超越一切霸绊,极端自由的可贵的内核。

而杜甫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则颠簸在现实的战火与坎坷之中,目睹的是“夜吏捉人,老翁逾墙,老妇哭诉”等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经历的是“天阴雨漏,娇儿饥哭,破被如铁”的穷人遭遇,痛苦、眼泪、呻吟,一切都是现实中人物的活生生再现。

③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的不同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

而现实主义则往往要求细腻的描绘、客观的叙述、冷静的刻画、朴素的语言、讲究细节的逼真刻写。

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通篇包裹着气冲云宵的磅礴气势,手法上极尽夸张之能事,语言上多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手法。

在一派超现实的幻想之中,营造出一幅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图画。

而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鲁镇临近除夕的节日氛围和鲁四老爷的书房的细腻的描绘,对整个故事冷静的、不动声色的、客观的叙述,对祥林嫂从外貌、肖像到内心和灵魂的逼真的刻画,都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来展示的。

④在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的不同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

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也抒情,表现了对织女的同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在陈述事实、对比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

可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景色的描写,却是在激情中的想象。

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2.请说明《红与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1830年《红与黑》出版,这部作品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红与黑》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开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1)《红与黑》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司汤达是自觉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活动以明确的现实主义理论为指导。

对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又使他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

小说里所描写的唯利是图的维立叶城、阴森可怖的神学院、“阴谋与伪善的中心”巴黎,是揭示作品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富有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

作家善于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形成,与人物活动的环境紧密相连,使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与形成提供合理的依据。

因而,小说中于连的形象、木尔侯爵的形象、哇列诺的形象以至玛特儿的形象,都具有相当高的典型性。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派作家自觉的使命。

(2)《红与黑》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司汤达刻画人物擅长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细致地描摹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状态,分析激动他们灵魂的欲望和感情的细微变化,揭示人物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像于连在与玛特儿的爱情纠葛中,他的自尊与自卑、欢乐与痛苦、热情与冷静,思绪起伏,瞬息即变。

20世纪评论家称之为“第一人称”视角的强化,在小说中已有相当的表现。

由于司汤达把心理活动视做性格与环境撞击而产生的火花,因此,通过心理刻画,既描绘了人物性格,又使读者借此看到了激起人物内心波澜的时代环境。

这种心理分析的方法,为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真实,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尤为可贵的是,在司汤达的作品中,没有游离于故事情节和特定情境之外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

“向内转”的趋势,探索“内宇宙”是20世纪文学发展的新特点,在《红与黑》中已初露端倪。

3.从《高老头》看《人间喜剧》的总体特征。

答:1834年发表的《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优秀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方面,在体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1)《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一个高攀贵族,跳进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多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夫人。

这是一对典型的资产阶级荡妇。

她们出嫁的时候,每人得到80万法郎的陪嫁,所以对高老头极尽奉承体贴之能事。

但是,不久高老头就被撵出了女儿家的大门,在伏盖公寓里过着穷酸的生活。

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

高老头死前想见女儿,哭天喊地,但也枉然,这才使他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的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

”“父亲轴心”无情地被“金钱轴心”代替了。

女儿们“为了参加跳舞会,即使踩着父亲的身体走过去也在所不惜”。

一个囊空如洗的父亲无异于一个被榨干的柠檬,对于骄奢淫逸的女儿还有什么意义呢?(2)《高老头》还多方面地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培养肮脏灵魂的大温床。

无论在“上流社会”还是在下层公寓,极端利己主义的冰水淹没了一切道德原则,金钱像一只巨掌,牵着无数木偶,在社会舞台上各尽其能地进行着丑恶的表演。

因觊觎高里奥的财产,伏盖太太竞乔装打扮,媚态百出;由于贪图3000法郎收入,米旭诺和波阿莱成了官方的密探,对伏脱冷暗下毒手;为了获得20万法郎,伏脱冷巧设陷阱,杀害了泰伊番的独子;纽沁根大耍无赖手段,鲸吞妻子的全部钱财;拉斯蒂涅则以他眼前的“英雄”们为榜样,亦步亦趋,在社会这个大泥坑里越陷越深,明知“入了地狱”,还决心要“跳下去”“拼一拼”。

《高老头》里百丑献技,群魔乱舞,演出了触目惊心的场面,散发着令人窒息的铜臭味。

4.从《双城记》谈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答: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他也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的小说中,作者借1789年前后法国的历史同19世纪中期英国的现在对照比较,暗喻英国现实中潜在的危机,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1)着力描写人物正直、善良的可贵品质小说中,人道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梅尼特医生、路茜、代尔那、卡尔登以及时时刻刻帮助他们的劳雷先生和普洛斯女士身上,他们是“爱”的代表。

作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着力描写了他们正直、善良的可贵品质。

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核心,他是一位很有价值的英雄,他的人格和所经历的故事使他成为全书的亮点。

他的爱和宽恕精神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代尔那、路茜、普洛斯女士,还有银行家劳雷先生等人身上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代尔那出身贵族,但他正直善良,受到自由主义教育而对本阶级不满,终于放弃爵位,背弃了封建贵族家庭,来到英国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法文教师,明知有危险还是毅然决定只身回国搭救一个无辜的老管家。

路茜不因卡尔登萎靡就漠视他,相反却积极地鼓励他重新开始美好的人生,她对任何人都那么和善。

还有普洛斯女士对路茜的爱,劳累先生对老朋友的关心等等都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2)对贵族阶级的憎恶与仇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关注与同情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贵族阶级的憎恶与仇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关注与同情。

傲慢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声称:“我们不太远的祖先还掌握着平民百姓的生杀大权,就在这间屋子里,就有不少猪狗一般的下等人被拖出去绞死。

”就在他口出狂言的当晚就被人暗杀。

宣称穷人饿了可以吃草的法国财政部长老富隆被吊死在改进过的路灯上,嘴里塞满了草。

(3)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于革命的态度狄更斯由于生活的历史时代的限制,看不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在作品中宣扬的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狄更斯看到了社会矛盾,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贫困和被压迫的生活,表现出对人民革命性质的肯定;但狄更斯又反对暴力革命。

那些革命者的嘴脸比涂抹得罪狰狞的野蛮人还要更为残忍可怕,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志刚强的革命者得伐石太太,这位苦大仇深的女人身上所有的怜悯和慈悲早已被复仇的热望“吸干”,成了毫无人性、冷酷无情的“复仇女神”,变得越来越面目可憎,不但要求杀死仇人,甚至还想株连九族。

最后,按照狄更斯“爱总比恨有力”的原则,让她在与另一位强有力的女人即路茜保姆普洛斯女士的搏斗中死于意外,象征人道主义对暴力的胜利。

(4)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太过理想化,有其人道主义感化一切的局限性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太过理想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认为人道主义感化一切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人都应以仁爱为怀,只有仁爱主义精神才能挽救局势。

然而革命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必然,当革命战争爆发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进步力量。

狄更斯只局限于表面的残酷的流血斗争,而看不到隐藏其中的阶级斗争规律。

把革命的进步人士描写成了为复仇的“魔鬼”;把人道主义说得至高无上,单纯的认为人道的力量可以感化一切人。

改变社会现状,也许人道主义在某个范围,某些人身上是会起到作用,但人道主义改变不了阶级的属性,改变不了阶级的压迫剥削与被压迫阶级的悲惨命运。

这是由狄更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他自身的阶级属性限制的,也决定了他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有所局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