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实验及数值模拟计算技术独立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并取得创造性成果。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胜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相应的科技管理等工作。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4 年,学习年限3-5 年。
原则上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 学年,全日制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7 学年。
直博生学制为5 年,硕博连读生学制为6 年,学习年限5-7 年,原则上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7 学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先进环境能源理论与技术
2. 强化传热传质理论与工程应用
3. 制冷低温系统及其环保节能理论与技术
4. 车辆及动力系统节能、净化与控制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基本学分要求为14学分)
备注:硕博连读生及直博生课程包括硕士阶段课程和博士阶段课程两部分。
硕士阶段课程按照硕士入学后拟定的所在一级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在第一学年学习完毕,所修学分至少25 学分(不包括硕士阶段学术交流学分)。
取得硕博连读资格的研究生和直博生,不再修学硕士学术交流及博士生第一外国语,在第三学期按照所在一级学科博士生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所修学分至少37学分。
五、学位论文工作的安排
1.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原则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硕博连读生及直博生应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博士生从事科研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三年。
开题报告完成两年以上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 博士生完成开题报告后一年左右,将进行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不合格者,经学院和研究生院批准,可被终止攻读博士学位。
3.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在所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要取得创新性成果。
4.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每位博士研究生在达到所在学科对其在学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方可申请学位。
六、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核心期刊以上(含))上以第一署名单位为北京工业大学、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3篇(含录用通知,但至少有2篇见刊),其中至少2篇发表在SCI、EI收录的期刊上,且其中至少1篇用英文撰写并在SCI收录源刊上发表。
说明:①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申请并被授权的发明专利等同于EI收录源刊论文,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申请并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等同于核心期刊论文;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含)1项,且有个人获奖证书,相当于在SCIE收录源刊发表1篇论文。
③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在SCI一区期刊发表1篇论文,即满足成果基本要求。
七、其他说明
1. 本专业欢迎有志在本专业发展的非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相关专业,尤其是应用物理、化学化工和应用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报考。
但这类跨学科交叉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指本科和硕士都不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在下列课程中选修6学分的硕士研究生课程。
高等工程热力学 3学分(必选)
高等传热学 2学分
高等流体力学 3学分
计算传热学 3学分
2. 如果研究生申请答辩时未满足学校规定的在学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但已完成博士生培养的全部过程,允许组织论文答辩。
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直至在规定期限(毕业后两年)内满足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后,由本人再申请学位。
3. 本方案自2013级博士研究生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