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全才苏轼

文化全才苏轼

文化全才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教学要点:1、能准确概括苏轼的文学史成就2、能全面分析苏轼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1、概括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特征2、分析该文章的现实意义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启发式”提问为辅四、教学计划:2个课时五、教学内容:(一)导入:提到苏轼苏东坡,各位同学都非常熟悉,为什么呢?因为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当我们登楼远望长江时,会忍不住诗性大发,来上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大家到庐山旅游时,也会禁不住想起他的另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著名的、流传最广的一句,便是我们在中秋佳节会随口念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苏轼和韩愈碰撞在一起时,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潮州韩文公庙碑》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三)苏轼简介:1、家庭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公元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即今四川眉山),公元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

他的家庭在当时算得上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北宋数得上的著名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们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恰恰就是这硕果仅有的哥儿俩,成为苏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 ——苏老泉就是苏洵,他对儿子的要求特别严格。

母亲程夫人也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很值得我们学习。

——范滂的故事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2、个人经历第一阶段:公元1037~1069(宋仁宗~宋神宗)第二阶段:公元1069~1085年(宋神宗变法时期)第三阶段:公元1085年~1093年(宋神宗元丰八年至宋哲宗,元祐八年)第四阶段:公元1093~1101年(哲宗至徽宗,即哲宗亲政时期)一)第一阶段:少年成名第一阶段:公元1037~1069(宋仁宗~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全面展开以前。

在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正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于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一行三人赴京开封府参加科考。

——科举第一关:参加首都开封府的“举人考试”第二关:礼部组织的考试。

相当于现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考,苏轼以第一的文章得了个第二名。

“小插曲”第三关:殿试,兄弟两人中同榜进士,被授予“进士及第”称号。

“算一算”——“百年第一”再次返回开封时,时逢朝廷举行“制科考试”,这是北宋朝最高级别的考试。

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

宋仁宗点苏轼为最高等级“第三等”。

二)第二阶段:步入仕途公元1069~1085年(宋神宗变法时期)。

这一时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离开中央,历任外职,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等事件。

刚进入仕途的苏轼在朝为官时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仕途不顺,自请离朝,历任四州地方官,政绩突出,在创作方面成就也很高,尤以诗歌成就最高。

——作品举例——“乌台诗案”本以为离开中央可以避开是非,却仍是难逃一劫。

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某些政敌出于长期的积怨,对他创作的诗文随意曲解,诬告苏轼怨恨皇帝,诽谤朝廷,并将苏轼逮入御史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

恰是在这段时间,苏轼的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极大成就,写了很多代表作;另一方面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热衷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豁达)。

值得一提的是,因此时曾在东坡一带“垦荒耕种”,故字号“东坡”。

三)第三阶段:仕途跌宕★第三阶段:公元1085年~1093年(宋神宗元丰八年至宋哲宗元祐八年)。

此期间苏轼主要经历了重回中央,因不苟合旧党而复连放外任两个阶段。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由旧党支持者高太后听政,所以大力启用反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人物,苏轼也被召回朝廷,短期内连连升迁,官至翰林学士等要职。

但又因他与旧党领袖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自请离朝,连放外任。

★这一时期因穷于党争,忙于公事,文学成就相对低。

四)第四阶段:一贬再贬第四阶段:公元1093~1101年(哲宗至徽宗),既哲宗亲政时期。

这期间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的政治打击。

政治上倾向新党的哲宗亲政后,旧党重臣相继获罪,苏轼又被视为旧党,先被贬定州(今河北定县),次年又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三年后再贬至儋州(今海南儋县),直至哲宗去世全国大赦,才得内迁返回都城,却在北归途中死于江苏常州。

这一时期苏轼的文学成就要高于上一期,诗、词、文均有一些优秀之作。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四)思想与性情:其思想较为开明,对儒、道、释三家思想都能欣然接受,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

大体来说,在政治思想上以儒家为主,积极从政,但在他晚年受到一系列的政治打击、挫折后,他更多地接受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不是迷信佛道,只是选择其中的清心寡欲思想)。

苏轼思想通达,融汇三教,而以儒为骨。

优游于三教之中,虽然看透人生之空漠,但又始终善处人生;勘破红尘,却始终不舍红尘,终保持着对人生的热情。

蝶梦庄生僧坐禅,圣人岸上叹流川。

三家大义相融会,非佛非儒非大仙。

他热心于道家和道教,但主要作为养生修心之用。

——参见《天涯孤鸿苏东坡²参禅悟道》他评论韩愈时说:“是气也,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复为人。

”——《潮州韩文公庙碑》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恬静淡泊、旷达潇洒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在逆境中顽强的生活下去,即使被贬至海南,也能乐观旷达的面对生活。

一种精神启示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常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袁行霈主编,莫砺锋分卷主编《中国文学史》第3卷(五)文学作品:◆诗苏轼与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另外三人为秦观、晁补之、张耒)在诗坛上并称为“苏黄”。

苏轼一生创作的诗歌数量极多,流传至今的有二千八百多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苏轼诗集》)。

他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敢于揭露时弊。

儒家“兴、观、群、怨”的诗论对他的影响很大,也有抒发个人情怀与歌咏自然景物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极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于束缚个性的环境的抗拒以及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丧失的乐观主义精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1、《江城子》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2、《定风波》此词写于公元1082年,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有整整两年了,当时作者在黄州的生活十分艰难,虽任官职,但无实权,政治上也被人监视看管,经济上很窘困,为了生计,他就托人在沙湖(今黄冈东南部)买了一块土地,想亲自耕种庄稼以养家糊口,本词小序中所谓“沙湖道中遇雨”,即指作者前往沙湖看地途中遇雨一事。

◆文赋在散文创作方面,他与业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他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

代表作有:《刑赏忠厚之至论》、《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潮州韩文公庙碑》等。

《潮州韩文公庙碑》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具体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

碑文写得感情澎湃,气势磅礴。

此文本一边歌颂韩愈的丰功伟绩,一边感叹人生命运的坎坷,苏轼由韩愈的经历道出人生的共相:英雄不问出处!1、关键句起笔两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盖公之所能者,天也。

所不能者,人也。

”2、综上所述,这篇碑文将议论、描述、引征、对话、诗歌等熔铸于一炉,高论卓识,雄健奔放,骈散兼施,文情并茂。

正如王世贞所说:“此碑自始至末,无一懈怠,佳言格论,层见迭出,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苏文古今所推,此尤其最得意者。

”(《御选唐宋文醇》引)◆书法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绘画苏轼不仅是书法大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擅长画枯木、怪石、墨竹,作品独具特点,具有豪迈的抒情气息与鲜明的写意风格。

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六)文学史地位及影响——“文化全才”诗:“苏黄”词:“苏辛”文赋:“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苏黄米蔡”绘画:自成一家——理想人格苏轼以他的亲身实践为人们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准,用古圣先贤的话来表达:一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格魅力无论他的生活境遇多么艰苦,个人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临怎样的威权压迫,他都始终敢于仗义执言,不吐不快,这不是急躁冒进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可贵人格。

他能始终以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磨难,这正是苏轼可爱的地方,也是他伟大的地方。

六、拓展阅读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