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侵权责任一般分为:一般侵权,产品责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医疗损害责任,环境污染责任,高度危险责任,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物件损害责任,以下为生活中常见的各典型侵权案例。
一、医疗损害责任基本案情莫某经营唯一家美容美体生活馆,经营范围:生活美容、化妆品零售。
2015年4月,美容美体生活馆宣传邀请北京专家、应用韩国技术,使用蛋白凝固疗法进行祛斑美容。
2016年5月,张某在该店接受了美容美体生活馆聘请的美容人员魏某实施的祛雀斑美容治疗。
美容后第二日,张某面部大部分皮肤呈深褐色,伴红肿症状,张某家属找到莫某以毁容为由要求给予赔偿。
莫某及美容人员魏某出具了承诺书一份,承诺如因此项技术引起所有不良后果,由某美业负全部责任,美容美体生活馆承担连带责任。
张某于2016年5月17日前往医院治疗,诊断为:全面部肿胀、结痂。
张某于2015年5月18日至6月3日及9月4日在医院门诊治疗。
后因双方就赔偿事宜协商无果,张某遂起诉至院,请求判令莫某赔偿各项损失。
裁判结果人民法院审理后,依法做出民事判决,判决限被告莫某于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向原告张某赔偿损失。
裁判理由法院生效裁判文书认为,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
美容美体生活馆对被告张某实施的“液氮祛斑”美容符合我国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对医疗美容的定义。
被告莫某经营的美容美体生活馆及聘请的美容人员不具备开展医疗美容的条件及资质,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经登记机关核准开展医疗美容医疗科目,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原告张某在美容美体生活馆接受美容服务中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损害,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被告莫某作为唯美时光经营者和负责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案例注解:本案便是一起典型的美容纠纷。
其主要争议焦点是美容整形失误是否可以构成医疗事故,因为这关系到因美容整形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能否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之前的实践中一般认为,关于因整形美容手术造成毁容或容貌受损的事件究竟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确定美容损害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的关键在于为病人实施美容手术的主体。
如果病人是去各种正式的医疗机构接受美容,发生不良后果符合医疗事故构成条件的,即应按医疗事故处理。
按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之有关规定,医疗机构是指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合格,予以登记并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等。
如果病人是去一般美容院接受美容,发生不良后果则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一般的侵权案件。
但自2017年12月14日起颁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对该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医疗美容纠纷纳入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范围,该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患者以在美容医疗机构或者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实施的医疗美容活动中受到人身或者财产损害为由提起的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本解释。
”明确了医疗美容损害责任纠纷的法律适用规则,对于规范医疗美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今后美容整形失误是可以构成医疗事故的。
二、产品责任(产品责任侵权以前的法治在线栏目已经涉及过很多期,今天在这里就不再作为重点了)三、高空抛物(高度危险责任)相关法律:《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五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第八十七条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案例一:图方便,一杆掷掉二十四万市民张先生乔迁新居,搬场时因窗帘杆较长,嫌走楼道往下拿麻烦,就随手将窗帘杆从窗口扔了下去。
没想到这一扔闯了大祸,铁制的窗帘杆没有按蔡先生的预想落到地上,而是稳稳地搭在两根高压电线上形成短路,导致周边十几个新村数百户居民的家用电器被损坏。
事故发生后,供电公司及时修复了电路,并先行赔偿受损居民家电维修费24万余元。
