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张天懿金彦平摘要:都市农业突破生产性的内涵,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城市工业装备的强大的科技、经济辐射力和社会文化对农业的渗透同时促进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融合。
本文结合天津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构想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我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尚处于从城郊农业的转变提升之中,北京、上海等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都市,依靠各种优势走在了全国前列,具备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雏形。
本文结合天津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展开研究。
一、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一)天津都市农业示范区的已有成果小麦节水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平均亩节水50m3,在示范区内三年累计推广30万亩,占示范区面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小麦原种生产示范区,累计原种田186亩、原种扩展田3820亩,生产小麦良种189万公斤,推广优质麦新品种共万亩。
优质粮经作物标准化示范基地:选择9种优质作物,推广10项技术,建设13个示范基地。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小区。
从2006年到2008年,全市12个区县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小区,小区辐射面积6万亩,每个中心小区规模400亩。
天津主要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008年主要示范两种食用菌,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阿魏菇示范12万平方米,单产10公斤/平方米,香菇面积8万平方米,单产20公斤/平方米。
饲用玉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2008年已建立5万亩饲用玉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大葱、大蒜、天鹰椒标准化示范区。
该项目已完成“三辣”标准化基地建设16万亩,总增效益4800万元。
(二)天津都市农业的乡村旅游和农耕体验的发展天津蓟县山区、静海的团泊洼水库、滨海的芦苇荡、杨柳青的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光、休闲等功能开发有机结合,通过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的拓展,促进了都市型农业发展。
环城经济带重点发展了市民农园、学童农园、采摘农园,在山区开放了农家小院等形式,为都市居民体验农业及进行休闲、居住提供场所。
(三)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天津市从2008年下半年起至2011年,投资77亿元在滨海新区兴建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滨海东丽农业科技园区、滨海海水养殖科技园区、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滨海津南循环农业科技园区等六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占地面积公顷,总投资亿元。
2009年6月底已完成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现已完工。
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位于大港区官港公园、马圈村和大港农场,核心区面积2070亩,总投资超过1亿元,建设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滨海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每年可繁育优质树种100万株。
二、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天津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压力天津土地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占用严重,后备资源匮乏,土地破坏严重,质量下降。
天津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水环境恶化,危害农业生产。
天津林木覆盖率低,且增长缓慢,制约着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二)天津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亟需解决1.农业面源污染。
当前,天津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严重的重要原因。
天津市有138万亩耕地只能采用污水灌溉。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仅为8%左右,多数为无处理排放,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阻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白色污染。
农膜使用的增加使“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对农田环境也造成很大破坏。
目前天津多数地膜为聚乙烯成分,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积累在农田中不易清除,土壤中若积累过多的残膜,影响植物根部的生长发育,水肥吸收。
3.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目前天津农村垃圾的主要来源一是农民生活、生产形成的垃圾,二是来自城市的垃圾。
农村的生活垃圾是造成大气、水体、土地等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处理水平的落后,农村对垃圾仅采取了收集、清运、自然堆放的处理方法,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及人体健康。
4.规模化养殖污染。
近年来天津畜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也在扩大,禽畜粪便的污染防治工作却相对滞后。
根据天津环保局的调查,禽畜粪便化学耗氧量的年排放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禽畜废弃物占农【农业发展】9-- 农业经济2011/2 【农业发展】村废弃物的80%以上,已成为天津农村地区污染的主要来源。
5.城市和工业污染转移。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加强,大批污染企业和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
因此,如何在天津构建一个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都市经济与现代农业交融,为农业发展做出新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三、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构想(一)产业化+生态技术的发展模式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通过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获得高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园区化方式的运作,使天津农业设施化程度大大提高,也体现出许多优越性,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于2009年5月在塘沽开工建设,包括现代新农村社区、海河休闲观光区、高效设施农业区、农事活动体验园、休闲生态垂钓园、果树采摘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生活办公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区9个功能区。
在这里可以让学员体验播种、插秧、授粉、收获等农事活动,可供城市居民租借进行耕种,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采摘的乐趣。
目前已有一定数量的无公害食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占领市场,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将产-供-销、种-养-加结合起来,扩大规模,优质优价,使全市农业科技园产业化有一个大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郊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真正确保天津市的食品安全。
(二)绿化产业+清洁生产的发展模式绿化产业的发展是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为农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天津整体林木覆盖率低,且增长缓慢,尚未形成保护农田、村庄和城镇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制约着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必须通过绿化产业发展带动都市型现代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总的要求就是实行全程清洁生产,要求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
一是加强对产前的管理,符合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要求;二是加强对产中的管理,即要强化生产过程(这里主要指农田生产过程)的农事操作,要求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少施化肥、慎用农药,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产品的污染;三是加强对产后各个环节的管理,尤其是产后加工、运输、贮藏、保鲜等。
(三)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产业链延伸模式依据天津港口城市的优势及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必须大力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产业链延伸模式的带动功能,形成北方农业科技龙头、产业化龙头、国际化龙头和市场龙头,进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科技中心、产业化中心、国际商贸中心、信息中心,从满足都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方面,民俗文化、企业文化、环境文化、海洋文化等。
在滨海经济带,围绕丰富的海洋资源,通过综合规划,全面开发海产品生产、海洋旅游休闲、海洋文化及港口贸易等产业,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滨海型都市农业。
水产作为天津汉沽另一特色农业,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产业化经营体制也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相互兼容、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循环农业是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与生态工程学原理及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维持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废弃物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
狭义的农业废弃物特指秸秆和畜禽粪便。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业废弃物越来越多,所造成的环境生态效应愈发突出,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从循环农业的角度看,农业废弃物是某种物质和能量的载体,是错位的农业资源。
统计显示,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天津年产农业废弃物能转化成的沼气,户均达1128×103m3,可由此缓解农村的能源短缺,足见天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空间之大。
四、结语针对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一)加强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利用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能源农业;进一步研究生态农业增产、增收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区域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式的差异性和高效性;要筛选和集成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加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产业链延伸。
(二)用城乡一体化的思维指导都市农业发展。
第一,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真正纳入都市统一发展规划和建设之中。
都市农业是建设生态、宜居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政府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统一规划和建设都市中,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第二,彻底改变都市扩张对农业和农村环境、资源的破坏。
第三,建立更强的对都市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长效机制。
重点应当建立长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土地占用补偿机制,才能维护都市农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才能有效发挥。
(三)加强设施农业的保险政策,天津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原则是“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目前农民参与投保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加强标准化建设,全面促进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也是维护天津市农产品安全必不可少的环节。
农业科研部门应义不容辞地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的安全检测研究,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全面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1]李民,陈清祥,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 [2]崔兆杰,司维,马新刚.都市农业模式构建理论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13):1854-1857 [3]沈梅,唐嘉义.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4(5):79-82 [4]赵国杰,杜翔,冯林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6(8):109-111 [5]顾益康,黄冲平.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与思路[J].浙江农业科学,2008(2):125-128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