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增长后劲惠城统计局张淑贞近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惠城区的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工业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确立了“工业立区、工业强区”的局势。
当下,“内忧外患”,小企业频频倒闭,大企业盈利受挫。
因此,破解发展难题成为当务之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结构和矛盾突出一、工业增长回落。
2004-2007年,工业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6.5%。
2005年最高达19.3%,2006年开始缓慢回落。
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5.4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变化符合趋势演变要求,但提升不快。
从总体结构观察:2004-2007年,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62.2%下降至54.6%。
从内部结构观察:装备制造业是任何一个发达工业体系的中枢,它是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要求。
2005-2007年间,规模以上工业的装备行业共7个行业,其中只有一个行业下降,其余都是上升。
用2007年与2005年两年的数字直接对比,仅增长6%。
装备制造业增长缓慢。
因此,可以说,我区工业产业结构变化符合趋势演变要求,但提升不快。
表一:2005-2007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行业增加值三、工业总量大,但效益低。
我区工业增加值较大,居全市第一,规模水平高于全市水平,但工业效益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07年,惠城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有148家,平均每家产值只有1.4亿元,比全市平均水平1.34亿元高0.06亿元。
但限额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54.2%,比全市水平低12个百分点。
四、地区不平衡。
镇办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平衡,差距偏大。
2008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最大的陈江办事处高达132.7亿元,最小的芦洲仅为635万元,两者相差2088倍。
增长困境从惠城的发展历程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外来资本和外来劳动力。
从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开始,惠城吸引了一批批外来资金和外来劳动力。
资金的充裕、土地的大量、劳动力的廉价,造就了辉煌的惠城工业。
时今,惠城的发展仍沿袭着这种模式,而面对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惠城工业增长遭遇困境。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从惠城的发展来看,经济的强劲扩张的动力有所回落,工业经济增长转入减速阶段。
从推动经济增长三大需求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显著。
2007年,规上“三资”企业实现产值1170.4亿元,占89%;全部规上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33.9亿元,占销售产值65.4%。
由此判定,我区经济就是外源型经济。
经济的这种增长形式,极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波动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原材料通货膨胀、本币对美元升值以及国际市场的购买力下降已经对惠城的出口型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从企业经营成本角度来看,劳动力成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原材料价格的人为通货膨胀因素,都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008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去年下降47.8%。
二、发展模式离可持续发展要求仍有一段距离2007年,我区大中型企业只有148家,占规上27%,小型企业居多。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惠城的发展模式倾向于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特别是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资源不可避免会出现枯竭,对当地经济增长会形成瓶颈阻力,比如出现的建设用地存量不足、招工难现象等都对惠城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预警。
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转型与升级是解决发展瓶颈的一个根本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劳动力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和升级,下面就惠城目前的产业和行业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转移升级的重点方面。
一、产业转型(一)劳动密集行业分析关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没有一个具体数量的界定,在本文的分析中,主要采用各行业的相关指标与全区平均指标对比,找出劳动密集程度在惠城范围内相对较高的行业来进行分析。
我区工业行业有29个,根据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年报数据按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进行排序,低于全区平均水平(93279元/人.年)的有19个,说明有超过六成的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都比较高。
19个行业的企业个数为371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7%。
在这19个行业中,与全区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有9个行业,分别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46619元/人.年),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44014元/人.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9524元/人.年),家具制造业(32081元/人.年),食品制造业(27069元/人.年),化学纤维制造业(25750元/人.年),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4426元/人.年),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3483元/人.年)和纺织业(22676元/人.年)。
9个行业的企业个数为110个,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5,而其中接近1/2的企业是亏损企业。
工业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从业人数占规上17%。
从资产利润率来看,规模以上行业平均水平为5.43%,而这9个行业最高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1.18%),最低的是食品制造业(-5.68%),与平均水平差距甚远。
因此,我们认为这9个行业在惠城工业行业来说,是劳动密集度较高、产值较低、经营状况较差的行业,应作为转移重点,同时在承接其他地区转移尽量避免这类行业的引进。
(二)能源消费行业分析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产值单耗为0.0366吨标准煤/万元,高于这一平均值的行业有22个,最高的五个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产值单耗分别为0.4374吨标准煤/万元、0.4236吨标准煤/万元、0.2743吨标准煤/万元、0.2491吨标准煤/万元和0.2055吨标准煤/万元。
万元产值能耗最低的四个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116吨标准煤/万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0.0121吨标准煤/万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0231吨标准煤/万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0281吨标准煤/万元),万元产值单耗分布在0.01-0.02吨标准煤之间。
根据以节能降耗调整产业结构的思想,应该重点关注能耗高的上述五个行业,鼓励四个低能耗行业加快发展。
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得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
产业升级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产业结构方面的升级;二是企业自身的升级。
(一)产业结构方面根据前面对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惠城除了9个劳动密集度很高的工业行业外,还有10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1684元/人.年),橡胶制品业(75800元/人.年),造纸及纸制品业(72083元/人.年),塑料制品业(71826元/人.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1113元/人.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0460元/人.年), 金属制品业(64597元/人.年),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2430元/人.年), 专用设备制造业(50784元/人.年),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50643元/人.年)。
经验上说,其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应该是机械化生产较高,劳动力投入较少的行业,但从企业个数和从业人数看,4个行业的企业数为135个,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4.4%,从业人员占25.4%,平均每个企业497人,高于平均水平。
而且增加值和效益较低,增加值合计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5%,资产利润率只有4.9%,低于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因此,我们认为这4个行业还具有发展潜力, 应该作为产业升级调整的对象。
(二)企业升级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升级可分为四类:(1)流程升级。
通过生产系统的重组或是先进技术的引进,将投入更加有效地转化为产出;(2)产品升级:转向更高端、更有潜力的生产线;(3)功能升级:在价值链上获得新的、更好的位置,如从基本加工到“贴牌生产(OEM)”,进而自己设计制造(ODM),直到自有品牌制造(OBM);(4)部门升级:把从某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甚至转向一个新的价值链,也称链升级。
几点建议一、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策略以自主化、规模化、集约化、高级化、信息化和适度重型化为标准,在全区重点选拔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团企业、“两自”企业、行业领先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从税收、用地、行政服务、融资担保、技术改造、产业配套等各方面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其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创新,通过资本重组、股权置换、技术联合、市场联盟做大做强。
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升级,增强品牌竞争力,构建和完善实施品牌工程的支撑体系。
二、以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中心,建设先进制造业和支柱产业的产业升级体系先进制造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转换为中心,实施“三个一批”计划,即通过建设工业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扶持一批成长快、效益好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建设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平台,实施一批主导产业升级的技术项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的创新典型,最终建设以研发基地、制造基地、品牌基地、服务基地为主要环节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领域、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三、坚持“四个结合”、实现“四个转变”,推进产业融合与产业升级。
坚持“四结合”,推进产业融合:(1)即效益增长和规模增长相结合,更加突出效益增长。
(2)培育先进制造业与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相结合,更突出培育新型先进制造业。
(3)龙头企业与产业链配套相结合,更突出产业链的配套。
(4)生产型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相结合,更突出生产型服务业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推进产业升级转型:(1)产业分工从单一加工集聚型向产业多途径协作型转变。
(2)产业组织形态从低端业态向高端业态转变。
(3)从业人员素质从体能型员工向技能型员工转变。
(4)资源利用从耗能型向节约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