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腮腺及面神经解剖及临床

腮腺及面神经解剖及临床

上述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 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耳颞神经穿入腮腺鞘,在腮腺深面上行,出腮腺 至颞区。当耳颞神经因腮腺肿胀或受肿瘤压迫时, 可引起由额区向颅顶部放射的剧痛。
12
13
14
15
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
面神经分支面神经干入腮腺浅、深两叶间, 经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的浅面,在下颌角 上方、下颌支后缘后方,分为颞面干和颈 面干。
完整,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 淋巴上皮性病变 淋巴上皮病分为弥漫型、萎缩型、类肿瘤型、感
染型。 CT 常表现为腺体增大、密度增高,边界 清楚或不清楚。增强扫描中等强化。两侧涎腺或 泪腺同时对称性受累被认为是淋巴上皮病的典型 表现。
32
谢谢!!!
33
颞面干发出后,出腮腺上、
前缘,上部分支较细,行
向前上方,经耳轮脚与眼
颧 支
外毗连线的中1/3段,越
颧骨表面至上、下睑眼轮
匝肌;下部分支较粗,沿
颧弓下方向前至颧肌和上
唇方肌的深面,分布至此
二肌。(与颞支共同管理
眼睑闭合)
19
(3)颊支:2—6支,多 为3~5支。发自颞面 干和颈面干,出腮腺 前缘,紧贴咬肌筋膜, 在腮腺导管上方或下 方各10mm以内(99%), 颊 其中有2/3以上位于 支 导管上、下方经腮腺 导管的深面或浅面向 前行向口角。(鼻唇 沟变浅)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腮腺导管 :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 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 咬肌前缘急转向内侧,穿颊肌,在颊黏膜 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 相对处的颊黏膜上, 开口处黏膜隆起 (腮腺乳头)。可经 此乳头插管,进行 腮腺管造影。
10
腮腺的淋巴
位于腮腺表面和腺实 质内。浅淋巴结引流 耳廓、颅顶前部和面 上部的淋巴,深淋巴 结收集外耳道、中耳、 鼻、腭和颊深部的淋 巴,然后均汇入颈浅 淋巴结。
11
腮腺毗邻结构
纵行结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 脉及耳颞神经;
横行结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 经的分支。
②面神经鞘瘤有10.0%为全身多发,因此当 同时合并有腮腺外的神经源肿瘤时,应考 虑面神经鞘瘤。
24
MRI检查则可对面神经进行直接显示,甚 至面神经局限性结节状增粗,以及肿块的 密度及位置也能进行较为清晰的显示,因 此在诊断中的参考价值十分重要。
25
腮腺肿瘤
混合瘤 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
20
根据颊支和腮腺导管的关系, 将颊支分为位于腮腺导管上方 的上颊支和导管下方的下颊支。 上颊支一般较粗,位置较恒定, 是颞面干的直接延续,其体表 投影,约位于耳屏问切迹与鼻 翼下缘的连线上,在腮腺导管 上方平行向前,至上唇方肌的 深面与眶下神经吻合组成眶下 丛。下颊支位置不恒定,可在 口角平面或在其稍上方向前。 由于颊支与腮腺导管相伴行, 所以腮腺导管可作为寻找颊支
17
(1)颞支:1~2支,多
为2支。颞支自颞面干 颞 发出后,经下颌骨髁 支
状突浅面或前缘,距 颞
耳屏前10—15 mm出
面 干
腮腺上缘。在皮下,
紧贴骨膜表面,越过
颧弓后段浅面行向前
上方,分布至耳、额
部肌肉与眼轮匝肌的
上份。(额纹消失)
颈面干
18
(2)颧支:1~4支,多为
2~3支(82.3%)。此支自
度低,颈部转移少见,晚期病灶发展较快 且易发生血行性转移。 CT表现:肿块密度 不均匀,边缘模糊,易出现囊变坏死.增 强肿块多呈中等度不均匀强。
29
基底细胞腺瘤 多发生于浅叶,常为类圆形单发结节,体
积较小,易发生囊变,边界清晰,增强扫 描动脉期和延迟期均有显著强化。
3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男性居
27
粘液表皮样癌 是腮腺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占位性病
变.发病年龄多 40~50 岁,且女性稍多见。 CT表现:平扫多呈不规则形、多分叶、无 完整包膜,边界不清,呈侵润性生长,密 度较高,病灶内部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 区,增强扫描病灶多强化明显。
28
肌上皮癌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早期病灶大多恶性程
8
腮腺鞘膜
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 分为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 称为咬肌筋膜。腮腺鞘与腮腺接合紧密, 并发出间隔,深入到腺实质内,将腮腺分 隔成许多小叶。
9
由于腮腺有致密的筋膜鞘包裹,炎症时常 引起剧痛。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而深 层薄弱且不完整。腮腺化脓时,脓肿不易 从浅层穿透,而穿入深部,形成咽旁脓肿 或穿向颈部。因化脓性腮腺炎为多发小叶 性脓肿,故在切开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 一脓腔。
下方,至颌下三角,沿途
分数条细支至颈阔肌。颈
支可与颈皮神经(颈丛的分
支)相交通,形成颈浅袢,
有时也可发出返支,向前 颈
上方并入下颌缘支。

