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药品评价 2015年第12卷第7期前 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饮食规律、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高蛋白、高脂、高糖、高嘌呤饮食逐渐进入人们的餐桌,与之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如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尿酸是人体嘌呤核苷酸代谢的终产物,任何原因引起的嘌呤代谢紊乱和(或)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异常均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指正常嘌呤饮食情况下,非同日2次测定空腹血清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 (7mg/dl),女性≥357μmol/L(6mg/dl)[1]。
近年来,国内外对高尿酸血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多项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临床中很多患者除了表现为尿酸水平高外,并未表现出临床症状,对HUA 的慢性隐匿性危害缺少必要的认识,因此,提高患者对高尿酸血症的认识对降低高尿酸血症的危害性尤为重要。
故而,了解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数据和流行特征,对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及与其可能相关的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R eflections on the basis of changes: theepidemiological data of hyperuricemia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数据的变迁及反思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 唐羽裳 刘宏 刘必成通讯作者 刘宏,邮箱:jstzliu@中图分类号 R58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5)07-0009-05摘要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其患病率不断上升,高尿酸血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慢性隐匿性威胁。
近年来,国内外对高尿酸血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多项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数据和流行特征,对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及其相关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数据变迁作一综述,并对此进行反思。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数据变迁;反思基金编号 本项目受到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项资助(NO. BL2014080)刘必成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二级)、主任医师,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兼任中华肾脏病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第13~14届专家评审组成员,江苏省肾脏病专数据的变迁进行综述。
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数据的变迁1.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研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受环境、饮食习惯、种族、遗传和统计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及国内各地报道有所差异,但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
2007~2008年的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研究发现,美国一般人群HUA的总体患病率为21.4%,与1988~1994年的NHANES-Ⅲ结果相比增加了3.2%[3]。
意大利初级保健数据库的数据表明,2005年意大利一般人群中HUA的患病率为8.54%,而在2009年这一数据上升至11.9%[4]。
Robinson等[5]系统回顾了澳大利亚一般人群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1968年澳大利亚人痛风的患病率为0.5%,而在1995~1996年上升至1.7%,HUA的患病率也显著升高。
我国地区性的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呈现同样的升高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4%升至本世纪初的6.2%~13.7%[6,7]。
1980年代初方圻等[6]对北京、上海、广州20周岁以上502例成年人调查发现,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为1.4%。
1998年杜蕙等[8]对2037例上海居民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0.1%,其中男性为14.2%,女性为7.1%。
2003年邵继红等[9]对南京7888人进行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3.3%,其中男性为17.6%,女性为9.3%。
2005年杨瑛等[10]对8640例青岛居民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6.2%,其中男性为7.3%,女性为3.3%。
2006年一项对山东沿海20岁以上5003例常住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为13.2%[11]。
2008~2009年张兰芝等[7]对唐山市3800例中青年居民进行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3.7%,其中男性为17.0%,女性为6.4%。
但是上述研究均为地区性研究,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经济多样性,这些研究数据不能反映全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
2009~2010年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代表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分析了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该研究采用了人群调查的标准设计,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并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研究人群的代表性[12]。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8.4%(95%CI 8.0%~8.8%)。
据此估计,中国18岁以上人群中有将近9300万高尿酸血症患者,此患病率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地区(14.9 % vs 6.6 %),最高1/3人均GDP水平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更是高达21.4%,已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13]。
可见,高尿酸血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当常见,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相近。
2. 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研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的发病率研究比患病率更有意义。
发病率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情况,通过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可探讨病因和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价,其与病因学研究密切相关。
然而,由于发病率多为前瞻性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且实施难度较高。
因此,目前关于HUA发病率研究的文献较少。
2007~2010年张宁波等[14]对241例中老年人进行随访调查,共发生30例高尿酸血症,其发生率为12.45%;其中,在104例中年人中的发生率为8.65%,137例老年人中的发生率为15.33%。
张超彦等[15]对北京某社区居民共3261名进行了观察,随访2年,检出高尿酸血症95例,发病率为3.2%,其中男性发病率为4.2%,女性为2.0%。
2002~2009年Ryu 等[16]对韩国不同城市的10802例30~59岁的男性进行调查,HUA的发病率为4.87%。
日本一项研究[17]对1729名血尿酸正常的青少年进行随访,男孩和女孩的发病率分别为8.8%和0.6%。
3. 高尿酸血症病因学研究体内嘌呤合成代谢增强,尿酸产生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主要机制,其发生还与遗传、年龄、性别、地区分布、种族、饮食、职业、特殊疾病、药物等诸多因素有一定关联。
高龄、2015年第12卷第7期药品评价 9男性、社会地位高、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HUA。
我国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HUA的患病率较国内其他地区高。
3.1 遗传因素原发性HUA的主要病因是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导致尿酸分泌减少,约占原发性HUA 的90%,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近几年,尿酸转运蛋白(urate-anion transporter 1,URAT1)编码基因突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负责编码URAT1的SLC22A12是第一个被确定为编码特殊尿酸转运体的基因序列。
Flynn等[18]研究发现,在新西兰人中SLC22A11/SLC22A12功能异常影响编码OAT4和URAT1,是引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高危因素。
KoIz 等[19]对原发性HUA及痛风进行了一系列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9个候选基因与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SLC2A9、ABCG2、SLCl7A1、SLC22A11、SLC22A12、SLCl6A9、GCKR、LRRCl6和PDZKl。
Li等[20]对我国青岛215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研究发现,hURAT1蛋白功能区域中2个单核苷酸具有高尿酸血症易感性。
尿酸生成过多约占原发性HUA病因的10%,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酶的缺陷引起,5-磷酸核糖-1-焦磷酸(5-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s-1- pyrophosphate,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s,HGPRT)部分缺失、基因突变有关。
3.2 年龄与性别高尿酸血症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其患病几率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而提高,可能与年龄增长、肾功能减退和尿酸排泄减少有关。
随着经济及医疗水平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及人口老龄化,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老年人的高发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有年轻化倾向[17]。
目前大量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在人群中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相同年龄段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据报道,高尿酸血症男女患病之比为2:1[21]。
Liu等[22]对我国人群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群男性和女性HUA的患病率分别为21.6%和8.6%。
而且男性和女性青春期以后血尿酸变化规律不一致,男性血尿酸水平自青春期以后增长较女性快,并于50岁左右达到高峰,考虑与饮酒和雄激素可能促进肾脏尿酸重吸收、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有关;而女性的高发年龄在绝经期后,可能与雌激素促进肾脏排泄尿酸有关。
因此,男性比女性更易患高尿酸血症,但这种差异在女性绝经期前明显,在绝经后差异逐渐缩小。
3.3 地区、种族与饮食地域分布和种族不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有所差异,欧美国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黑人患病率高于白人。
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报道为2%~24%[23],高于同时期亚洲国家的患病率1.4%~10.1%[6,7]。
Gosling等[24]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东南亚海岛及环太平洋地区人群易患高尿酸血症。
亚洲的日本及我国台湾省患病率上升较快,而同在台湾居住的土著人与非土著人相比,土著人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土著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