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的生平与创作
创作阶段
研究界通常认为布莱希特的创作道路分为3个阶段,
以他开始有意识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探索艺术革新 的1926年为转机,这以前为第一阶段,1926-1933年 为第二阶段,1933-1956年为第三阶段。
主要作品
布莱希特的理论与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
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 《梅辛考夫》、《母亲》、《四川好人》、《伽利 略传》《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 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潘蒂拉老爷和他 的男仆马狄》以及改变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 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 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 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 《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年后, 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
人物简介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是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
和诗人。1898年2月10日,布莱希特出生于奥格斯堡市一个商人家庭。他 曾在大学学哲学和医学。但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文学,尤其是戏剧。早 在青年时代,布莱希特就显示了非凡的戏剧才能。《夜半鼓声》(1919) 的成功使他获得德国最高戏剧奖——克莱斯特奖。1924年,他应名导演赖 因哈德之邀任柏林德国话剧院艺术顾问。二十年代中期,布莱希特开始 阅读和研究马克思的著作,这使他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现实。希特勒法 西斯夺取政权之后,布莱希特被迫流亡国外。他曾先后在丹麦、瑞典、 芬兰、美国和瑞士等地柏林,主要领导《柏林剧团》的工作,1959年8月14日,布莱希特在 柏林逝世。 布莱希特也是一位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是叙事剧的理论奠基人。他主张 寓教育于娱乐。他认为观众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对反映的现实问 题进行思索,用探索的目光观察社会,用批判的态度改变完美的世界。 布莱希特的大量诗歌创作反映了20世纪德国社会各个时期的风貌。他的作 品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均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诗歌是脍炙人口的 上乘之作。 布莱希特的作品及理论已有不少被介绍到我国,有些著名戏剧也曾多次 在我国舞台上演出。
生平简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在20世纪德国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剧作家、诗人。1898年2月10 日生于南德奥格斯堡一个造纸厂主家庭。他终生献身于德国工人运动,却又从不讳言自己是“愿意把 无产阶级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资产阶级作家”。 191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断断续续学习过自然科学、医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曾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护理伤员,他以多才多艺和进步的政治态度,获得士兵信赖,1918年11 月革命爆发时,被选为当地士兵委员会成员。 战争与革命动荡过后,再次入慕尼黑大学,开始戏剧与诗歌创作。1922年,他的剧本《夜半钟声》 在慕尼黑剧院上演后,荣获克莱斯特奖。1924年,任柏林“德意志剧院”顾问。 1926年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院,结合创作实践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8年与女演员 海伦娜.魏格尔结婚。1933年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出走瑞士、法国,并于同年举家迁往丹麦,在斯文 德堡附近一个农舍里住了6年,这期间曾与布莱德尔、孚西特万格主编在莫斯科出版的德国流亡者杂 志《发言》。 1939年后经瑞典、芬兰再取道苏联去美国。整个流亡期间是他多灾多难的年代,也是他文学创作最 为多产的年代。1947年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迫害,返回欧洲,暂居瑞士,1948年定居柏林,和 夫人一道建立“柏林剧团”,实践他的戏剧主张。1956年8月14日逝世。
人物成就
布莱希特他一直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吸 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法。提出了间离效果理论。 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 列宁和平奖金。布莱希特史诗戏剧理论是在20~30年代与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 思潮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 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 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 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 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 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 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 式戏剧。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 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 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 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 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的生平与创作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
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年2月10日
-1956年8月14日),德国戏剧家、诗人。布莱希 特创立并置换了叙事戏剧,或曰“辩证戏剧”的观念, 是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 家。创作作品有《马哈哥尼城的兴衰》、《三分钱 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和《巴登的教育 剧》等。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 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 奖金。“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即 是布莱希特的名言,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 于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