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7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7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7(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科”这一法律形式在南北朝时期被“格”所取代√B.登闻鼓制最早源于曹魏C.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格是《别权调格》D.《曹魏律》和《晋律》的篇目都是20篇B项错在:登闻鼓制源于西晋。

C项错在: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格是东魏的《麟趾格》。

D项错在:《曹魏律》是18篇,而《晋律》是20篇。

3.下列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不仅体现在刑罚执行和审判上,也体现在刑法适用原则上B.春秋决狱作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是汉朝独有的审判方式√C.法律儒家化与西晋的引礼入律、礼律融合相辅相成D.亲亲相隐属于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形式之一B项错在:春秋决狱始于汉朝,沿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因此并非汉朝独有。

4.关于北魏法制建设的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

A.北魏时期使死刑复奏成为正式制度B.北魏时期最早出现了“格”这一法律形式C.北魏时期将流刑分为五等√D.北魏政权首次将“官当”入律C项错在:北周政权将流刑分为五等。

5.汉朝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机关为( )。

A.司隶校尉B.令刺史√C.监察御史D.御史大夫令刺史是汉朝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机关。

司隶校尉为汉朝监察京师及附近州县的机关;监察御史为东汉某一时期的中央监察机关名称(后又改回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秦、汉、三国时期的中央最高监察机关(东汉某一时期称为监察御史)。

6.汉朝对官员实施业绩考核的法律称为( )。

A.《上计律》√B.《附益律》C.《尚方律》D.《酎金律》《附益律》和《酎金律》为汉朝抑制诸侯势力的法律;《尚方律》为汉朝抑制官吏随意提高品级的法律。

7.汉武帝后期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无为而治B.德本刑用C.明德慎罚D.德主刑辅√无为而治为汉武帝前期的立法指导思想;德本刑用为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为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德主刑辅为汉武帝后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8.汉朝为了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而制定的法律是( )。

A.《阿党附益法》B.《通行饮食法》√C.《沈命法》D.《均输平准法》《阿党附益法》为汉朝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的法律;《通行饮食法》为汉朝镇压农民起义、维持社会治安的法律;《沈命法》为打击官吏渎职的法律;《均输平准法》为平抑物价、打击商人牟利的法律。

9.《晋律》的第一篇是( )。

A.刑名律√B.法例律C.具律D.刑名、法例律《晋律》的第一篇为刑名律。

10.首次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进行改革的法典是( )。

A.《九章律》B.《曹魏律》√C.《晋律》D.《北齐律》尽管《曹魏律》、《晋律》和《北齐律》都对法典总则进行了改革,但首次进行改革的是《曹魏律》,但《北齐律》最终完成了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的改革。

11.首次区分公罪与私罪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北齐律》B.《开皇律》√C.《唐律疏议》D.《宋刑统》参考教材虽然在唐朝法律制度部分讲述了公罪与私罪的划分,但该制度并非源于唐朝,而是隋朝。

1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开皇律》B.《唐律疏议》C.《宋刑统》√D.《大明律》《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成文法典。

13.第一部采取“刑律统类”编纂方式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大中刑统》√B.《显德刑统》C.《大周刑统》D.《宋刑统》《大中刑律统类》又称为《大中刑统》,编纂于唐宣宗年间,是我国第一部采取“刑统”编纂方式的封建成文法典。

《显德刑统》编纂于五代的后周时期,该部法典又称为《大周刑统》。

《宋刑统》在体例上沿用《大中刑统》和《大周刑统》的编纂方式。

14.凌迟刑始创于( )。

A.隋朝B.唐朝C.五代√D.宋朝凌迟刑始于五代,成为法定死刑是在宋朝,正式人律是在明朝。

15.刺配刑始创于( )。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宋太祖为了标榜慎刑,创立刺配刑,作为死刑的宽贷刑,后被滥用。

16.中华法系的代表件法典县( )。

A.《法经》B.《北齐律》C.《开皇律》D.《永徽律疏》√《永徽律疏》在元朝以后又称为《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二、多选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7.多项选择题第46-63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曾经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进行完善的法典有( )。

