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总述

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总述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文献综述自1999年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扩招已经持续了15年,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从1999年的已经上升到2014年的,入学比率从上升到,步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期。

高等院校招生数量迅速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状况,加之就业困境的出现,2014年大学生就业人数达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于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日益受到关注。

自1995年陈玉琨教授首次提出“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的建议以来,高等教育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研究,初步形成了以评估为质量保障手段,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专业评估与认证等相辅相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开始由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式方向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成果丰硕,归纳起来主要是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这里所采取的高等教育质量是指多数学者认同的李福华的观点,即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1]。

质量保障起源于工商界,是指产品生产者向用户保障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持续达成预定目标的以使得客户满意的过程。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观点,各位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各位学者众说纷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高等教育质量看成是教育领域为了保障目标的实现而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

贾汇亮(2003)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为维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管理过程[2]。

李少华(2008)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指高等教育相关机构运用管理手段,保障其培养的人才、开展的科研和提供的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持续达成目标,以使得用户满意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3]。

这种观点沿用了工商界质量保障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但是不能把高等教育和工商界完全等同,应当顾及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

一种是从权力分配和运行的角度定义高等教育质量。

马廷奇(2014)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围绕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权力,通过对权力的配置和运用、资源的整合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达成一定的质量目标的活动[4]。

张应强和苏永健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本身也已经演化为一种占据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

它在日益理性化和专业化的同时也逐渐演化为一种权力机制[5]。

从权力分配和意识形态来理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有一定的新意。

还有的学者将高教质量保障理解为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方法。

如沈玉顺就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一套涉及整个高教系统及其管理问题的系统化的思维和行动策略,即指高教质量保障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并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其最大特点是系统化,以系统思维的方式对高教质量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而不再停留在局部[6]。

还有的学者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单纯看作是一种教育的评估活动。

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就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高等教育机构或者专业等进行质量审计和评价的活动。

这就简化和削弱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

本文总结了各位学者的观点并进行综合,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遵循预先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质量标准,积极调动相关政府机构、高校师生、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按照一定的教育工作实施流程,采取计划、组织和教育资源协调与控制,认真地实施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计划、科学研究等工作,从而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质量目标的活动过程。

要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现,就必须建立好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达成统一共识的是目前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了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

关于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构成,韩民(2012)认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的总和,包括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条件保障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监测体系等各个环节[7]。

刘振天(2010)认为对整个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效益、投入等要素进行组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8]。

本文采用的是朱雁津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解,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工作持续发展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机制。

概括地说可分为“两系三方”,即外部保障系统与内部保障系统“两系”和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三方”[9]。

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问题的探讨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指出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各种问题。

苏永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过程出发,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弊端是在质量保障的过程中,中央集权的控制体系和学校自治的冲突,质量评估追求效率而侵蚀了评价的公平,评价标准统一化代替多样化这三种冲突导致[10]。

申天恩从理论建设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理论建设层面主要是存在理论的错位和缺失,也就是高校质量评估还是以政府行政评估为主,高校主体性的意识缺失,不能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的构建质量保障体系[11]。

在具体的实施层面上,把质量保障实施成了教学质量的评估、认定。

在组织设置上,教学质量科或者教学质量评价中心成为了摆设,没有实权。

学术委员会等也没有制度保障实际权力。

李少华从高等教育质量范畴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把高等教育范畴分为了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两个部分,并提出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过于重视外部质量保障而忽略了内部质量的保障,质量保障主体以政府为主,忽视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在层次上,过于重视研究生,本科教育质量保障[3]。

从制度缺失的角度分析:刘国艳从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角度分别分析了专业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存在的缺陷[12]。

还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和国家财务拨款挂钩[13]。

纵观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分析,其实归纳为了以下几个点:首先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念认识方面,存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认识错位,把其等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还有把质量保障等同于质量评估,过于强调教育质量保障的手段,重视教育质量评估这个方式,而忽略了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

其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方面存在的权责失衡。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在评价中。

我国高校质量保障还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方式,学校的主导意识不完善,于是质量保障就缺乏了竞争机制,行政权力僭越学术权力,过于重视外部的宏观的教育质量保障。

最后,高等即教育质量保障实施的依据方面,宏观上,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法令法规和制度确保第三方评估的实际权力,所以质量管理活动流入形式。

微观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标准过于统一,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

但是在学者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问题中,多数是宏观问题现象的提出,没有微观细致的原因分析。

比如学者都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措施保障,学校主体地位丧失,但是并没有论述清楚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行政机制运行具体详情,学校主体地位隐性化的具体表现如何。

还有缺少问题原因的理论提炼,比如学者都意识到学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要树立主体地位,要重视社会第三方的评估,但是理论依据单薄。

最后,学者都是从整体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但是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宏大,各个地区各个高校各有不同特点,是否存在差异性或者特殊性,对此并没有论述。

还有,学者们虽然对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横向分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分别进行问题的挖掘,但是我认为可以从纵向的角度,也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层级构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本科生教育质量保障、高职专科生教育质量保障、成人教育等进行探讨。

尤其是自2009年研究生扩招,2014年我国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理论,且其不断被引进高校管理,可以在这些国家现状下继续谈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对于如何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纪元提出应该建立具有自我评价、自我评估且具有动态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特征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学校为质量保障主体,根据动态的社会需要调整学校目标,周期性的评估学校在发展中的关键要素,评价高等院校发展的过程,调整机制。

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构建角度出发,朱雁津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现状的弊端一元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所以应当建立学术和行政管理二元分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与之对应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同时还有构建三级教学行政管理单位,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形成既自成系统又密切合作的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环闭系统[9]。

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构建的主体角度出发,不同的学者认为政府、学校核社会组织的地位是不同的。

郭平和田联进认为应当建立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做到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的良好格局[13]。

从而建立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相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而季平则认为应该在充分认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的意义和内涵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教学评估制度,强化外部教育质量保障[14]。

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角度出发,董泽芳等人认为要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和统一[15]。

贾汇亮认为不仅要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机制,而且要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2]。

同样的,吴善可认为重点在于完善周期性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运用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16]。

纵观各位学者对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措施的建议,概括起来,就是从整体和部分两个角度出发。

整体角度来看,就是对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总体提出要求,比如从体系特征或者是体系组织的建立角度。

有点学者从部分的角度提出建议,比如质量保障主体如何形成良好格局等,还有的从具体的实施部分,如评估机制的角度,或者是评价标准等角度提出建议。

但是不可否认的,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议还是存在问题的。

许多学者提出的建议没有具体的实施指导。

比如有的学者们都认为要重视学校自身的自我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估,突出学校的主导地位,或者是要建立动态的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但是都停留在这些措施的价值论述上,而不是具体的实施上,缺少实施的可操作性。

而且许多学者提出的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隐含条件还是把高等教育质量等同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出的建议,尤其是评估机制的建设等建议多是针对教学质量的。

忽视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

还有就是学者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没有区分层次的,学者们多是针对本科生教育质量而言的,忽视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和高职中专等层次。

这样导致所提出的建议不具有推广性,比如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多是重实用性和技能运用的学生,如何对技能掌握进行质量保障并没有阐述清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