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未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未来

2015博士政治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未来主题: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动下,资本主义的未来趋势的预测院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姓名:雷宇学号:2015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未来雷宇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社会制度具有深远的影响。

纵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科技技术的作用下取得的。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当前面临的问题,我们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短期内,资本主义将对人本更加尊重,人将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幸福;人类或在资金和资产上竞争,或在资源和科技上竞争;制度仍将处于资本主义社会。

长期内,人类将进入乌托邦社会,类资本主义社会或超资本主义社会。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制度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社会制度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就科学技术这种革命力量对社会制度产生的影响作过这样形象的描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制度发展的源动力小说《三体》有段对话:"想象一个古代的王国,他们的技术也在进步,能为士兵造出更好的刀啊剑啊长矛啊,甚至还有可能造出像机关枪那样连发的弓箭呢,但……"大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如果他们不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就永远造不出导弹和卫星,科学水平限制着呢。

"这段话深刻的阐述了基础物理对整个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基础物理是科学技术发生质变的关键。

同理,如果科学技术没有继续发展,也许你的社会制度,文明在缓慢进步着,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社会制度永远无法作出超越其生产力的变革。

这就像没有铁器等就摆脱不了奴隶社会,没有蒸汽机封建社会永远依赖于土地。

而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则更大。

资本主义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取得的。

对此,我们可以用四个阶段来概括: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在世界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原子和电子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目前还在蓬勃发展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呈现出向国际垄断过渡的趋势[1]。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量变到一定程度,质变为社会制度的变化。

(二)制度对国家,社会组织能力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前期,中原王朝对周边游牧民族这些所谓的“蛮夷”成整体碾压态势:春秋战国时楚国,燕国,晋国,赵国等对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多次征伐;秦朝,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兵威犹胜;汉朝前有开扩西域,封狼居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后有窦宪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即使三国时天下大乱,匈奴也畏于曹操的威名不敢来犯;再到隋朝和唐朝对突厥的凶狠打击。

但自唐始,吐蕃这个封建王朝就对唐帝国造成了巨大威胁。

之后,辽,金,元,后金都对中原王朝呈战略优势。

究其原因,社会制度的升级是关键。

突厥是最后一个游牧,奴隶式的大部落,但在这之后,少数民族积极学习汉家制度和文化,将游牧部落升级为一个基本上的封建国家。

自此,其整个国家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理的是甲午战争,刚刚步入近代国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日本就有了完败老大帝国的实力。

当然,古代和近代的战争还并没有上升到总体战的层次。

一般认为,总体战思想是人们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争形态新变化的认识和总结。

法国学者道迪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以往的战争不同,在广度和深度上产生巨大的飞跃,影响可扩大到政治,经济,工业,商业,金融,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战争已不是军队间的战争,如果不动员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部力量,战争就不能进行。

把这种战略思想理论化并普及推广的是一战时任德军总监的鲁登道夫。

他在1935年出版了《国家总体战》一书。

其核心内容为:现代战争已经演变为一种国家总体战,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就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一旦开战,就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2]。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更上一层。

(三)当代科技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一些新变化1.当代科技革命与一球两制关系的新变化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得经济日益科技化,使得国与国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上。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依靠“科技立国”的战略方针,迅速崛起,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后来居上;西欧各国自知单独奋斗、各自为战难成大气候,所以走联合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丽亚娜航天公司的诞生。

阿丽亚娜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西欧这一拥有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发达经济的跨国群体正在崛起。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军事实力而成为国际较量的主要支撑力。

所以,面对新科技革命,各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浪潮。

在这轮改革浪潮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激烈的对抗与斗争,转变为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1]。

2.欧洲一体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一体化在不断的深化和扩展,在规模上,从最初的6国联合,到现在的27个国家的联盟,在体制上,由煤钢联营到发展到现在的具有超国家性质的欧盟,在领域上,从最初的旨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逐步走向政治、社会治理等全方位的融合,它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区域组织。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方式即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指的是生产的条件与形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传导。

