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业成功经典案例

创业成功经典案例

创业成功经典案例把奋斗留在骨子里青峰不算很大的企业,但发展平稳,前景也不错。

我们做的主要是互联网这一领域,毫无疑问,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具有极强的竞争性,每个员工压力特别大,都希望把这份事业做大。

然而创业第二年,我就遭遇了第一次寒流。

早上来公司上班的时候,所有员工(当时有十几个人)都离职了,只剩下我自己。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离职,但意识到自己的管理出问题了。

有压力不一定全是坏事,可是他们开心吗?跟着我有什么前途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经过很长时间思考,我明白了:管理一个企业,归根到底是管理企业员工。

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员工,什么事也做不成。

员工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他们同样是有身份、尊严和地位(不是职位)的人。

想明白了这点,我没有怪那些离职的员工,反而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

正是从这件事以后,我才开始科学地管理公司。

每天都有新员工加入,为了多和他们沟通,我坚持天天按时来公司上班。

一次,无意间发现,公司将近500名员工,我只认识70多人。

这个数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同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我力求多认识一些员工,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竞争虽然残酷,但彼此间的温暖会使整个工作流程良性循环。

就像我自己一样,没有家人的支持和分享,创业一点意义也没有。

家庭在我心中排第一,事业第二。

所以,我试着慢慢收心,承担家庭责任。

同时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最初宏伟的目标落实到公司的每一件事上,把这些事情解决好成了我切实的追求。

怎么把他们管理好,让他们工作得舒心快乐、提高效率,让公司取得更丰厚的利润,成了我工作的重心。

把奋斗留在骨子里,内心的“强”比外表的“强”要好。

然而,寒流再次席卷而来,我被几个部门主管联合起来将了一军。

吃饭的时候,他们集体要求涨工资。

但这次我不像第一次那么慌乱。

一番思考后,我决定各个击破,这样一来,局面迅速稳定了。

后来,他们都辞职了。

现在想想,工资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全面看待:工资到了,员工水平不到,员工危险了;员工水平到了,工资不到,企业危险了。

让员工有幸福感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顺,将近500个员工了。

这些员工从年龄阅历各方面来说都有明显的分层。

80前这些人身上有更多的吃苦耐劳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对于这类员工,我给他们信任。

而80后,具体是1980—1986年之间的,进入而立之年,他们已经渐渐成熟,开始承担一定的责任。

对他们,我给空间。

他们有什么建议、活动安排,我基本上都支持。

虽然我知道,我去做结果可能会更好,但是得留空间让他们去做。

1987年以后出生的人基本上可以归到90后,虽然很多人都批判他们,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特别聪明,思维活跃无定式,对他们更多的是表扬。

分层管理的直接好处是结构的优化。

同时,我要求人人都有目标,“人人头上有把刀”,一周总结一次。

这样,每年公司业绩的完成与目标的误差只有5%,再好不会超过105%,再差也不会低于95%。

创业当如乔布斯我们和百度合作,百度卖的是产品,我们卖的是服务。

其实,不管做网页网站还是开发程序和软件,卖的都是“服务”产品,是为了广告的推广与发行。

一个企业做好了,就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做得不好也不可能不做宣传,毕竟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只是多少的问题。

我们和百度的关系就是飞机场和飞机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负责好飞机的安全降落。

我力求让自己“辛苦一点”,这辛苦不在身体,更不在精神,而是说作为一个老板,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最起码经常上班。

中国很多企业最后都倒闭了,差不多都是企业做大之后老板松懈了,开始游山玩水。

如果真能玩出一个好企业,那这个人绝对是天才,而且人人都可以做企业了。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是。

凡是伟大的企业家都不是游山玩水消遣而来的,是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辛苦工作赢来的。

做企业一定要专一。

从2002年创业开始,我做的就是现在的产品,一直做,做得越来越顺,越来越好。

互联网是个很宽广的东西,蕴藏着无限的机会,人人都可能成功,但谁也不能一个人就把所有的钱赚完。

把一个行业做好,做精细,做得与众不同,就是成功。

公司发展到今天,不仅解决了我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而且生活得相对不错。

有能力去帮助一些人了,我开始带领大家做公益。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学会了感恩。

不管怎么样,至少你比受捐人得到的多,暂时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去做。

我们把方向主要集中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每个月我拿出500元,员工则从1元起,数额不等,自愿加入。

我告诉他们,一旦加入就必须坚持10年。

带领大家做好事,就意味着不去做坏事;不做坏事就是为社会做贡献。

创业之初,目标高远,巍然如山,伟大存在于未来;匆匆十年,目标仅仅是做好当下,伟大存乎步履之间。

或许有人认为我已小有成就,会自感志酬意满,不愿阔步前行。

其实不是的。

相反,我早已把心目中的理想揉碎,铺陈在今天和明天,更加务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如果非让我对未来有个描述的话,我希望我的企业是最快乐、最温暖、最和谐、最具青春脉动的企业。

借钱一张办公桌和一把老板椅就把他的办公室塞满了。

墙上挂着四个字“玄奘之路”,这是戈壁挑战赛的名字。

之前,这里挂着的是另一幅字,“上善若水”。

换下的那块牌匾印照着他过去的一段心情。

“那是我创业最黑暗的时候挂上的字”,那时,这四个字给他安慰和智慧,“要像水一样勇于接受变化”。

他从拿工资的人变成了开工资的人。

2006年,初创的公司,他一睁眼就面对钱的问题。

公司就像张开了嘴嗷嗷待哺的婴儿,他得养活。

和草根创业者不同,曲向东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文人和央视前主持人,有自己的矜持和家底。

