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存在的必要性与税收原则(打印)

税收存在的必要性与税收原则(打印)

税收存在的必要性与税收原则
这个学期学习了《公共经济学概论》一书,对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及其涉及的财政税收预算等内容有所了解。

书中对税收理论进行了讲述,下面谈一谈自己对税收存在及税收原则的理解。

人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税收问题,看到一些税收现象,国民经济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居民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税收发生联系。

税收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而且已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那么,究竟什么是税收呢?
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向社会成员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课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税收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税收本质上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

一、税收的存在是由公共需要决定的
税收的存在,最直观地看是由国家的存在决定的。

国家从氏族公社蜕变出来后,就成为公共事务的执行者。

公共事务是满足公共需要的活动。

所以从根本上说,税收的存在是由公共需要决定的。

而公共需要则是社会需要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切经济活动,都从需要开始,人类的需要分为私人需要与社会公共需要两部分。

(一)私人需要和私人产品
私人需要包括:人口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物质资料再生产的需要。

私人需要具体形式表现为以私人产品为载体。

私人产品是指在使用价值上具有排斥性和竞争性特征的商品(包括劳务)。

这并不是税收存在的基础。

(二)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人口和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共同外部条件需要。

其主体是整个社会的生活单位与生产单位,客体是生活和生产的共同外部条件。

社会公共需要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社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其具体形式表现为以公共产品为载体。

公共产品是相对私人产品而言的,它是指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商品和劳务。

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大类。

纯公共产品包括国防、行政、治安、司法、环境保护、卫生防疫、基础科学研究等。

准公共产品包括公路、桥梁、高等教育、医疗保健等供个人和企业享用的设施和服务。

(三)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税收的存在
需要的存在决定了满足需要的活动的存在。

为满足整个社会的生活单位与生产单位对生活与生产所必须的共同外部条件的需要,就要有社会公共事务的存在。

内容包括国防事务、法律事务以及兴建公共工程和举办公共事业等。

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还包括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消费者(社会成员)即使不付任何代价和费用也可以享受公共产品的利益,即“免费搭车”,因此,就决定公共产品的提供、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不可能依靠微观经济主体按市场原则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来进行,而只能通过非市场原则的方式依靠政府部门来进行。

但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

税收实际上也就是政府为了弥补公共产品成本而向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收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价格,这种价格不是由消费者自愿支付的,而是由政府强制征收的。

所以,税收与政府的关系,不是因为有了政府,政府就必须征税,而是因为政府作为公共部门需要以非市场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才必须用税收来作为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的。

税收在取得收入方面具有许多明显的优越性:(1)它可普遍地作用于所有社会成员,不象公产收入、专卖收入那样受产权和经营范围的限制;(2)它可形成稳固的收入,不象公债那样需要到期归还并支付利息;(3)它可保持经济稳定,不象货币发行那样会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4)税收具有悠久的历史,易被社会成员接受。

因此,它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资金来源形式,从而也是最佳的财政收入形式。

二、税收原则及其发展
税收原则是政府根据社会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和税务管理的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以及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一)封建社会的税收原则
在我国,税收原则思想的提出比西方国家早得多。

但我国古代的税收原则多散见于各史书史料之中,无系统性。

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有人提出了类似公平税负的原则,即所谓“公货少多,振赐穷士;救疾补病,赋均田布”。

另外,西周建立税制所遵循的原则是“量入为出”原则。

在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征”的赋税课征原则。

西汉和唐代所遵循的“量出制入”原则,魏晋时期的傅玄主张的“至平”“积俭而趣公”“有常”的赋税三原则等等。

这些原则多数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的税收原则
我国建国以后,从中国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税收原则。

建国初期,适应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筹集大量资金要求,提出了“保障供给,简化税制,合理负担”的税收原则。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从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经济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别对待,繁简不同”的税收原则。

通过税收公私区别对待,达到合理负担的目的。

但在“左”的“非税论”思潮影响下,从1958年开始,过分强调减少税种,简化税制,甚至提出以利代税,税利合一。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国营企业只缴一种税,集体企业只缴两种税,税收的作用受到了严重制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公平税负,合理负担,提高效率,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税收原则。

进入90年代后,党的十四大又进一步明确提出“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要求。

我国现行税制就是依据这个指导原则进行改革的。

总体来说,税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期间,税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不仅没有因社会制度的变迁和国家性质的改变而消失,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税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延续发展至今并成为社会经济制度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征税活动实际上又是一种分配活动,它把资源从企业和个人部门转向政府部门,又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把资源从政府部门转向企业和个人,从而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