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如何实现本质安全

企业如何实现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
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

具体包括失误—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

浅谈如何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
安全生产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是电力企业一贯追求的
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浅谈如何以“人机环管”为切入点,
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

一、人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关键
由于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人是生产工作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因此要保证企业安全
生产首先要使从事生产工作的一线员工具备“我要安全”的思想,促使员工实现从“要我安全”
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在平时工作中养成“安全”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一种习
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因此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帮助员工在生产工作中养成一种“安全”习
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就要靠制度的约束。

据说,在泰国当象还小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
它绑在水泥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

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便不再挣扎,直到长成
了大象,虽然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但是他也不再挣扎。

我们制定的各项安全规章
制度就像是拴象的链子,刚开始大家可能不习惯想要挣脱,但只要我们在初始阶段坚持原则
不让他挣脱,慢慢的他就会养成这种“安全”的习惯。

当然只有“我要安全”的思想还不够,还要有“我能安全”的“本钱”,这个“本钱”就是技能,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如果一名员工对他所从事工作的危险点一无所知,即使他想要安全,
恐怕也很难做到。

因此既要使员工在意识上养成“我要安全”的思想,还要
通过培训使员工具备“我能安全”的技能。

二、设备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保障
本质安全最初的定义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
在误操作或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这点在电气操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前
面说过由于人行为的不确定性,不可能绝对避免发生误操作,而设备是否具有在人员发生误
操作的情形下通过自身的闭锁保护装置中断误操作,或将误操作造成的后果降至最低,这是
企业能否实现本质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

设备的闭锁保护就像是保证企业本质安全的一道坚
实屏障,如何建立这道屏障并使其发挥作用,就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设备点检定修、缺
陷管理等工作,同时鼓励和重视员工提出的各项合理化建议,积极对设备进行合理改造,使设备具备在各种情况下保障安全的能力。

三、环境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推手
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所谓“硬环境”是指员工生产工作所处的场所,“硬环境”对安全的影响主要包括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是否超标;工作环境的照明、安全标识等是否齐全等内容。

工作环境保持安全、整洁,会使员工在工作时精力集中避免外界环境分散员工注意力,降低工作中发生误操作的可能,同时也避免了由外界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

“软环境”是指通过强化安全理念灌输,营造浓厚的安全环境氛围,从而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软、硬安全环境建设,既为员工打造了一个安全整洁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员工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安全氛围,从而推动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目标。

四、管理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基础
制度和标准对员工的各项工作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员工的安全习惯必须通过制度来规范才能逐步养成。

目前电力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虽然比较完善,但是执行效果却差强人意,因此如何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制度要有可操作性,再好的制度如果在本企业缺乏执行的基本条件,那这项制度也只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久而久之甚至影响到其他制度的执行。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制度时,要认真进行论证,征集各方面意见,保证制度的严谨性和可执行性。

第二,制度要明确责任,抓好落实,要确定各项制度的直接责任人,将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到人。

第三,制度要有考核,各项制度都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奖励办法,对照制度奖罚分明,才能充分保证制度的执行。

综上所述,“人机环管”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四大要素,通过扎实做好每项工作,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最终达到企业的本质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