A.《九章律》B.《泰始律》√C.《北齐律》√D.《曹魏律》√《曹魏律》具律改为刑名律,作为法典总则,《晋律》将刑名律改为刑名、法例律两篇,《北齐律》合并刑名、法例律两篇为名例律一篇,最终完善了刑法总则。

19.南北朝时期新出现的法律形式有( )。

A.科B.格√C.式√D.比科和比出现于汉朝。

20.北齐政权法制建设的成就表现在( )。

A.设置大理寺√B.创立“重罪十条”√C.以名例律作为法典总则篇√D.封建成文法典的篇章体例定型化√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使大理寺成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北齐首创“重罪十条”,从而成为《开皇律》“十恶”的渊源;《北齐律》合并刑名、法例律两篇为名例律一篇,最终完善了刑法总则;《北齐律》定法典篇目为12篇,从而使得封建成文法典篇章体例定型化。

21.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首次创立的制度有( )。

A.上请√B.亲亲得相首匿√C.秋冬行刑√D.恤刑原则恤刑原则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

22.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基本法律框架的法律有( )。

A.“约法三章”B.《越宫律》√C.《九章律》√D.《傍章律》√汉朝基本法律框架就是汉律六十篇,而“约法三章”不在汉律六十篇之列。

23.下列选项中,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颁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麟趾格》√B.《大统式》√C.《北齐律》√D.《开皇律》《开皇律》为隋朝制颁,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典。

24.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的封建成文法典有( )。

A.《泰始律》B.《北齐律》√C.《唐律疏议》√D.《大明律》√从北齐至清末沈家本修律,名例律一直属于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

25.下列选项中,属于监察机关官员名称的有( )。

A.御史大夫√B.御史中丞√C.御史台D.廷尉廷尉为司法审判官,而不是司法监察官。

御史台是监察机构的名称。

2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 )。

A.死刑复奏√B.重罪十条√C.八议入律√D.服制定罪√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八议、官当、服制定罪、重罪十条、死刑复奏、登闻鼓制等。

27.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 )。

A.秋冬行刑√B.上请原则√C.春秋决狱√D.亲亲相隐√汉朝法律的儒家化表现为:立法指导思想上,德主刑辅、三纲法律化;刑法原则上,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刑罚执行上,秋冬行刑;司法制度上,录囚、春秋决狱。

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8.简答题第64-66小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简述《法经》的内容、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内容:《法经》共6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盗法》是关于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犯罪的法律规定;《贼法》是关于侵害人身安全及危害社会秩序犯罪的法律规定;《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

(2)特点:①在内容上,《法经》以惩治盗贼为主要任务,反对旧贵族的等级特权,体现重刑主义精神。

②在体例上,《法经》出现了先开列罪名再规定刑罚的罪刑法定倾向;《法经》将相当于法典总则的《具法》列在最后且适用于其他各篇。

)30.简述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汉文帝时期进行的刑制改革就是对以往的奴隶制五刑制度的改革,这次改革揭开了从肉刑到劳役刑过渡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是:改墨刑(黥刑)为髡钳城旦舂;改劓刑为笞三百;改剕刑中的斩左趾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

这次刑制改革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为最终废除肉刑奠定了基础。

但此次改革也有弊端,主要表现为:(1)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实际上是由轻改重。

(2)宫刑未改。

(3)笞数过多,往往有的犯人在行刑过程中被打死。

汉景帝在文帝改制基础上又进行了笞制改革。

包括:(1)减少笞数,将笞五百与笞三百分别降为笞三百与笞二百,后又再度减为笞二百与笞一百。

(2)明确规定了笞杖的材料、质量、长度、宽窄、厚薄等规格,而且严格限定了笞打的部位与行刑的程序。

文、景帝的刑制改革,是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转变的标志,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四、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8.00)31.分析题第67-69小题。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公室告何也?非公室告何也?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

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这段文字反映的是秦朝对起诉权的限制制度——“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