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开题报告.doc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开题报告.doc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简表)一、选题意义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成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由之路。

而在经济转型中,产业的转型占据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他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东莞作为我国产业转型的典型城市,其东莞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东莞的产业转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压力。

本文将立足当前经济背景,对东莞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是以国外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东莞市的实际进行的分析,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其次,本文对东莞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应用文献分析法和笔者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实际问题的发现,应用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因而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到实证,研究成果都很丰富,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主要的理论有四个分类,分别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以Petty与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产业根据其作用对象和劳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对初级要素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并得出产业结构转型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直到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一次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且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

SCP范式最开始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oe Bain和Sherer于20实际30年代提出的,认为市场结构由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在市场上取得的经济绩效等决定,而产业转型则是依赖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一路径,分析一个产业应当进行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oseph T. Mahoney.,J. Rajendran Pandian.,1992)。

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是为了获取比较优势。

有代表性的理论有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密集使用具有要素禀赋的资源的产品,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而一个国家或者产业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就会逐渐形成该国家或产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而产业转型就是向这种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Porter M.E.发展处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框架。

Porter (1980)首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自己竞争优势就是要获取竞争优势,而后在Porter(1981,1985)中提出了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

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

国家的一个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不断获取高级竞争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

该理论以钻石模型为体系,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一个以要素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升级研究框架。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实证分析和政策研究为主的,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

郝顺利(2010)以华蓥市为例分析了其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问题。

作者以国际和国内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借鉴,对华蓥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针对华蓥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以替代产业发展来改变其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产业合作方式。

赵磊(2008)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源要素现状分析为分析,着重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要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以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环境、政府指导为重点来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其次,对产业转型中生产要素作用的研究。

戴景萌(2008)对产业转型中的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作者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认为应当企业应当合成战略联盟,降低产业进入的成本,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张继良、胡荣华(2010)以江苏产业转型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竞争力应当是注意国际竞争力和国内竞争力相结合,产业结构竞争力和组织竞争力相结合,依据钻石模型进行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刘志彪(2010)对城市化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进行了研究,着重关注城市化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的土地财政的作用,其关注的要素是需求、生产要素中的知识、技术等,并以此来推动劳动力从蓝领劳动密集向白领劳动密集型发展、发展新型创新产业、扩大需求、节约自然资源等。

西藏大学的何卫华(2010)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中人力资源要素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产业转型中,应当以政府为推动,以产业中人力资本这一要素为核心培育产业转型的必要条件。

再次,对产业转型的国际经验研究。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转型也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而其他发达国家已经在产业转型中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并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因此对产业转型的国际经验研究也是一个热点,并被作为中国产业转型的重要借鉴。

徐峰、杜红亮、任洪波、王立学(2010)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中政府的作用进行了综述,认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也以信息革命为主要标志有了重大的进展,而政府在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钱勇(2005)从美国、德国、南非、乌克兰和瑙鲁的产业转型经验进行了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的对我国的经验借鉴有:要对资源转型及早规划、选择适当的转型主体、创造转型的环境等。

张冬冬(2009)则认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认为根据国外经验,我国应当选择政府产业支持政策、选择适当的实际、发展区域竞争优势和注重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等。

三、选题的研究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可行性和创新性(一)研究目标首先,本文在了解东莞市产业发展历程、东莞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东莞产业转型面临的当前问题进行剖析,并利用相关理论进行问题的成因分析。

其次,本文旨在以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中,结合东莞市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东莞市产业转型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产业转型的相关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和归类、分析后,得出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框架,并选定相关的理论工具进行问题的分析。

比较分析法。

本文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适合东莞的内容作为文章分析的经验借鉴。

(三)研究可行性和创新1.可行性分析本文的研究思路大体如下:以波特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为主要分析框架,以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为借鉴,对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进行分析。

文章首先会对东莞市经济发展的现状、“东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来探寻东莞模式下产业发展出现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哪些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发生了冲突而使产业升级转型面临压力。

应用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为分析框架,本文会就东莞在产业升级压力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指出产业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在论文的资料搜集过程中,就产业转型所需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最终选定了理论基础进行全文的分析,同时,本文尽全力搜集了东莞市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料、数据,并将其应用到文章的写作中去,整体而言,就本文撰写的框架和思路来看,资料足以支撑文章的写作。

2.创新首先,本文的结论是从不同级政府的角度出发,对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路径以及配套政策进行的研究,是对东莞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的深刻了解下进行的文章撰写。

