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供水发展史

中国供水发展史

中国供水水利的发展历史姓名:崔叔阳学号:02130075班级:13级研究生摘要:城市水利是指与城市正常运作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水事活动,而城市自古以来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城市水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人类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以时间的顺序对古代城市水利进行回顾、对现代城市水利进行剖析、对未来城市水利进行展望,其意义在于:古代城市水利就像一面镜子,对它进行总结可以为现在和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未来城市水利是在现代城市水利的基础上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展望,是现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努力方向;当前的工作是在吸收古代城市水利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当前条件下水利工作的科学内涵,为城市水利迈向未来、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准备。

关键词:城市水利;古代;现代;未来;历程;趋势一前言1.1城市水利的提出城市水利是指开展一系列与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有关的水事活动,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管理等有关城市与水之间和谐运作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水利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城市水利的建设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陆路不发达,同时军事防御能力有限,人们从事城市水利建设的初衷是发展交通运输、保卫城池,也有一些城市是出于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与财富日益向城市集中,城市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之,水的多重属性利用的水事活动如供水、防洪、生态、景观等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城市水利逐渐被人们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现有城市672个,建制镇19216个,城市常住人口达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109%。

预计不久的将来我国城市化人口将达到60%。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使城市水问题越来越突显。

当今我国几乎每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水的制约,如全国城市中有610座受到洪水威胁,有71%的城市防洪能力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有10%的城市没有任何防洪安全措施;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有160个城市因供水紧张而被迫实行定时限量供水。

每天缺水量达1600万m3,其中生活缺水占一半左右,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止常生活。

因缺水工业产值每年减少1200~2000亿元。

如何改变人类自身的行为,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城市水系,保障城市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转已成为当今水利工作者面临的紧迫问题。

水利进入城市,带给城市的应当是碧水和舒适。

过去我国水利工作以农村水利为主,说明我国过去国民经济尚未发达,重在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今天的水利工作对城市加大了关注和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也说明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对水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水景观的重塑、亲水空间的增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水是世间万物生存的根本,水对社会存在的每一件事物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地,与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城市建设与水的息息相关,即城市建设必须依据当地水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

临水建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关键是人类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在不违背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1.2开展城市水利工作的必要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城市与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水利面临的问题日趋紧迫,如人类过分改造自然后,水文条件的变化使城市的防洪排涝压力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使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下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类对于城市环境改善的要求提高等。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尤其在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城市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举足轻重。

水利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快城市水利工作的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利真正地服务于国计民生,与社会进步相匹配。

1.3开展城市水利工作的意义城市水利服务于城市特定领域,具有服务的人群密集,经济相对发达,市政设施相对较多等特点,一旦发生水灾,损失相对较大。

另外,城市水利还具有满足居民生存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带动城市经济、打造城市特色等的功能,因此,重视城市水利工作意义重大。

二城市水利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2.1 古代城市水利古代城市水利的形成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随之就有了私有财产和交换,这种交换的场所就是市,围绕着市而使居民集聚,成为初期的城市。

市出现于什么地方,并非偶然。

因为市的人口密集,商品交换、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它的选址首先就是水的条件,河、湖、泉和井是城市的主要水源。

相传伯益作井,伯益是一个跟随禹治水的人,说明我国用井历史的悠久。

在早期文献中,经常出现市井的字样,权威的解释认为,古未有市及井,若朝聚井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

这就是因井为市的道理。

因商业而形成的城市,后来又和统治阶级的行政中心相结合,更显示出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政治的中心,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社会财富的集中地,科学文化的交流地,同时又是军事争夺的目标,与水的关系更为密切。

城市水利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可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理论看出。

我国早期的建城理论以春秋战国时的《管子》一书最为详尽,主要内容包括: (1)选择城市的位置,不要很高(因为取水困难),也不要很低(因为防洪任务重),适当的选取城市的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地形,节省防洪排水工程。

