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教育伦理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家庭教育伦理缺失的现状(一)家庭教育理念的伦理缺失1.重智力开发,轻品德优化对孩子来说,良好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关系着其今后成才成人,关系着其今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但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仍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
大多数家长仍然只关心和重视孩子的成绩、分数等,忽视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的发展。
许多家长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的好坏,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分数低就是坏孩子。
殊不知,青少年的身心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极个别的孩子因无法为压力找到解压办法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求得解脱。
17 岁的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靠母亲一个人的照顾。
吴凤仙工资不高,有时还要靠帮别人做活来赚点钱供徐立读书。
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之后,徐力妈妈要求他以后的成绩都要排在班级前10名。
徐力觉得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认为母亲提出的目标难以实现,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委屈和压力。
2006年1月17 日中午,徐力在家吃过午饭后,因对母亲管束的不满,便拿了一把铁榔头将母亲杀害。
可见,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但压力过大,就会适得其反。
大多数家长对传播知识,开发智力抓得很紧,将智力视为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却很少注意,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2001 年江苏某市一个持刀伤人的高一学生在被采访时说道:“只要学习好,我犯了什么错都不是错,父母都不会责怪我。
”2.重物质投资,轻心理素质的培养过分重视对孩子的物质投资而忽略对孩子心灵的关爱已成为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我国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即使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家长也千方百计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裕的生活条件。
至于心理和精神层面,大多数的父母则缺乏对子女必要的呵护和关爱,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的关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
一方面,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忽略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和心灵交流,未能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并对其开展教育;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教育素质偏低,他们很难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伦理缺失1.重书本知识,轻实践锻炼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有些家长只顾疲于帮助孩子应付各种考试,对考试分数过分看重,将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预测其未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于是很多家长不惜花一切精力来抓孩子的学习,甚至限制孩子的外出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整日埋头于参考书和习题集中,虽然掌握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具备独立生活、适应环境、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深入学习和适应社会。
2.重个体教育,轻责任感的培养在我国家庭中,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注重对孩子个体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孩子责任感的教育,导致很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骄傲、任性、自私、我行我素。
而现今的社会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如果让这种子女投身社会,恐怕没有不被淘汰的。
责任感的培养是少年儿童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和自理能力,也有助于孩子理解和体谅别人,养成合群的好习惯。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伦理缺失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与过去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常见的、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1.粗暴型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再加上很多家长都信奉这样的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才”。
于是,望子成龙变成了逼子成龙,家长忽视孩子的自尊心,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打骂、命令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其实,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更为重要的是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了严重伤害,结果导致部分孩子形成了极端的性格,亲子关系恶化,严重者离家出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甚至厌世轻生。
2.溺爱型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在我国的顺利开展使得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独生子女家庭有其自身的优势,家长有充足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培养孩子。
但也正是因为只有独生子女这根独苗,使得独生子女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和生活的重心,独生子女自觉或不自觉的陷入被溺爱之中。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溺爱也是爱,但是溺爱最终给孩子带来的只能是伤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条件变得富裕。
于是,一些家长对子女有求必应,盲目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3.放任型由于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应酬或是外出打工、忙于生计,导致家长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顾及孩子,结果用保姆和家教来代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还有些家长根本就没有教育孩子的意识,他们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
由于青少年知识和社会阅历有限,对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还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结果有些青少年因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包办型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爱子如命的家长。
这些家长害怕、担心孩子会上当受骗,染上恶习,结果多采用限制、禁止,甚至是替代包办的教育方式。
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交际能力差、逆反等不良结果。
2007 年8 月30 日的南国早报上有一篇题为《开学送子亲友团“高烧”不退》的文章,文章中指出大学新生入学时,几乎每个大一新生的身后都跟着浩浩荡荡的亲友团,人们对此己经见怪不怪了。
报道中提到了一位叫彭博的孩子,三年前,彭博离家读高中要住校,父母第一次出动,一手帮他包办了所有开学事宜。
那时候,彭博16 岁。
3 年后,彭博已经成年,可他依然什么都不会,父母像两个书童,一路上帮他扛行李、找宾馆、安排吃饭……。
还有被安徽一所高校录取的杨可面对记者的提问摆摆手,摇摇头,笑着说:“我不行,没有父母送,我连门都出不了,我希望爸爸妈妈能陪我多待一段时间,不然我会哭。
”二、我国家庭教育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一)社会变迁的影响1.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随之涌现,这也造成了各个家庭在经济上出现差异。
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之一。
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好坏影响着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教育投资情况。
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一方面不能给予子女正常的、必要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父母因忙于生计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甚至有些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让孩子辍学去挣钱。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
过分优越的家庭条件可能使某些孩子养成爱慕虚荣、养尊处优的品性。
其实,让孩子幸福,并不是说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这样非但不是给孩子幸福,反而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2.社会文化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深厚的一种思想。
这种思想积淀到今天,再加上当下考学、就业等压力,导致当下的家庭教育观是学习至上。
我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扭曲。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的各方各面都在急速变化。
人们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变得越来越实际。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明显,所以在考学、就业等压力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导致学习至上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个性、人格、智力、素质得不到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孩子获取信息提供了新渠道,但也使得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中,忽视了人与人的交往,造成了孩子精神和情感的贫乏。
(二)家庭自身因素的制约1.家庭氛围的影响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慕贤》)可见,家庭的环境和氛围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
良好的、轻松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氏;相反,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不良的、紧张的、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就无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利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墨子将孩子比作“素丝”,他认为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就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品德和个性。
2.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教育两种形式。
随着工作压力加大,社会竞争加剧,隔代教育再度兴盛,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 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 . 47 % ,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95 和73.45 %。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比有很多优势。
首先,祖辈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弥补父母因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空缺,减轻家长负担。
同时,也可以让老人在退休之后实现自身价值,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隔代教育也有其消极影响。
大多数老人对孩子几乎是百依百顺,即使是不合理的愿望也会无原则的满足。
同时,由于社会阅历、时代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祖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观念、内容、方法上存在分歧,结果使孩子陷入迷茫、混沌而不知所措。
3.家长自身因素的影响(1)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影响。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
此外,某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常常忽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唯独重视孩子成绩的好坏与否。
(2)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身教的作用。
《论语•子路》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可见,父母的言行风范对子女的影响之大。
父母的言行影响这孩子,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自身修养高的家长,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而自身修养低的家长,则会给孩子的成长之路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有人说“打铁先得自身硬”。
这些都是在强调父母自身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关心,易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孩子能形成乐观向上和积极健康的心理。
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孩子无法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J 心当作是一种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