其次,本文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同时,引入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进行问题分析。

四、论文框架1.绪论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1.2.2 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内研究现状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2、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实践2.1 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2.2 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2.3韩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2.4 台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2.5 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实践的启示3. 东莞市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的现状3.1 东莞市经济发展概况3.2 东莞市产业发展历程与现实基础3.3 东莞市产业发展的特点3.4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4.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4.1 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不够4.1.1 领导对产业转型升级存在误区4.1.2 政策支持不够4.2 村一级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抵触情绪4.3 产业转型升级的质量与效率有待提高4.4 分散发展的城市模式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4.5 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薄弱4.5.1 缺少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带动4.5.2 高技术人才及研发创新能力缺乏4.6 城市美誉度及竞争力不高5.促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5.1 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5.2 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5.3 东莞产业转移升级的方式5.4 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政策举措5.4.1 制定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措施5.4.2 注重资源优化整合,加快要素聚集,强化转型升级承载力5.4.3 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5.4.4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5.4.5 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环境5.4.5.1 相对集约发展提升城市化的总体水平5.4.5.2 优化营商环境5.4.5.3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5.4.6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研发创新能力5.4.7 加大人才招引力度5.4.8 加强宣传,营造全民参与转型升级的社会氛围五、计划进度安排六、参考文献[1]Scherer, F. M.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MA, 1980.[2]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Free Press, New York, 1980.[3]Porter, M. E. 'The contribution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 1981, pp. 609-620.[4]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Free Press, New York, 1985.[5]Joseph T. Mahoney, Rajendran Pandian.The Resource-Based View Within the Convers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 ol.13,No.5.(Jun.,1992), pp. 363-380. [6] Kevin Crowstona, Michael D. My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three research perspectives.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3 (2004) 5–28.[7] Staffan Jacobsso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 interpretative and selective literature study with specialemphasis on Swed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81.[8] Martin Jänicke.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Berli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Centre: Berlin. pp. 201–207.[9] Kemp,R.,Loorbach,D.: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ility Through Transition Management, paper for the Berlin Conference on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Governance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2003.Berlin, 5-6 December.[10] Temario C. Rivera.The Stat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omparative and Local Insights.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1995,V ol10.[11]《国家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版[12]郝顺利.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研究——以华蓥市为例[D].重庆工商大学.2010.[13]赵磊.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济要素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14]张继良,胡荣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J].广东今年估计研究.2010(6):72-81.[15]刘志彪.以城市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兼论“土地财政”在转型时期的历史作用[J].学术月刊.2010,42:65-75.[16]何卫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研究[D].西藏大学.2010.[17]李国璋,魏梅.国外产业结构转型理论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58-62.[18]徐峰,杜红亮,任洪波,王立学.国外政府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38-42.[19]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24-30.[20]张冬冬.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9,11:8-12.[21]邓伟根.产业转型经验、问题与策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2]“绿基金”课题.绿色火车头论“绿基金”对若干战略问题的主张与设计[M].人民出版社.2008.[23] 杨伟燕.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东莞产业转型研究[D].湖南大学.2009.[24]桂花.广东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现状、问题和趋势[J].现代企业.2010(03):39-40.[25]王佳佳,侯艳艳,梁云,左小德.广东省双转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J].价值工程.2010(08):215-217.[26] 东莞时间网.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2011.[27]王思煜,龙家玘.思考力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9[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8]邢孟军.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研究综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11(5):157-161.[29] 东莞日版.东莞提升美誉度要避免犯开普敦错误[N].2012.01.21.[30] 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31] 扈林华.国际竞争力新论[M]. 中国经济出版社,P186—P193.[32]毕雪松.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8[33]汪蔚.珠三角企业自主品牌创建于管理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8[34]阂晓楠.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极的重塑[D].山东:中国石油大学,2006[35]邵洁笙.广东纺织业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36]陈雪梅,田慧兰,申黔川.泛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梯度转移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5(12)[37]孙霄汉.东莞模式的成就、挑战与未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34(2):72-76.[38] 王蕾.东莞模式: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成功尝试.[J].中共宁波市党校学报.2002,3(4):42-44.[39] 庄浩滨.解读中国近30 年经济奇迹典型:东莞模式.[EB/OL].深圳新闻网,2008-11-3.[40] 李玉辉.对东莞外向型经济的研究.[J].综述,2006,12(8):17-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