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细胞通讯和信号转导
胺、着嗅剂、促味剂。
肾上腺素 +受体
肾上腺素 · 受体复合物 激活G蛋白
磷酸化酶激酶b PPi ATP 磷蛋白磷酸酶 PKA
ATP 磷酸化酶激酶a
激活AC
ATP cAMP
磷酸化酶b
磷酸化酶a
H2O
PPi 磷蛋白磷酸酶 抑制物Ib PKA ATP 抑制物Ia
肾上腺素对糖 原代谢的影响
核 受 体 介 导 的 信 号 转 导
二、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作用于离于通道受体的化学信号都是神经递质, 包括乙酰胆碱、5—羟色胺、—氨基丁酸和甘氨酸
等。
触发信号转导的最终效应是改变细胞膜电位,即
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从而调控细胞代谢。
乙酰胆碱受体循环
三、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 同一种结构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信号转导蛋白中。
但其一级结构有所不同,故与其他信号转导分子
的结合具有选择性,这是保证信号转导分子相互
作用特异性的基础
•结构域本身无催化活性
常见结构域
•SH2结构域:由约100个氨基酸组成,可以与上游信
号转导蛋白的磷酸酪氨酸结合。 •SH3结构域:由55—70个氨基酸组成,可以识别并结 合另一种信号转导蛋白中的富含脯氨酸域。 •PH结构域:由100-120个氨基酸组成,常与SH2、SH3
1. 细胞表面受体(膜受体)
存在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绝大部分是镶嵌糖 蛋白。 根据其结构和转换信号的方式又分为三大类:
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和单次跨膜受体。
(1)离子通道受体
• 受体本身是跨膜离子通道或其组成部分
• 受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调控
• 主要分布于突触后膜、运动终板
• 分为两类:阳离于通道受体和阴离子通道受体
•Ras蛋白是最早发现且了解最多的小G蛋白,所以
小G蛋白又称为Ras超家族
•Ras蛋白是癌基因的表达产物,主要调控Ras-MAPK
信号转导途径
两类G蛋白的区别
⑴三聚体G蛋白直接与受体结合;小G蛋白不直接与 受体结合,而是通过衔接蛋白结合。
衔接蛋白是在信号转导途径中起连接作用的蛋白
质。它介导上游信号转导蛋白与下游信号转导蛋白 的结合,但本身没有酶活性。 (2)游离G的GTPase活性很高;而小G蛋白的GTPase 活性却很低,且受其他因子的调控
素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类固醇激素:性激素、皮质醇、醛固酮等 按激素受体的分布部位,分为 胞内受体激素: 甲状腺素、类固醇激素 胞膜受体激素: 除甲状腺素外其他的含氮激素
2.旁分泌通讯
特点
化学信号不进入血循环,通过扩散作用
到达附近的靶细胞 一般作用时间较短 例如 生长因子、前列腺素等。
离子通道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
•向锚定于细胞膜胞质面的三聚体G蛋白传递信息 •一级结构含七个跨膜区,故又称为七次跨膜受体 •化学信号可以是神经递质、肽类激素、蛋白类激 素、脂质和核苷酸类小分子物质,此外还有子的受体大都是单次跨膜糖蛋
二、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
环境信号通过细胞通讯传递至靶细胞,通过
信号转导对靶细胞的代谢产生影响。
信号转导途径中应答环境信号的中间物称为
信号转导分子,也称细胞内信使。
信号分子的化学本质是小分子活性物质或大
分子蛋白质。
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 1.改变信号转导分子的浓度
小分子信号转导分子浓度改变 大分子信号转导蛋白浓度改变
受体的功能
1.识别并结合信号分子(配体)
2.向细胞内甚至细胞核转导信号
将配体的信号进行转换,使之成为细胞内分子可
以识别的信号,并传递至其它分子,引起细胞的应
答
受体的分类
根据受体在细胞内的位置,可分为 细胞表面受体(膜受体):水溶性信号分子和其它 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 细胞内受体:脂溶性信号分子,如类固醇激素、甲 状腺素、维甲酸等
旁细胞通讯
3.自分泌通讯
特点 化学信号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
作用时间较短。
例如:
某些生长因子等
自分泌通讯
二、受体
受体
是接收化学信号的分子,位于细胞膜上或细 胞内,能特异识别和结合化学信号,并把识别和
接受的信号准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
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糖蛋白质,个别是糖脂。 能与受体呈特异性结合的信号分子则称配体。
• 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 单次跨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一、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脂溶性激素(包括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维
甲酸)的细胞内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与激素结
合形成的复合物是转录因子。
核受体超家族分两类:一类受体以异二聚体形式
存在于细胞核内,另一类受体以同二聚体形式存在 于细胞质基质内,与激素结合后才进入细胞核。
内分泌通讯的化学信号
旁分泌通讯的化学信号
自分泌通讯的化学信号
1.内分泌通讯
特点
