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化教育摘要:教育功利化、工具化使教育的最高理想和信仰逐渐淡化。
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的生命化教育,对于重构教育理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生命化教育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它是一种教育观念,也可说是一种教育理想。
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凸现主体的价值,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主体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关键词:乌托邦;生命化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功利化、工具化使教育的最高理想和信仰逐渐淡化。
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的生命化教育,对于重构教育理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生命化教育的主要特征在于凸现主体的价值,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主体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一、生命化教育概述1.引入生命化教育的原由近现代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
教育的深刻危机在于它已经失去了它的本真性,而成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工具和手段。
它自身的价值只是在于它具有合乎某种现实需要的功能,此种功能被合理地理解为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理想性似乎被埋没。
功利化的教育在使人异化为功利的工具时使自身降格为工具的工具。
如果一个人缺少信仰,他就缺乏灵魂的安顿。
那么同样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如果缺少了信仰,那么它就会随波逐流,无所适从,就会失去自身的独立,将会成为社会的附庸,缺少一个精神家园,一种终极的关怀。
鉴于此,教育必须要回归它的最高目的和终极目标——形成人并且成就人。
生命化教育的旨趣就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观照。
它对于回归和建构教育理想提供了一种视野。
生命化教育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它是一种教育观念,也可说是一种教育理想。
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凸现主体的价值,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主体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2.生命化教育的内容第一,主体的生命价值都得以实现。
人的生命要和谐完整,首要的取向是必须在本我生命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上,获得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感,而不是他人对自己生命的评价。
作为教师,其参与教育的过程是自身生命的过程,教育生活与自己的生命过程是相关的,是职业生命的满足,是自身生命发展的一部分。
作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生命的乐趣,学习的意义,形成不断完善的主体,有更高追求的主体。
第二,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
教育在尊重人的个性并依其个别的天赋培养教育着有个性的个人,把每个人视为一个知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
第三,生命化教育指向生活世界。
生活是人生的过程与体验。
教育只有基于生活世界,才能找到生命的实现方式。
教师与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世界,他们以各自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世界丰富多彩。
我们应当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进行教学,强化师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其与师生的生活世界得以对接。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
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二、生命化教育的意义1.教育的存在与人的生命的存在结合的需要人的生命虽是有限的,人类仍没有放弃对完善的追求,并在这种追求中体味着生命的真谛。
生命就在于不断完善的无止境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生命的不断完善的需要使得教育必须尊重人的生命,追随生命的历程。
既然生命是不断完善的,无止境的过程,依赖于人得以实现的教育也就是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人的生命是生命化的过程,教育的过程追随人,为了人,也必将是生命化的过程。
人是诸多价值的生命主体,教育的存在的本真是人全面的发展,人的精神的健全,诸多价值和谐地存在于主体生命中。
人的生存问题是哲学的基本课题。
找到人的生存之根基,必须依托于对存在的领会。
存在有其意义,此意义正是人的生存所必须依赖的。
存在意义的永恒性是人“生存”之必须,而教育的意义则在于引领“人”在价值的相对中朝向永恒。
此种意义正是教育之作为教育的本真意义所在。
2.教育主体的内在需要长期以来,教育主体之间保持着一种“授—受”状态,一种貌似和谐的、平静的、相安无事的状态。
然而我们却看不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愉悦的神情,感觉不到知识和技能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欢快地流动跳跃,教育主体间不和谐,有深层次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者确立的教学价值观念。
教育主体各自内心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模糊混乱使他们无所适从或仓促应战,并直接导致教育主体间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教育主体间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又常常使得他们各自的言行失范。
教育主体内在的需求希望从这种不和谐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教育主体要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践行生命化教学价值观念,尊重学生,眼睛不再盯着学生的“缺点”与“分数”,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切实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挖掘自己的智慧,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生命化教育的实现途径1.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重要人的生命价值本身是欲望和理智的统一,这不是一种中庸或者辩证,事实上,个体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理智的安排才能得以实现。
尊重生命、关注个人的生命需要、激发人的旺盛的生命活力,的确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只有源自个体生命本能的需要和欲望,才是个人实现其创造潜能的源泉,而且也是由无数个个体共同建构起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头。
教育生活中对生命的尊重是旨在通过唤起他对自我生命的珍视,从而尊重他人乃至其它自然界中的生命。
理智又是一种自我克制、一种不仅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责任,或者说是个体对自我与他者间张力的一种自觉限定。
它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源自个体对自我、他者和生活世界的理解和诠释。
2.成全每个学生健全而富有个性的生命生命个体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它在社会存在中需要获得自我生命的确认感和生命力量自由绽放的愉悦感。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可以漠视受教育者的生命个性,也不应该丢弃自己的生命个性。
生命化教育当以对个性的认可为前提,使教育适合每个儿童的独特性,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划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
顺乎每个人的个性、自主性及各自的要求和兴趣,使之能够自发地、积极主动地、持续地得到成长和发展,使每个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3.建构优质的充满人性的美好校园。
充满人性的校园和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平台。
在优美、和谐、民主的环境下,人的思维是开阔的、自主的,学习和思考都会在平等的交往关系中展开。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的外在环境是学生生存的前提,充满人性的校园则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引发他们的生命朝向美好的境界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冲破牢笼,提出问题,剖析疑难,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使教学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让人文关怀、人性养成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因为美好的课堂是校园的一部分,而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精神是建设精神文明校园的重要议题。
4.使教育主体间相互尊重。
对生命的彼此尊重来自人与人间的相互理解。
生命化课堂教学是寻求交往的教学,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交往双方体味着对方的思想。
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使得双方都能够得到乐趣。
如果一旦出现师生平等关系失衡,其中任何一方霸权的话,另一方的生命活动的质量就会被忽略,不能彰显独特的生命体验。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化教育观是最大的教育观,而“润泽生命”应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
其精神本质和内核是我们在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必须回归的,是我们的教育的最高追求。
虽然现代社会中教育承载着各种价值,使得教育的最终理想看似乌托邦,难以真正的实现,教育也不可能脱离各种经济和社会利益而存在于世外桃源,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怀有这样一种信仰,并努力朝着这种信仰奋斗,使教育朝着清透、净化的目标发展。
但愿生命化教育和教学成为以后中国教育界普遍的现象。
若做到这一点,功利化的社会浊流及世俗的喧嚣就将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参考文献:[1]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2]施明选.生命化教育教学的要点及意义[J].教育研究,2008(19).[3]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4]陈旭远.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5]周庆元.体悟教育:回归人的本真存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6]黄克剑.生命化教育须从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说起[J].福建论坛,2007(4).[7]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8]刘绍春.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9]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