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高中美术鉴赏课

浅议高中美术鉴赏课

浅议高中美术鉴赏课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而且还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鉴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充分的课前准备、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学科特点、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高中美术鉴赏课上好。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教学方法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五大系列中的第一个系列,在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高中阶段“美术鉴赏”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重要的课程价值,不仅本身是一个具有独立学科价值的学习系列和模块,而且也能渗透到其他各系列和模块中,起到其他各模块学习的引导和辅助作用。

云南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把美术鉴赏模块视为必修模块,要求在高一年级下学期开设,修习18学时,获得美术必修3个学分中的一个学分。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1]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美术教师,我们有必要对现代高中生鉴赏美术作品进行基础的启蒙教育,高中美术教学历来让人觉得难以把握,怎样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自身实践,积累了一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理性认识及实施方法。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备好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也需要有精彩的导入,接下去的教学也才能够有效的展开,并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首先必须精心设计好本堂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

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并备好课。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成功的前提,美术作品的欣赏重在突出作品的美点,不同的作品美点所处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等[2]。

总之,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因材施教。

这就加大了我们美术教师的备课难度,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对人文地理、历史等都要了解,也就是必须具有全面整体的艺术修养,才能把高中美术鉴赏课顺利上好。

二、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在美术鉴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通过与美术有关的作品来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起到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

这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欣赏中国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艺术传统魅力:在山水画中可领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又各不相同;在花鸟画中感悟大自然的真谛;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人物画中掌握人体知识及其传神等,让学生深感学有所获。

”[3]美术作为直观和形象的视觉艺术作品,对其鉴赏需要用我们的眼睛来观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作品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对美术可产生学习、鉴赏的兴趣。

如《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这一课中的希腊雕塑《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大多数学生都十分熟悉,虽然这座雕像给我们留下的不是很完整,但是它在艺术上给我们留下了完美的一笔,维纳斯之美到底有些什么呢?面对这位女神,学生对其理解可能会有些模糊。

因此,对女神的介绍,教师要作详细的准备,并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来分析维纳斯女神之美的具体体现。

从维纳斯的脸部我们可以看出是十分宁静的美,亭亭玉立的身材给我们展现的是曲线之美,没有双臂又给我们另外一种残缺之美。

假如维纳斯呈现给我们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了,她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神而已。

在维纳斯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的魅力,而更展现了一种内在的人性美。

三、把音乐、文学等艺术融入美术鉴赏教学中美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美术作品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能够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与能力、情感和个性。

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参与鉴赏。

教师不能一味套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套用教材上的句子进行说教,让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这既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美术鉴赏的学科特点,美术的学科目标也就难以实现,甚至会导致学生对美术鉴赏兴趣的丧失。

”[4]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音、诗、画”并重,与学生互动、愉快地学习。

音:即运用优美、通俗易懂的语言、音调、诗词、音乐等将美术理论知识和鉴赏知识传授给学生;诗:即师生互动。

让学生回答或者探讨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课堂气氛要随问题的展开时而柔和、时而激昂,师生一起游走于探索美的旅途之中,创造很好的学习氛围;大量引用优秀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学生作业、作品进行讲解,在鉴赏过程中要将所学的美术知识穿插在一起,既可提高审美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美术底蕴和文化底蕴。

四、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首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将每一课中涉及的和比较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鉴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上第九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中,面对我国美丽的大好河山的自然风光和传统绘画精品图片,配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在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时,教师又可配上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等,加上教师娓娓动听的解说,让学生在意境极妙的氛围里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了解了我国悠久的历史,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其次,做好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根据每课情况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推荐一位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加以补充。

而教师不能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运用动听的语调,做到声情并茂,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无味。

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第三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时,在欣赏到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时,同学们对蒙娜丽莎的美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在不同意见的争议之中,反映出学生审美的差异性、知识底蕴、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等问题。

教师善于引导,除了让学生了解到这幅画的真正含义以外,教师还能及时矫正部分心理偏移的学生的思想,真正做到育人之目的。

五、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德育教育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品格,有的学生由于先前所处环境的影响,成长的经历不同,存在情绪上不稳定、易焦躁、自私、不会尊重他人等现象[5]。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掌握这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用心对待他们,在与他们交谈过程中把握语言尺度,在讲解美术作品时有意识地将不便直接对这部分学生说的道理引用进去,在教育大家的同时,感染他们改正自身的缺点。

对课堂上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时用一个善意的笑话,或其他方式就可以及时制止学生行为。

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添了课堂气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学生亲近自己所教学科。

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鲜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至此,教师就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努力学习全面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树好形象,让学生真正敬重你。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实施全面的教育,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要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美术教师,我们一定随时不忘给自己施加压力,不断地学习、进取[6]。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才会进步。

只有明白了解自己工作的职责,才能更清楚地明白自己工作的方向,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我相信,只要用心好学,把握好以上几个方面,把授课过程中的几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美术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鉴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领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含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屈晓静.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J].科技信息,2009,(22).[2]倪昀.谈谈美术欣赏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6).[3]韩志强.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美术欣赏课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4]李明煜.美术欣赏课的课堂教学主旋律[J].中学教学参考,2009,(27).[5]邓云辉.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与防治[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5).[6]舍艳青.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