(2)建设城市不仅要在肥沃的土地上,而且还应当便于布置水利工程。

所建城市应当水脉相通,便于取水,更应排水通畅,直注江河。

既注意供水,又注意排污,有利于改善环境,改善排洪条件。

(3)在选择好的城址上,要建城墙,城外再建郭,郭外还有土坎。

地高则挖沟引水排水,地低就要做堤防挡水。

从上述建城思想,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城市水利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1)饮水、防火和交通。

城市人口密集,饮用水的供给不能中断。

同时,城市供水的另一个功用就是防火。

城内烟火集中,易发生火灾,尤其是古代木竹结构较多。

另外,古代陆上交通不发达,道路标准低,运输工具笨重,制约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水上运输则有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所以成为古代交通动脉,构成当时的交通网。

水网发达的地方,通常交通发达,便于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换,因此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也相对便利和富足; (2)防洪和防卫。

水也是古代的一项重要的军事资源。

人们建城时往往在其外侧挖一条护城河,以增加城市的防卫能力。

这也是我国古代城市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进行防卫的一种方式。

护城河大多有专门的引水工程或利用天然的河湖,下尾还有渠道排泄入江河。

为控制蓄泄,还要建引水、排水等建筑物,是一项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

除了军事防御外,护城河还兼具有防洪的功能,一旦洪水到来,护城河还可以起到导水排水的作用; (3)水产养殖。

城市内的水域如果充分利用,种植菱荷茭蒲,养殖鱼虾龟蟹,并收副业之利; (4)改造和美化城市环境。

古人早就意识到水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利用已有水域或人工增大水域面积,如建造公园和私家园林。

当时多重视观赏功能,如杭州的西湖、济南的大明湖、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昆明湖等,都是古人积极利用水提高城市品味,改善环境,陶冶情操的范例。

古代城市水利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如人口较少、污染较小),以军事防御、防洪、供水为主,兼顾航运、水产养殖、美化环境,这是人们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对自然干扰较小的有效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产物。

2.2现代城市水利现代城市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政治、文化教育、科学信息与生态环境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动态系统,应当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现代化建筑的协调统一体。

现代城市水利较之古代更重视和强调城市水系的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修复。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城市缺水、水环境恶化、城市与水的关系紧张,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针对水量、水质和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这些都给城市水利带来了新的任务、机遇和发展空间。

其主要内容包括:(1)城市水安全的保障。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保障。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产流、汇流条件变化和不少城市排涝体系滞后等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方面是从工程措施的角度,如通过加固河道提防、修建水库、建立蓄滞洪区的方式提高城市的防洪除涝标准,通过设置动力抽排的方式提高城市抵抗内涝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从非工程措施的角度,加强对洪水的管理如建立洪水预报系统;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地表的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作为防洪安全的保障;建立全民防洪减灾网络体系等。

城市供水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供水网络和路网、电网、通讯网同样重要。

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开源节流,另一方面要协调城市发展规划与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使城市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可容纳人口数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城市要提倡分质取用水,即根据用水对象的不同,合理确定供水水质级别,使居民饮用水与环境用水、景观用水、清洁用水分开。

同时加快城市中水回用、雨水资源化、海水淡化利用的步伐,这样不仅可大大减少城市清洁水的使用量,同时可减轻污水处理的负担,使得河道污水排放量有所减少,有利于水环境的改善。

(2)城市水环境的保护。

现代城市常遭遇水环境恶化的困境。

而城市河流犹如城市的脸面,水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面貌,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能否支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解决城市水环境的问题,对于点源污染,首先要从城市污染排放源头抓起,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实现排污权交易和总量控制。

另外,还要从城市规划布局和水环境治理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污水处理厂的位置、数量、规模。

对于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一方面要对已污染的河道积极进行非点源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等的分析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探究非点源污染和水文条件的关系,结合城市的不同下垫面,分析研究其形成规律。

同时还要从源头上抓起,从施肥种类、施肥时间、作物种类、土壤条件等影响因素上,全方位考虑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方法。

还有,对河湖内源污染的防治也不能忽视。

(3)城市水生态的修复。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河道被人工化、渠道化,这样不仅不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交换,而且阻断了河道内水与生态系统其他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容易造成河道水环境功能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景观功能丧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