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知识1. 金铃子散的组成药物是川楝子、延胡索2. “大实有赢状”的 ...

基础知识1. 金铃子散的组成药物是川楝子、延胡索2. “大实有赢状”的 ...

47. 对葛根芩连汤证下利机理的分析是太阳误下,风寒 化热,下迫阳明大肠
48. 桑螵蛸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茯神、当归 49. 称肝为“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贮藏血液功能 50. 桂枝汤中配伍炙甘草的主要用意是调和诸药 51. 感邪后一病未愈,另一部位又病的发病形式是并病 52. 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坐伤肉 53.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
42. “百病多由痰作祟”的原因是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 到
43.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 过程
44. 主疏泄功能的体现是调畅情志、促进脾胃的运化、 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男子的排精
45. 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是桂枝、麻黄、芍药、干姜、 五味子、半夏、细辛、炙甘草
46. 太阳病误下,出现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的, 选用以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
姜 13. 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肺主宣发和肃降 14. 槐花散的功用是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15. 营卫之气营卫同源于水谷精微,营气柔顺,富于荣
养,易受脉之约束,故行脉中;卫气刚悍,具有温 煦护卫之功,故行脉外;二者阴阳内外,互根互用, 相反相成;营气循十二经阴阳表里次序相继而行 16. 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出上窍的是清阳 17.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水 1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的机理是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19. 张仲景治黄疸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法 20. 治疗黄疸最基本的原则是化湿 21. “血痹虚劳篇”中“脉大为劳”,其机理是阴虚阳浮 22.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主治病证是协热下利 23. 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循行交叉,变换前中位置, 是在内踝上 8 寸处 24. 据《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古之世做汤液醪醴是服 之万全 25.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调 26. 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肾中所藏之精 27. 《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积著于肠胃之募原,其 症状表现为饱食则安,饥则痛 28.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荷 梗黄连 29.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功用是清暑益气,养 阴生津 30. 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为君,意在补气生血 31.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烧红,再投入液体中使之松脆, 称做淬 32. 五行生克规律是木为水之子、火为土之母、水为火 之所不胜、木为土之所不胜 33. 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视伤血 34. 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的是先安未受 邪之地 35. 既能退虚热,又可治疗肠痈腹痛的药物是牡丹皮 36. 既能退虚热,又可治疗温病气分壮热烦渴的药物是 知母 37. 元气不足,全身或某些脏腑功能衰退的病理变化称 作气虚 38. 长于行气,燥湿,消积,兼能降气平喘的药物是厚 朴 39. 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立伤骨 40. 牡蛎散煎煮时,原方注明应加入的药物是小麦 41. 脾的统血功能是靠气的固摄来实现的
基础知识 1. 金铃子散的组成药物是川楝子、延胡索 2. “大实有赢状”的病理基础是实邪结聚,阻滞经络,
气血不能外达 3. 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由 4. 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阳
中求阴 5. 栝蒌瞿麦丸证的症状为其人苦渴,小便不利,少腹
畏寒 6. 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苦渴,小腹怕冷者,治宜
栝蒌瞿麦丸 7. 《金匮要略》治疗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之方是栝蒌
瞿麦丸 8. 消渴病的病机是胃热、肾虚、津气两伤、肺胃热盛 9. 虚证的概念是以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为主的病
理变化 1பைடு நூலகம். 患者,男,49 岁。骨蒸劳热,舌质红,脉细数。治
疗宜首选的药物是鳖血拌柴胡 11.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烧红,使其质地松脆,称做煅 12. 半夏厚朴汤的组成药物包含半夏、厚朴、茯苓、生
脏是脾 54. 春温,热伤真阴,心火亢盛病证,其治疗处方是黄
连阿胶汤 55. 新感温病的特点有感邪即发,病发于表;由表入里,
由轻到重;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以解表透邪为主 56. 患者,男,30 岁,右下腹持续隐痛,轻度阵发性加
剧,有轻度发热,恶心,胃纳不香,大便干结,小 便微黄,苔白厚腻,脉弦滑,宜选芒硝 57. 甘麦大枣汤的药物组成是甘草、小麦、大枣 58.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以补阳之法,治疗阳 虚阴盛之证 59. 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气喘,宜用的方药是麻 黄汤 60. 头眩,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者,宜用苓桂术甘汤 61.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津能载气 62. 妇人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而致脐下急痛,小便 不通,此证称转胞 63. 栝蒌薤白白酒汤的功效为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64. 四逆散证之四逆为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65. 手足厥,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主治 66. 胖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中风的发病因素是体 质因素 67. 若温病邪热已退,症见干咳,口干渴,舌红少苔者, 方用沙参麦冬汤 68. 身热,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狂乱痉厥,舌红苔黄 燥,脉弦数。治宜羚角钩藤汤 69. 春温病,壮热,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痉厥,肌肤 斑疹紫黑,舌质深绛、脉弦数,治宜羚角钩藤汤加 犀角地黄汤 70. 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燥邪 71. 易入血分,可会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 疡的邪气是火 72. 吴茱萸汤主治虚寒下利,见于少阴病 73. 黄龙汤煎时“加桔梗一撮”的主要用意是宣肺以助 通畅 74. 半夏厚朴汤的治法是解郁化痰,顺气降逆 75. 温经汤证出现"唇口干燥"的机制是瘀血内阻,津不 上濡 76. 温经汤证腹满的机理是瘀阻气机 77.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 78. 据《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之中,久行伤精 79. 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与肺 80.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小指端 81. 风温初起风热犯于肺卫证的治则应为辛凉解表,宣 肺泄热 82. 体质的特点是先天遗传性、形神一体性、相对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