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合同法上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违约责任是合同法上的一项最重要的制度,它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则是该制度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在我国合同法上违约责任究竟是以“过错责任”还是以“严格责任”作为归责原则哪?这一问题在《合同法》颁布前后曾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直至今天,许多学者还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我们将从归责原则的相关概念入手,对我国合同法上的归责原则作简要分析。
一、归责原则概述所谓归责,并非为“责任的归属”,它表达的是违约方对违约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判断过程。
有学者指出:“责任是归责的结果,但归责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责任的产生。
责任的成立与否,取决于行为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是否符合责任构成要件,而归责只是为责任是否成立寻求根据,而并不以责任的成立为最终目的。
”[1]因此,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在违约行为发生后,确定违约责任是否成立应遵循的准则或根据,也是贯穿于整个违约责任制度并对责任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
其本质如下:其一,违约责任归责原则适用对象具有客观性。
适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加以判断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违约行为以及据此导致的事实后果,并不需要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过错并非违约责任的要件。
其二,归责原则具有法定性。
违约责任制度中的归责原则,是由国家通过立法方式确定的。
归责原则是可以用法律条文明确地规定下来的,既要与现行的法律原则相符,又要与民法规定的平等、等价、公平和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相吻合。
二、违约责任归责原则在违约责任制度中的作用一般认为,大陆法系沿袭了罗马法后期的传统过错原则,强调要有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即过错)才能承担合同责任,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债务不履行时,债务人可免除责任。
[2]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构成要件。
即确定违约当事人的责任,不仅要考查违约人的违约行为,而且要考察违约当事人的主观上的过错。
若当事人没有过错,则虽有违约发生,但当事人也不用负责任。
其次,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范围的依据。
即在已经确定违约当事人应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下,还应当根据违约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程度来确定违约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而英美法系则奉行严格责任原则,认为在违约发生以后,确定违约当事人的责任,应主要考虑违约的结果是否是因被告的行为造成的,而不是被告的故意和过失。
换言之,确定责任主要不考虑过错问题。
一般来说,严格责任都是由法律明确加以规定的,而非当事人约定的责任,法律设定严格责任的宗旨在于合理补偿对债权人造成的损失,而不在于惩罚过错行为。
[3]综合各国立法的实践,对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
而我国《合同法》是确定了以严格责任原则为准的。
严格责任在英美合同法中并非是绝对,学说和判例发展出诸多限制责任发生的原则与制度。
而我国合同法总则中仅承认不可抗力这一项法定的免责事由,而我国合同法中对不可抗力的定义还存在不周延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违约事实出现,根据此事实及严格责任原则确定违约当事人违约,而从法律上为有合理的理由而无法履行合同的当事人寻找免除责任的根据则相对较难。
因为在这方面我国合同法准备的显然不够充分。
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在违约责任制度中的作用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1)归责原则决定着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不同,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也不一致。
(2)归责原则决定着举证责任的内容,归责原则不同,举证责任的分配也不一致。
(3)归责原则决定着损害赔偿的范围,归责原则不同,赔偿范围不一致。
(4)归责原则还决定着承担责任的方式。
总之,归责原则不断地推动着合同法的进步与发展,使合同法能够及时的担负起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填补受害人的损失的重任。
三、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的种类违约责任作为保障债权实现和债务履行的重要措施,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时,所应承担的赔偿损害、支付违约金等责任。
可见,违约责任不仅是合同法中一项最重要的制度,而且也是我国民事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事责任的认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归责原则。
违约责任中的归责,是指基于一定的归责事由而确定违约责任成立的法律原则。
这种法律原则,又必须依附于人们对因违约行为所导致的事实后果是否由违反合同的债务人承担的判断过程,因此标准的确定就显的极其重要了。
学术界就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但在违约的责任归责原则方面,则探讨不够深入。
归责原则在违约责任制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决定着举证责任的内容,继而决定着赔偿责任的范围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4]在现行各国的民法典和合同法中,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通常有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等三种。
(一)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违约责任的主要归责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存在的必要性所谓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一方违反合同的义务,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合同时,应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要件和确定责任范围的依据。
这里是有两层含义:首先,过错责任原则是要求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构成要件。
