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五个成功例子
一:从校园“小买卖”起家
谢玲万,是该院的一名大四学生。
大一刚进校时,谢玲
万带的钱还不够交学费,那时,他就决定以后要自己挣钱交学费,养活自己。
“很多人都想创业,只是很多人不知道从何入手。
”谢
玲万说,他的创业是从校园中的“小买卖”做起的。
谢玲万发现
学生喜欢看《英语周报》,他就通过努力当上了校园代理,最终
做了700份左右,挣了六七千元,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后来,一个偶然机会,谢玲万看到教务处贴的征订下学
年教材的通知,学生可自愿购买,他从中发现了商机。
他就跑到
书城、旧书市场联系资源。
由于自己卖的教材便宜,很受学生欢迎,“做得最好时,一年能挣八九万元”。
二:用“头脑”让别人投资
大学时,何先声组织班上同学出去旅游时认识了旅行社
的经理,从此何先声做起了旅行社的校园代理业务。
事后,他组
织了60人游世纪欢乐园,每人5块钱提成,这300块钱是他赚得
的第一桶金,如今他已是郑州一家照明工程公司的总经理。
大一暑假,何先声进入河南一家网络公司打工。
后来,
何先声自己想开家网络公司,但要投入十几万,还要有懂技术的人。
可当时,这两样他都没有。
何先声说,他把自己的创业
想法告诉了在网站打工时认识的一位老总,希望他能投资,然后
又找了位技术人员,两人都答应了。
就这样,公司就开起来了。
他认为,大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赚取第一笔原始资金,而不是盲目投资,“投资不是我们干的事,我们要做的是让别人给我们投资”。
三:当“渔大夫”
李强农学院的同学在农科所或科研单位就业后,他却选择在江南的一家渔业养殖场打工,待遇不好,工作十分辛苦。
对此,很#from 本文来自 end#多同学嘲笑他,一个名牌大学生沦为高级打工仔有所不值,家人也很不理解。
李强却有自己的职场规划,先苦后甜。
原来,他是在拜师深造。
在打工两年里,他利用技术员的合理身份,遍访周边牛蛙、甲鱼、螃蟹等养殖场,向高级渔技师学艺。
自认为成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后,他辞工回来,办了一间“渔大夫”诊所,为遍布市郊八十多个养殖场”送医送药”。
由于技术精湛,专业熟,本市又独此一家,那些患了“渔病”的养殖户只会想到他。
为避免遭遇全部损失,尽管开的“诊断费”和治疗费相对较高,也乐意付。
现在,吴强年“出诊”收入在八万左右。
四:“借”老促销
2015年,罗汉明和同学开办了一家环保产品公司。
他们拥有一种节能产品的完全自主产权,在所做的营销网站上一炮打响,每天问价,要求订货的客户源源不断。
让人困惑的是,好几次,外地来公司订货的客户考察了公司,看过产品,都表示满意,但签约时总有些不放心。
后来,和一个用户深谈后才得知,公司全都是二十几岁的小年轻儿,怕有闪失。
罗汉明灵机一动,招来一名懂技术会营销的退休工程师
“坐镇”,从此销售形势大变。
罗汉明实为总经理,但名片上却印的是业务员。
五:杀“回马枪”
实习时,吴畅曾在市里好几个写字楼推销过套餐。
相对来说,白领对中餐的质量要求较高,人群也集中。
他和女友想到给白领做盒饭,分八元、十元和十二元等三个等级,隔几天换菜式。
盒饭干净卫生,包装漂亮。
“刷”三十次卡,送“公仔狗”或“海盗熊”。
另配有韩国泡菜或开心果,特殊售卖方式引起了白领的兴趣。
在金融街推广开后,他们又在“光谷”和开发区等白领集中地设点,聘了五名大学生当帮手。
[大学生创业五个成功例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