但仅仅靠一年一次的玄奘之路商学院挑战赛的商业收入,公司运转不下去。

拿着纸笔认真算了一笔账,他说:“第一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挑战赛的收入,只够我给一个半员工开一年工资。

可我有十多个员工啊!”这些员工是他创业之初的团队成员。

他不舍得也不好意思解散。

员工、债务、生存忽然把他原本悠闲的生活占得满满的。

这个从小就不喜欢管人的人,无意之中走上了一条既要管人又要管钱的道路。

为了赚钱,早期,他的公司广开门路,能沾上的都做。

比如给地方台组织策划一台文艺晚会,他飞到某个地方主持个商业活动。

每拿到一笔报酬,还没焐热,他就迫不及待地花出去了。

但钱还是不够,像总堵不住的窟窿。

他想了想,管自己家人借钱,三万元五万元地借。

“逼急了,跟外人借钱,又太不好意思开口”,挣扎酝酿半天。

有人支持了他,也有人很干脆地回绝了他。

他不是没有想过要闪的,两年前,他还盘算着,要不要去找个职业经理人。

可转念一想:“还不赢利的公司就好比没出生的孩子,还在肚子里,你交给谁带去?”商业上的春天离他越来越近了。

出入央视曲向东出身军人家庭,有两个姐姐,家教甚严,同时被脉脉的温情包围。

高考那年,他填报了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志愿。

威严的父亲担心他考不上,希望他改。

他跟父亲说,如果今年我考不上,明年我就听您的。

父亲看了看儿子,只好折服。

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核工业音像出版社。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最早一批玩数字技术的人,他参与制作了宋祖英等人的音乐录影带,屡获大奖。

他很清醒,自觉“没有搞艺术的天赋”,很快停止了尝试。

在央视的屏幕上,越来越多人认识了他,他却想离开了。

这期间,他又和央视有松散的合作。

辞职后几个月,央视科教中心一个制片人找到他,请他做《大家》栏目的主持人。

这像个“临时工”,很轻松,他可以一边当主持人,一边想着自己做点什么。

说到做到,2005年10月,他自掏腰包,拉了王小丫、王石、冯仑、张维迎、刘东华等十人入伙。

王小丫是他的同事,冯仑、王石等他在节目中合作过,成为了朋友。

这是他计划中的“热身赛”,他有更大的计划。

等和这帮名人把玄奘之路走了,知名度打响了,那么从西安到印度的玄奘之路,那个真正的玄奘之路和想象中的纪录大片,还怕没有赞助商来给钱吗?可是,赞助商的钱没等来,他被告知,王石突然有事去不了了。

他心里一沉,但脸皮薄,也不好意思再给王石电话。

过几天,他出差去杭州,意外在酒店里碰到了王石。

他以收手机、徒步走一段路程为诱饵,让这个喜欢常年在高山上找生命意义的企业家动了心,答应去。

名人参与了,活动被媒体也报道了,但钱袋子还空着。

已经10月份了,在戈壁里,曲向东焦急地等着同伴的好消息。

11月,计划中正式的玄奘之路活动就要开锣。

风声放出去了,做不出来就要信誉扫地。

自己再掏钱吧,不是自己能承受的范围。

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冒险就在那时,北京突然飘来个消息,2006年被确定中印友好年。

以新闻人固有的敏感,他马上发现,玄奘之路完全符合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主旨。

他有个大胆的想法,向央视的领导报告后得到许可,中央电视台参与进来,并以央视的名义给外交部打了报告。

有了更多时间准备,有了更高层面的社会影响力,赞助终于拉来了。

他甚至有个更大胆的念头,如果徒步者抵达印度时,国家领导人也在印度出访,能被国家领导人接见一下吗?他信奉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用胡适的话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对照当时各种资料,他选定了出发的日子。

有如神助,队伍出发前,外交部告知中央电视台,11月20日,可能有领导人在印度接见这次活动的参与者。

出发前,他要求全体关手机两天。

最终,他们安全穿越了阿富汗到达印度,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一来二去,玄奘之路戈壁商学院挑战赛就年复一年地做了六届,参赛商学院近30家。

一起在狂风大作和烈日炎炎的恶劣环境中跋涉的队友们只有一个目标,走下去。

相对单纯的环境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圈子,感情深厚,互称“戈友”。

缺乏商业的自觉性他只做他觉得该做的事情。

“玄奘之路第一届赛事,我拿着电话本,一个商学院再加一个商学院地打电话,邀请人家参与。

往后我再也没打过电话邀请谁了,公司发展还是要靠自己,不能什么都靠关系。

如果事事都靠我,万一我生个病住个院,公司怎么办呢?”跟那些野蛮生长起来的、出身贫寒、性格粗粝的老板相比,曲老板人生就像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

他从小就很少争,中年成名,也没有改变家庭命运的负担。

他崇尚老子“水利万物而不争”。

“我是开会尽量往后坐的人。

”骨子里,他是文人。

所以,尽管在经营一家公司,他仍然不愿意说自己是商人。

在他看来,他追求做事的“趣味和价值”超过商业价值,只不过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必须通过商业手段来实现。

“不是我对商人的阶层有什么看法。

我缺乏商业的自觉性,对数字缺乏天生的敏感。

”很简单,他要自由。

钱会说话,强势的金主会指手画脚。

曾有企业找他,要求赞助冠名“发现中国”的活动,他没答应。

“赞助这个模式并不是特别好。

”他说,“先走一步看一步。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