化学信号由特殊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分泌 (激素)
作用距离最远,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其受体为膜受体或胞内受体
大多数作用时间较长
例如 胰岛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
内分泌通讯
按激素的化学组成,分为 含氮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 促甲状腺激
2. 细胞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细胞膜表面分子作为细胞的标记和作用分子, 与周围细胞特异性地相互识别、相互作用和相互协 调,从而传递调控信息。
3. 化学信号通讯
细胞间进行远距离调控时 通过间接通讯方式。 一些细胞可分泌化学信号 至细胞外,化学信号作用于 靶细胞受体,与其结合,调 节靶细胞代谢。
化学信号通讯的一般步骤 上游分泌细胞合成并释放化学信号 化学信号转运到达靶细胞 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化学信号-受体复合物引起靶细胞产生效应 化学信号清除、细胞应答终止
1.三聚体G蛋白
•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效应蛋白 •由G,G和G三种亚基组成 •信号分子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后者变构,激活 三聚体G蛋白使其作用于下游信号转导分子,转导 信号
小G蛋白
三聚体G蛋白
2.小G蛋白
•小G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细胞内,其构象和功
能均与G相似,是一类重要的功能蛋白
白,称为单次跨膜受体。
•按照其结构特点进一步分成若干家族或亚家族:
细胞因子受体
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RTK) 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 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三种膜受体的特点
特性
内源性配体
离子通道受体
神经递质
G蛋白偶联受体
单次跨膜受体
神经递质、激素、 生长因子 趋化因子、外源 细胞因子 刺激 单体 7个 激活G蛋白 具有或不具有催化 活性的单体 1个 激活蛋白酪氨酸激 酶
细胞通讯
细胞间识别、联络、作用和制约的过程。
信号转导 针对环境信号所发生的细胞应答过程。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细胞通讯的基本方式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细胞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化学信号通讯
1.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细胞间隙连接是在电
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
存在于相邻细胞间的膜
连接结构,其化学本质
是蛋白质,基本单位是 连接子。
2.改变信号转导蛋白的构象
化学修饰 变构调节
3.改变信号转导分子的定位
信号转导分子移位
三、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
• 细胞信号的发生和终止
• 信号转导过程的级联放大效应 • 信号转导途径的通用性 • 信号转导途径的特异性 • 细胞通讯网络的精密性
第二节
信号分子 受体 分子开关 催化产生第二信使的酶 第二信使 蛋白激酶/磷酸酶
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使信号转导蛋白在两种构象之
间转换,实现信号转导。
1.蛋白激酶
• 蛋白激酶(PK)催化底物蛋白氨基酸的磷酸化。
磷酸基的供体主要是ATP。
• 由发现者根据酶的来源、结构或功能进行命名,
用三个英文字母表示,如PKA、PKC、Ste、JAK、Tee
和Fyn等
参与信号转导的常见蛋白激酶 • 蛋白激酶A(PKA) • 蛋白激酶C(PKC)
化学信号通过与GPCR结合改变其结构。GPCR激活 三聚体G蛋白,后者通过效应酶改变细胞内第二信
使的浓度或分布。
第二信使作为变构剂改变靶酶或靶蛋白构象,从 而调控细胞代谢或基因表达。 不同的化学信号通过不同的GPCR改变不同第二信 使的浓度和分布,作用于不同的靶酶或靶蛋白,产
生不同的细胞应答。
(一)cAMP与蛋白激酶A介导的信号转导
该途径以cAMP浓度升高而激活蛋白激酶A(PKA) 为主要特征,是激素调控细胞代谢或基因表达的
主要途径。
基本过程: 化学信号 GPCR Gs AC cAMP PKA 关键酶/功能蛋白 细胞效应
该转导途径由以下信号触发: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卵泡刺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促黑 激素、促甲状腺激素、5—羟色胺、多巴胺、组
• 蛋白激酶G(PKG)
• 细胞膜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RTK)
• 细胞质基质蛋白酪氨酸激酶(PTK)
• 促分裂原激活性蛋白激酶(MAPK)
2.蛋白磷酸酶
• 蛋白磷酸酶催化磷酸蛋白去磷酸化,与蛋白激酶 共同作用,使信号转导蛋白在两种构象之间转换,
实现信号转导
• 两类: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和蛋白酪氨酸
同时存在,可以与PIP2结合。
•PTB结构域:由约160个氨基酸组成。与磷酸酪氨酸
结合,但所结合的磷酸酪氨酸来自不同的基序。
•WW结构域:由35-40个氨基酸组成,含2个保守的色 氨酸(w),能与富含脯氨酸的Pro-Pro-X-Tyr基序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