23
临床中如遇到腮腺肿瘤有以下情况时,应 疑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
①肿瘤直径小于6 cm,临床及影像学检查 亦提示为良性肿瘤,但出现面神经刺激症 状甚至麻痹者。
多,多发于 20~40 岁, 临床上分为结节型和 弥漫型。 CT上常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 内有类圆形囊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密度 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 外周血嗜 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明 显高于正常值水平是本病较具特征性和诊 断意义的指标。
31
肌上皮瘤 病灶多发生于浅叶,常表现为椭圆形结节,包膜
瘤,发病年龄以 30~50 岁最常见,且中年 女性稍多,常以无痛性腮腺区肿物就诊。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 边缘较清楚,密度高于腮,密度较均匀, 增强扫描均匀强化,早期轻度强化,延迟 进一步强化。
26
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是多发生于浅叶的良性肿瘤,老年男性多
见,多有吸烟。 CT表现:呈圆形或卵圆形, 较大病灶可呈分叶状、多边形或哑铃形, 常包膜完整、边缘较光整。增强扫描多均 匀强化,早期明显强化,延迟强化迅速降 低。
面神经在茎乳孔处有时可发出一分支,此 支或连于面神经颞面干,或连于颈面干, 或连至颈面干的分支一颈支,此细支为面 神经副干,其出现率为26%~52%。
16
在腮腺内,面神经的2个干及其各分支间吻 合成腮腺丛,由丛发出颞支、颧支、颊下、 下颌缘支、颈支等5组终支,计6~15支, 出腮腺,呈放射状分布至面部表情肌。据 学者观察面神经腮腺外周围支的数目多少 与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和分支间吻合情 况呈正比,腮腺外周围支愈多,面神经在 腮腺内的分支愈多,分支间的吻合也愈丰 富。
21
的标志。
(4)下颌缘支:1~3支,
多为1~2支(90.8%)。
此支自颈面干分出,
穿经腮腺的途径较长,
位置变化较大。由于
下颌缘支吻合较少,
受损后易出现同侧下
唇运动障碍。
下 颌


22
(5)颈支:1~3支,以1支
最多(80%),是颈面干的
终末支。颈支出腮腺下缘
后,在颈阔肌深面、下颌
角后方约10mm处行向前
消化系统
唾液腺(腮腺与面神经)
唾液腺又称涎腺
腮腺
三对大唾液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许多小唾液腺:唇腺、 颊腺、鄂腺、舌腺
2
3
形态
呈锥体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
4
面神经主干 乳突
翼内肌 上颌支 咬肌 腮腺
5
位置
腮腺位于面侧区,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 和颞下颌关节;下平下颌角;前邻咬肌、 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浅部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后缘邻接乳突前 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份。深部位于下 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