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智能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智能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x实业发展公司第一章基本信息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智能机器人项目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包括视觉、传感、人机交互和机电一体化等。

从应用角度分,智能机器人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其中,工业机器人一般包括搬运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等。

服务机器人可以分为行业应用机器人和个人/家用机器人。

其中,行业应用机器人包括智能客服、医疗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引领和迎宾机器人等;个人/家用机器人包括个人虚拟助理、家庭作业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儿童教育机器人、老人看护机器人和情感陪伴机器人等。

(二)项目选址xxx循环经济产业园所选场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特别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性目标。

项目建设区域地理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等配套较为完善,并且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三)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19403.03平方米(折合约29.09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9.13%,建筑容积率1.31,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6.28%,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7.36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项目净用地面积19403.03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15353.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417.97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15278.93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1596.82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99台(套),设备购置费1903.21万元。

(七)节能分析1、项目年用电量776313.01千瓦时,折合95.41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5589.66立方米,折合0.48吨标准煤。

3、“智能机器人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776313.01千瓦时,年总用水量5589.66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95.89吨标准煤/年。

达产年综合节能量33.69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7.69%,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项目符合xxx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规划,符合xxx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项目预计总投资6947.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159.4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27%;流动资金1787.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73%。

(十)资金筹措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12444.00万元,总成本费用9887.70万元,税金及附加119.92万元,利润总额2556.30万元,利税总额3028.81万元,税后净利润1917.23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111.5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6.80%,投资利税率43.60%,投资回报率27.60%,全部投资回收期5.12年,提供就业职位211个。

(十二)进度规划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

项目承办单位要合理安排设计、采购和设备安装的时间,在工作上交叉进行,最大限度缩短建设周期。

将投资密度比较大的部分工程尽量押后施工,诸如其他配套工程等。

二、项目评价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xxx循环经济产业园及xxx循环经济产业园智能机器人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xxx循环经济产业园智能机器人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2、xxx科技公司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智能机器人项目”,本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xxx循环经济产业园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211个,达产年纳税总额1111.59万元,可以促进xxx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

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6.80%,投资利税率43.60%,全部投资回报率27.60%,全部投资回收期5.12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5.12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大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业机构借鉴国际通用的管理模型,结合品牌培育特点,形成了品牌管理体系方法,制定了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从2012年起以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的形式进行推广。

6年多来,8000多家企业进行了试点应用,树立了295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通过对示范企业的调查,其主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平均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平均提高4.4个百分点,品牌竞争力和附加值显著提高。

质检总局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在电工、电信、农机、机动车、建材、消防、玩具等20大类158种产品与人身安全季节相关的日常消费品领域实施统一的强制性认证,累计发放29.2万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汇聚社会资源,力求丰富公共服务产品,逐步解决质量品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鼓励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质量品牌专业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质量改进和品牌创建服务。

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6%,位居全省第一。

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4197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48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均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已经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6家,国家、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9家,省级外资研发中心41家,省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8家,入选“全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84家。

三、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第二章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一、项目建设背景1、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清晰,战术也需有力。

要始终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让核心技术助推“中国制造”站上“微笑曲线”最高端;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让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创新,成为做强制造业的“活力因子”;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抑制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同时发挥好制度优势,全面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让政府、市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2、“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原有增长动力减弱、增长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创新驱动等重大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重大指导政策,为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撑,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新契机。

二、必要性分析1、今年上半年,宏观调控在稳增长方面继续发挥明显效果,经济增长呈现走稳态势。

与之联系,就业形势平稳,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为实现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不少于1000万人的预期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

就业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了基础性支持。

上半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加307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长10.3%。

在就业和保障基本民生各项政策支持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

收入增长和基本民生的稳定,也表现在消费平稳增长方面。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此外,在稳定投资、支持出口各项政策引导下,投资增长由落转稳,出口增长低位趋升。

市场需求的平稳运行,拉动了经济增长趋稳,使国民经济总体形成可持续的循环状态。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

制造业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须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制造业加快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把新兴产业壮大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制定产业发展要素指南和技术路线图,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

三、市场分析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包括视觉、传感、人机交互和机电一体化等。

从应用角度分,智能机器人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其中,工业机器人一般包括搬运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等。

服务机器人可以分为行业应用机器人和个人/家用机器人。

其中,行业应用机器人包括智能客服、医疗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引领和迎宾机器人等;个人/家用机器人包括个人虚拟助理、家庭作业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儿童教育机器人、老人看护机器人和情感陪伴机器人等。

一、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全球智能机器人企业结构主要由工业机器人、个人/家用机器人、行业服务机器人构成,占比分别为15%、43%、42%。

2017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500亿美元。

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总销量达38万台,同比增长29%。

中国自2013年以后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2017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3.8万台,其次是韩国约4万台,日本约有3.8万台。

在美洲,美国是最大的单一市场,销售了约3.3万台工业机器人。

在欧洲,德国则售出了约2.2万台。

中、韩、日、美、德五国2017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总销量71%。

2013年以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23.5%,2018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92.5亿美元,2020年将快速增长至156.9亿美元。

2018年,全球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44.8亿美元、25.4亿美元和22.3亿美元,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48%,分别高于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20、24个百分点。

二、智能机器人产业问题分析1、我国机器人尖端技术尚未实现全球领先机器人是多学科、高科技交叉融合的产物,作为工业后发国,中国在产业基础上相对较弱。

在机器人产业中,上游核心零部件直接影响机器人性能,且占本体成本70%以上,但目前我国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同时,我国机器人尖端技术尚未实现全球领先,与国外成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高端市场显著缺失。

2、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待突破,B端市场尚未明确应用方向目前,国内将服务机器人定位为满足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关键设备,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国际领先水平,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现有机器人产品尚不能满足用户智能化需求,人机交互、柔顺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严重制约服务机器人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