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话题作文审题例说“提示性材料+话题+写作要求”,是近几年中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过去人们在谈到话题作文时,似乎过多地关注了“提示性材料”和话题作文所特有的“写作要求”;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话题”本身的性质类型。
其实,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适当予以关注,会使我们对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准确。
从高考试题以及各地的模拟练习来看,“话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这些话题对我们写作的启示。
1、观点型话题把从提示性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或是命题人理解材料时所得到的一点见解,用来拟制为话题作文的“话题”,那么我们就称之为“观点型话题”或者是“线性话题”。
如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就是要求以“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就是很典型的观点式话题。
这类“话题”的审题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比照一下自己的选材和所写内容是否吻合话题的观点即可,不能违背、不可偏离。
作文试题: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提示性材料所揭示的一个道理、蕴涵的一个观点,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沿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条线向前延伸,不能偏离航向。
写记叙文,要能够反映这个中心;写议论文,要能够论证这个中心。
遵循观点、线性前伸,是“观点型话题”写作时必须花工夫思考的问题。
2、关系型话题有些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涉及到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那么命题人在拟制“话题”时就可以将这两种事物、对象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型“话题”。
对于这类话题,我们在审题时需要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不可偏废,否则就有可能偏题。
例如:不钓大鱼的钓客“享受你的生活,不要与别人比较。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鱼,他都丢回河里。
其他的钓客不解地问:“别人都希望钓大鱼,为什么只有你将大鱼丢回河里呢?”这人轻松地回答:“因为我家的锅子只有尺这么大,太大的鱼装不下”。
请以“鱼与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提示性材料涉及到的“鱼”是具体的、实在的,但我们审题时却必须对它进行转化和引申。
很显然,这里应该比喻为“物质生活”、“生活享受”或是所要完成的任务等等,而“欲”就是人对这种生活或是任务的欲望。
因此,“鱼与欲”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欲望和享受之间的关系;再联系材料可以看出,“鱼与欲”这两者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不可或缺,那就是自身的“承受能力”,因为承受能力制约着“鱼”和“欲”,超出了自身承受能力的“欲”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
因此,我们不妨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诠释这一话题: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情。
3、范围型话题话题既没有表明什么观点,也不提供几个事物或现象的比较,而只是圈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至于写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自由度很大,这类话题其实也就是“范围型话题”。
如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范围型话题”等于为我们的写作画上了一个无形的圈,使我们所有的创造性的活动都只能够局限于这一个特定的圈内,不可超越。
根据这一要求,对照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所写的内容只要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特定的范围之内,都是符合要求的,都是切题的;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内容必须要去谈“记忆移植”方面的。
至于具体的写法和角度完全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你可以从正面去肯定“记忆移植”的积极意义,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一下“记忆移植”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后果。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留给我们的思维空间很大。
4、对比型话题有时话题作文的提示性材料中会涉及到两种相互矛盾或是对立的现象或态度,命题人就有可能将此作为作文的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比型话题”。
如:一个海员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在审视“对比型话题”时,我们不能像以往写议论文那样,肯定其中的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也无须两者兼顾,完全可以只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
像上面的作文题,无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是值得肯定的,也都有理由可以阐释,因为它们都是海员的一种期盼,根本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
但遗憾的是,有些同学对此视而不见,硬是从两者的夹缝中强行拉出一个所谓的观点;这无疑是作茧自缚。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来进行实际的写作。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无论怎样选择,都只能是所给话题中的一部分,不能另立话题,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都必须说出“为什么”。
5、列举型话题和寓意型话题根据这三年的话题作文的类型一年有一个变化,今后“列举型话题”或“寓言型话题”考的可能性较大。
那么“列举型话题”或“寓言型话题”各是什么样子呢?列举型话题的样子,如:请以《与的对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空白处可任意填写。
寓意型话题样子,如: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门”,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门”,有时又出不了“门”;有时摸不着“门”,有时打不开“门”;有时希望关着“门”……它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
请以“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所以,在话题作文中,“话题”的性质类型和提示性材料、写作的要求一样,都是一个限制条件,对它进行认真的审视,会给我们的写作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因此,对话题本身不能不关注。
二、解析话题作文的结构一般话题作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
如: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这就是背景材料。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提示语。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显然是话题。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这就是要求。
三、打破审读材料的顺序习惯上考生往往是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话题———提示语———要求。
这种“先看材料、后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
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
许多考生审题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
考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
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以“共享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结果大多数学生审题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是围绕“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甚至有的同学直接写成: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治理环境污染、我们要控制瘟疫蔓延等,显得更离谱了。
没有在“共享”一词上着眼花笔墨,以致大多数作文都在三类及三类以下。
上题中“共享生命”之所以偏题,就是考生围绕“提示语”中“生命”、“战争”、“环境”、“瘟疫”的内容在立意,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四、分清话题作文话题的类别从话题内涵的隐显看,有显豁类和含蓄类,前者如:良知与公德、心态、兴趣等;后者如:风、忘忧草、岁月的痕迹、人生没有草稿等。
一般含蓄类的话题除了“字面义”外,必须挖掘其“深层义”,如引伸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从话题的语言形式看,有词、短语与句子之别,如:杂、品德、合作,心灵的选择、我与空间、共享生命、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
一般来说,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
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
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定语,来缩小其外延,从而从一个角度来写。
从话题范围的大小看,有窄、宽之分,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就比较窄;“风”、“杂”、“良师”、“角色”等就比较宽。
从话题的对象来看,有单一和多个的区别,如“心灵的选择”、“共享生命”等的写作对象就比较单一;而“良知与公德”、“我与空间”、“真与假”、“生命与灾难”等属于多对象话题。
一般来说,多对象话题实际上一种关系型话题,写作时两者都要写到,并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五、要快速准确审定话题作文的范围以往高考作文命题,或者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主题,或直接命题,作文的主题大体上是固定的。
而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事实上,话题作文提供的是一个主题的范围。
我们知道,话题具有极大的广延性。
但是,应如何正确理解"与话题有关"这句话的内涵,做到文章的主题与话题相关联呢?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引发与话题相关联的主题:(1)评价:对话题进行价值评判,如“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通过表达自己“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的立场来确立文章的中心题旨。
(2)怎样:即话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可以通过形象的事实展开叙事,也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证话题的内涵。
(3)结果:将话题作为前提,考虑其会导致何种结果。
(4)时间:即过去、现在和未来。
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叙事,也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
(5)空间:包括领域、地点、场合等,往往不同的空间背景会赋予话题不同的内容。
(6)对象:从不同的人或对象出发可以引发对话题的不同的演绎。
根据这六个范畴,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与话题相关的主题的范围。
下面,我们结合2001年高考的话题作一例析:“话题作文”重在发散学生思维,以求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里,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
尽管高考作文不再在“审题”方面为难考生,就高考应试作文来看,写走题只占万分之一,但是偏题现象还为数教多。
有些考生简单认为,反正“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便东拉西扯,敷衍成文,这其中与考生没有很好地把握话题材料中“隐性限制”有关。
下面是几个话题作文题目,请大家进行审题训练。
【作文题目一】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谁能解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