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技术操作规范(简记版)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二麻醉前准备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术前准备务必同插管全麻一样引起足够的重视。
1.适宜的术前用药;
2.与插管全麻一样必须准备有效的、完备的气道管理用具;
3.麻醉机功能正常,可随时进行面罩加压辅助呼吸;
4.吸引器正常可用;
5.神经刺激仪功能正常。
三麻醉监测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选择初级或中级监测项目:
1.初级监测,7项以内:BP、EKG、HR、RR、SPO2,每小时出入量;
2.中级监测,13项以内:BP、EKG、HR、RR、SPO2、PETCO2、T、FiO2,每小时
出入量。
四操作流程
1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1.穿刺体位: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
2.穿刺点定位: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
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
3.神经刺激仪:检查神经刺激仪状态正常后,粘贴神经刺激仪的负极在同侧上臂
的完整皮肤上,使用神经刺激仪探测笔探测最佳穿刺部位;
4.消毒局麻: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再次确定穿刺点后,使用带5号针头注
射器在穿刺点作表浅部位局麻。
5.神经阻滞: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神经刺激针,在局麻点垂直皮肤刺入此
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落空感。
调整神经刺激仪
的电流强度在0.8mA以下,若低于0.48mA仍可见到上肢相应部位肌肉出现与
刺激频率相一致的典型收缩反射,则为穿刺成功的可靠标志,若无此征象,应
调整穿刺方向,直至出现可靠的肌缩反射。
6.反复穿刺无相应征象,应检查神经刺激仪的可靠性,或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麻醉。
如:缓慢进针,以穿刺针达C6横突为成功标志,稍稍退针。
7.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气体,即可注入局麻药20~28ml(成人)。
若行两
侧肌沟臂丛神经阻滞,应间隔30分钟以上。
2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
1.穿刺体位及定点: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
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
点为穿刺点。
2.神经刺激仪:检查神经刺激仪状态正常后,粘贴神经刺激仪的负极在同侧上臂
的完整皮肤上,使用神经刺激仪探测笔探测最佳穿刺部位;
3.消毒局麻: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再次确定穿刺点后,使用带5号针头注
射器在穿刺点作表浅部位局麻;
4.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神经刺激针,在局麻点垂直刺入皮肤后,针与动脉夹
角20~30°角斜向腋窝方向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落空感,调整神经刺激
仪的电流强度在0.8mA以下,若低于0.48mA仍可见到上肢相应部位肌肉出现
与刺激频率相一致的典型收缩反射,则为穿刺成功的可靠标志,若无此征象,
应调整穿刺方向,直至出现可靠的肌缩反射。
5.反复穿刺无相应征象,应检查神经刺激仪的可靠性,或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麻醉。
如: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
6.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
30ml(成人)。
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
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五常用局麻药
(多采用长效与短效药、快效与慢效混合使用以发挥互补作用):
1.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1:1);
2.3%氯普鲁卡因+0.75%左布比卡因混合液(1:1);
3.0.75%罗哌卡因+2%利多卡因(注:两种药物混合应该用原有药物的最大浓度,
因为混合原两种药物被相互稀释,否则不应用“+”号)。
以上药液内可加入1:20万肾上腺素。
六注意事项及主要意外和并发症
1局麻药中毒反应;
2霍纳氏综合征;
3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麻痹;
4气胸;
5全脊麻与高位硬膜外腔阻滞;
6避免同时做双侧颈深丛神经阻滞,以防膈神经和喉返神经阻滞造成呼吸抑制,需做双侧颈丛阻滞麻醉时,应严格控制单位时间内的用药剂量,二者用药时间
需间隔15~40min以上,以防局麻药中毒;
7椎动脉损伤引起血肿。
第一稿:2010年12月07号
修订稿:2014年02月12号
再修稿:2015年10月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