从生产条件方面看,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具体含义,第一、生产的技术条件,具体指生产资料的的规模、效能及生产工艺,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及熟练程度等;第二、生产的社会分工、协作发展程度以及相对应的生产组织形式。

从生产形式看,同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类型,即人们劳动的交换形式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第二、生产的社会性质。

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它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变革来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越来越超出单个企业单个国家的范围,以适应生产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

新科技革命使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加现代化和社会化,从广度而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工己经突出的表现为国际化程度提高,协从一国范围向国际范围发展;从深度而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工己经发展到部门内部的各种零部件和不同工序之间的专业化分工。

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增大,逐步超出一国的范围。

欧洲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动因正是在这国际分工的背景之下,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通过优化组合而形成的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从而为一体化内部国家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最佳的生产和销售环境[3]。

二.资本主义当前面临的问题(一)资本主义的特征与问题一开始先让我们概述一下资本主义是什么。

我不想过分简化,但要指出资本主义区别于其他制度的两个特征,这是理解资本主义如何运行的关键。

第一,一些人拥有生产资料、工厂和办公室、工具和设备、投资的金融资本,而其他的人(工人)要向这些拥有者出卖他们的劳动力。

在出卖他们的劳动力的过程中,劳动者实际上是在出卖他们自己的潜力,将这种潜力转交给其他的人。

当我们说资本主义天生就是被构建为一个阶级社会——一些人拥有支配另一些人的作用和潜力的权力的时候.我们所指的内容就是以这一点为依据的。

第二,拥有者在谁占有利润、占有多大份额的问题上相互竞争。

当这些拥有者努力争取利润的时候,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做得多或他是贪婪的和实利主义的(尽管有很多人往往是这样的),而是因为,如果他们想保住资本家的地位,竞争的压力就迫使他们在行动上积极进取、阶级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不仅造就了经济制度,而且造就了社会制度,在这种经济中所发生的一切往往支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人类最早出现以来的大约30万年间,这种制度仅仅存在了约200年。

尽管这种制度的出现对人类而言难以置信地痛苦,尽管其益处分布得极不平衡并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这种相对较新的制度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实际上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其他的时期可以与这种制度的技术进步和它提供商品与服务的进度相比。

现在的问题不是否定其中的任何一点.而是超越这一切:资本主义的继续存在实际上是否存在着极限?资本主义一切成就本身是否已经为其发展成一个既不立足于阶级、也不立足于竞争动力的社会奠定了基础?在论述这些问题时,我先来列举下面六种观点供你们考虑:1)对许多人来说,资本主义制度已不再“传送商品”。

2)我们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精英们所作的反应将使这一切更糟糕,而不是更好。

3)竞争的国际化将毁坏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并导致长期的就业危机和经济浪费。

4)金融制度没能发挥将存款引向生产用途的作用,影响了必要的融资。

加重了经济的不稳定5)一个只看重有利可图的东西的经济制度不能应付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6)资本对我们生活的支配作用日益增大,各国的民主就相应地日益减少。

垄断资本金融化加剧了经济危机[4]。

(二)全球性金融危机2007 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而演变为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1929 年至1933 年经济大萧条后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

时至今日,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过去,世界经济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

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显示,世界经济遭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其复苏也呈现举步维艰的状态。

例如,美国的GDP 增长率几经波折,2009 年是-3.5%,到2010 年略有好转,达到3%,但2011 年又下降为1.7%,2012 年则恢复到2.2%。

日本的GDP 增长率也是如此,2009—2012 年分别为-5.5%、4.4%、-0.7%和1.9%。

与此同时,虽然经济稍有复苏,但却没有就业复苏的迹象。

与此同时,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5]。

从根本上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生产社会化甚至生产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张与社会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这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推行以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为核心主张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策干预,将国有企业私有化,特别放松金融监管,倡导金融创新,使得虚拟资本大幅膨胀起来,并最终在2007 年下半年泡沫破裂,出现次贷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