即确定违约当事人的责任,不仅要考察违约人的违约行为,而且还要考察违约当事人的主观上的过错。
若当事人没有过错,则虽然有违约发生,但是违约的当事人是不用负责任的。
其次,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范围的依据。
即在已经确定违约当事人应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下,还应当根据违约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程度来确定违约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5]尽管我国有关的合同法律、法规对过错责任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但从我国合同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和精神来看,我国法律采纳了过错责任原则。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原《经济合同法》十分强调以过错作为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该法第29条规定:“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过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违约责任,如属双方的过错,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违约责任。
”这不仅强调了过错应作为确定责任的依据,而且明确了过错是确定责任范围的重要标准。
该法第30条提及不可抗力不能使履行责任被全部免除,只是强调在出现不可抗力后,应具体分析不可抗力是否导致合同完全不能履行,以合理地确定免责和责任承担的问题,并未否定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的存在。
[6]第二,民法通则虽然在关于违约责任一般规定中没有提到“过错”概念,但该法中许多条文体现了过错责任的内容。
如关于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的规定(第107条)、双方违约应各自承担责任的规定(第113条)、受害人未减轻损害的后果的规定(第114条)等,都表明民法通则并未否定违约的过错责任原则。
正如王汉斌同志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同国民法通则(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的“我们一般采取过错的责任的原则,即对有过错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重视以过错作为确定违约责任的依据。
例如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在查明经济合同纠纷案件的事实后,按照《经济合同法》第32条关于过错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的规定,明确当事人的违约责任,要区分违约是是否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后果的情况。
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要件。
尤其是在审判实践中,对大量的双方均有过错的合同纠纷,司法审判人通常都是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确定责任的(以上规定及精神实质现已都体现在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具体适用民事诉讼法(试行)的若干问题的问答》指出:“不论是调解结案还是判决案,在确认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是非责任方面,应当是一致的,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或者因为是调解结案而回避违约的过错责任。
”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坚持过错责任原则,在实践中要求区分单方过错与双方过错,分清法人过错与法人的工作人员的过错,有效合同的过错责任与无效合同的过错责任,这对于正确认定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从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过错责任原则是我国合同法中一项重要的归责原则。
[7]案情:2004年5月20日傍晚,王某从山场牵牛下来准备回家,路过路口时,远远看见李家牛在路口边吃草,而李某则在自家责任田中喷洒农药。
王某知道自家牛的特性好斗,为此,王某在100米外就吆喝李某把牛牵开。
李某在王某快接近时起身来到自家牛身边,将牛从靠近稻田一侧田埂牵到靠近小江的另一侧较宽敞的田埂边缘,李某拉住牛绳并站在牛绳靠近江边的一侧,正欲让路给王家牛过去。
而王家牛接近李家牛时,烈性大发,王某拼命拉牛绳都无济于事,王家牛一头将李家牛顶到坎下,且因李家牛绳尚拴在树兜上,故牛绳也把李某重重的拽到坝下,造成李某内脏受损。
后李某经治疗共花费医疗费13200元。
现李某诉至法院要求王某赔付该医疗费。
本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从该法律规定可见,我国民法所规定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是一种无过错责任。
该无过错主要是指对权利侵害行为的无过错,主要是考虑到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是该动物的管理者及获益者,而且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无过错责任有利于督促饲养人或管理人加强责任心。
但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的无过错责任并不是绝对的,在被害人或第三人有过错的情况下则不承担责任,本人认为,此时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不承担责任必须具有无过错的前提,对于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与被害人、第三人存在混合过错时应不适用本条的规定。
所谓过错,是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所具备的心理态度,它构成民事责任的主观条件。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基本形式,民法上的故意与过失都是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而且过失的过错是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
过错的确定,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法中一般注重应用客观标准来判断过错,就是要以一个合理的预见标准来衡量行为人的行为。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达到标准,那么他就没有过错,反之则为有过错。
实务中,应首先根据一般人的个人才能和活动能力,决定在当时情形下,能否达到这种认识或做出这种努力。
对负有特殊义务者,还应根据其实际智力和能力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具体到本案,首先,从李某的行为来看,第一,李某将自家牛拴于过往必经路边吃草,属于对其自己饲养牛管理上的一种过失;第二,在王某要求李某牵走自家牛的情况下,李某仅拽着自家牛立于路边让道,相对于同村村民来说,李某也知道王家牛的特性,其应预见得到其行为客观上使自家牛及其本人处于一种危险状态,也是对王家牛的一种隐形挑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