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声音1.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
2、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3、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4、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5、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声音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1、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学过程一、听声音,辨产音1、师播放声音,生听声音、辨声音。
预设: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2、师: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
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
3、出示课题:1、听听声音二、听声音,描述声音1、给声音分类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动物的声音: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自然界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2、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这12种声音,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科学词汇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
出示课本上的记录表范例生听声音,并记录3、全班交流:我听到的声音听到的声音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鸟叫声鸟的喉咙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汽车喇叭声司机按汽车喇叭很响(强),比较刺耳狗叫声狗的喉咙比较响(强)咳嗽声人的喉咙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雷声云层的碰撞产生响(强),低,比较刺耳下雨声雨滴撞击物体比较轻(弱),悦耳溪水声溪水撞击物体比下雨声响,悦耳马蹄声马蹄撞击地面比较沉闷(低),有节奏敲门声手指撞击门比较响(比较刺耳)闹铃声闹钟指针撞击闹钟很响(强),比较刺耳鼓声鼓棰撞击鼓面很响(强),比较沉(低)笛子声嘴巴吹,手指按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三、对声音问题的思考1、师:我们对12种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相信,再次听到它们,可以马上说出它们是什么声音。
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声音,一起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活动手册) 生拿出活动手册,记录并交流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3、教师引导:同学们,有关声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的接触到,大家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四、听音乐,辨声音下面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音乐。
教师相机播放《闪亮的小星星》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要求:你能识别这段乐曲中的音符吗,它们的高低顺序又是怎样的,学生听音乐,边听边思考。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欣赏音乐《闪亮的小星星》,我们识别了乐曲中的音符,并且说出了他们的高低顺序。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存在。
这些声音有高低强弱等各方面的特点。
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后,请大家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查阅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通过弹压橡皮筋、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等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初步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观察我们的发声器官——声带,了解声带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认真观察发声的物体,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声音产生的奥秘。
教学过程一、聚焦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声音有的来自于动物的叫声,有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还有的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那么我们能够制造出声音来吗,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引导: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够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探索活动一:研究橡皮筋的发声教师出示一根橡皮筋,引导:同学们,这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橡皮筋,我们可以让他发出声音吗,实验要求: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实验步骤。
第1步: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
第2步:采用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等方法,看一看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第3步:弹拨、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第4步: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橡皮筋本身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且交流讨论,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报告,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都不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而轻轻地弹拨橡皮筋,横向拉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够发出声音,并且橡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颤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橡皮筋的声音是由于橡皮筋的振动产生的。
活动二:研究物体是怎样发声的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研究了橡皮筋是怎样发声的,下面我们继续来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图片一:轻轻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图片二:轻轻的击鼓,让鼓发出声音。
图片三: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各小组分别按照以上三幅图的做法,轻轻拨动钢尺、轻轻的击鼓、敲击音叉,并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轻轻地触摸这些还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钢尺、小鼓和音叉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用手轻轻触摸还在发声的钢尺、小鼓和音叉,看看有什么感觉。
全班交流,预设:生1:我发现这三种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本身都在振动。
生2: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生的小鼓时,发现小鼓在振动。
生3: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发现音叉也在振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钢尺、小鼓和音叉在发声的时候,本身都在振动。
由此可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研讨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产生。
那么,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全班交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从上面实验的橡皮筋、钢尺、小鼓和音叉发出声音时,他们本身在振动。
从这些证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问题: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教师出示学生吹竖笛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一段竖笛吹奏的乐曲。
四、拓展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我们是怎样发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发声器官。
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一幅图片以及旁边的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人类的发声器官——声带,体会声带发声的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把手轻轻的放在喉结处,然后大声的说话,认真的感觉声带的振动。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些发声的物体在发声时,本身就会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而我们人类能够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那么,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课继续探讨。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1、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2、通过实验探究,懂得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而在真空环境中是不能传播的。
3、能够根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制作一个“土电话”,并试一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课件、小鼓、玻璃罩、闹钟、水槽、音叉、一次性纸杯、线绳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在讲台上敲击音叉,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得到音叉的声音吗,所有的同学都回答:能听到。
2、教师引导:老师敲击音叉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所有同学,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这音叉的声音是如何从讲台这边传到教室的每一个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传播。
3、板书课题: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二、探索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完成。
实验一:声音的传播与空气1、出示闹钟,教师将闹钟的闹铃打开,引导学生听一听。
出示一个玻璃罩,引导:下面我们把这个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想一想,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学生预测:仍然能够听到听不到2、教师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引导学生再仔细听一听:我们还能听到闹钟发出声音吗,闹钟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预设:闹钟的声音有了变化,声音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没有声音。
特别说明:此处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因为操作的问题,玻璃罩内的空气不会抽取干净,因此才会听到闹钟的声音,不过闹钟的声音会减弱减小。
3、教师引导:当我们把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并且把玻璃罩里的空气全部抽掉,就会发现闹钟的声音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最后,最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什么呢,预设: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是与空气有关系的,没有空气或者空气变得稀薄,都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与固体1、出示实验要求: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并比一比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2、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一位同学用手轻轻的抓挠桌面,另一位同学先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仔细听,然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再听一听,比较一下听的效果,从而得出结论。
3、全班同学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这个实验可以进行多次,同桌的两位同学可以轮流操作。
4、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声音的传播与固体有关系。
板书: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与液体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通过实验,证明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和固体都有关系,声音能够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证明。
2、实验材料:音叉、盛水的水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