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走向超主权的全球储备货币体系还是推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尚存在不同意见。

关于超主权货币的讨论由来已久,欧元更是成为第一个实践中的地区性超主权货币。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周小川提出超主权货币概念,认为特别提款权(SDR)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特别提款权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希望。

超主权货币的最大优点在于国际货币的发行可按照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来进行,避免现行体系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所产生的不稳定性和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之间的冲突。

但是各种超主权货币方案的共同缺陷是过于理想主义,不仅缺乏政治上的可行性,而且也缺乏经济学上的合理性。

首先,像SDR这样的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价值是建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全球央行的信用之上的,既没有如黄金般的实物担保也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货币的后盾。

因此很难指望各成员国将SDR 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和最后支付手段。

其次,从政治上看,超主权货币方案以否定现存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为前提,现行体系最大的既得利益国家—美国不可能接受这类方案。

此外,世界各国和地区存在经济差异,不可能成为同一个最优货币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很大程度根源于此。

与之相应的,构建多极化储备货币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当前更具现实意义的改革方向。

原因在于:在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与单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正在加深的背景下,储备货币的多极化发展能够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同时,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给各国提供了分散化的选择,国际货币之间具有竞争性,从而也有助于发行国遵守相应的货币纪律。

但是,多极化储备货币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

多极化储备体系不能解决主权国家货币被用作国际储备货币的相关问题,如特里芬难题、不稳定性和不公平性问题等,还会带来储备货币之间汇率波动的不稳定因素。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大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

在未来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应成为其中重要一元。

随着中国经济和贸易
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巩固,人民币无疑将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我们认为,多极化储备货币体系是未来20年国际货币体系最为可行的演变趋势。

中国应该倡导构建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多极化储备货币体系。

这个多极化储备货币体系具有两个重要的规定性:其一是鼓励高成长大经济体的货币加入国际储备货币行列,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一个动态稳定的实体经济基础。

未来20年这一稳定基础的形成有赖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

其二是由管理短期资本流动和国际汇率波动的相关制度安排构建起内在的稳定机制。

这样的机制不仅有助于克服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内在不稳定倾向,而且也可帮助国际货币体系从单极向多极的平稳过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