之后,供电公司将不愿承担责任的张先生告上了法庭。
法院认为,供电公司依据供电合同向受损居民赔偿后,有权向造成供电事故的责任方追偿。
据此,判决被告张先生赔偿供电公司24万余元。
点评: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看,“高空抛物案件”可以根据有无明确的抛物行为人、有无明确的管理责任人等作进一步的细分,不同类型的案件,处理结果也有所不同。
本案是一起抛物行为人明确的高空抛物案件。
这类案件与一般的打架伤人或机动车伤人的普通侵权案件没有实质区别,都是由于被告主动实施违法行为致人损害。
在法律的适用上,遵循“自己责任”原则,由实施抛物行为的人就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法律责任。
通俗地讲,就是“谁抛了,谁负责”。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高空抛物行为不针对特定的对象,在损害事实发生以前受害人无法确定,因此,其侵害的利益实际上是社会公共安全,属于刑法调整的范围。
在“高空抛物”造成受害人重伤或者死亡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抛物人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二:祸从天降,十岁学童死于非命年仅10周岁的四年级小学生周某,放学途中被一块从高楼坠落的玻璃砸中头部,不治身亡。
警方为此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调查,但最终仍然没有线索。
周某父母将事发地点一侧二楼以上的数十户业主和大楼物业公司告上法庭,要求众被告共同承担人身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
法院认为,物业公司作为大楼的物业管理者,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的环境卫生和秩序。
由于在本案事故发生的一个多小时前,该区域附近已经出现了一次高空坠物事件,被告又未举证证明其已经及时履行了职责,因此对原告的损害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据此,法院酌定物业公司对原告的损失承担部分赔偿责任,赔偿原告20余万元。
点评:这是一起管理义务人明确的高空抛物案件。
责任人是对发生“高空抛物”的建筑承担管理义务的人——物业公司。
在法律适用上,由管理义务人对自己未尽到管理义务导致的损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俗地讲,就是“谁没有管好,谁就承担责任”。
案例三:一方抛物,八方担责原告张女士在楼下停放自行车时被高空抛下的烟灰缸砸伤头部颅骨,当场血流不止。
警方实地勘察后,根据烟灰缸抛下的轨迹确定系该居民楼204-704住户所为,但具体行为人无法确定。
据此,原告诉至法院,要求六户被告赔偿原告所受的经济损失15000余元以及精神损害赔偿1万元。
在法院主持下,本案最终以调解结案,由案外人物业管理公司和六户被告共同赔偿(均摊)原告经济损失5000元。
点评:这是一起抛物行为人不明确的高空抛物案件。
这里的“不明确”是指存在一个具体的范围,抛物人为其中一人或数人,但无法进一步明确。
本案的处理结果,是由物业管理公司和所有可能的抛物行为人共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尽管案件是以调解方式处理,但其处理结果仍体现了审判实务中对这类案件的倾向性意见,即由所有可能实施抛物行为的人共同承担责任。
总结点评案例一中由抛物的人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与我们运用日常经验法则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比较容易接受。
而案例三的处理结果,容易让人产生困惑:一方面,这样的处理结果对那些没有抛物的人肯定是不公平的,因为丢烟灰缸的人只有一个,其他人没有理由来为别人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如果不这么处理,让无辜的受害人承担所有的损失,似乎也不公平。
事实上,老百姓的这个困惑也曾经引发过法律界的争论。
争论的结果,绝大部分的专家还是认为让所有可能实施抛物行为的人来共同承担责任更能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第一,有助于受害人的救济。
显然,让一个已经遭受不幸的受害人来承担全部损失是不合理的,况且可能实施抛物行为的人是一个集体,其负担风险的能力更强。
第二,有助于发现真正的行为人,在由所有可能实施抛物行为的人共同承担责任的情况下,那些没有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了避免“背黑锅”,就会想办法去找出真正的责任人。
也许有人本来就知道谁是真正的抛物行为人,如果这个知情人要为真正行为人承担责任,他就会有动力揭发;反之,他更可能选择保持沉默。
第三,有助于预防高空抛物的行为,维护公共安全。
如果在没有明确的抛物人的情况下,由受害人自己承担责任,那么可能会激励那些真正的行为人继续进行高空抛物,或者那些原本不高空抛物的人也会加入抛物的行列。
但是确立了这一规则后,那些高空抛物者想要抛物时,不仅需要小心注意楼下经过的路人是否可以发现他,而且更得注意周围的邻居是否可以发现他。
当高空抛物者成为过街老鼠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减少。
以上三个案例,代表了“高空抛物案件”的常见类型和相应的法律处理方式:第一,抛物人明确的高空抛物案件,由抛物人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第二,抛物人不明确的高空抛物案件,如果物业公司等管理义务人没有尽到管理义务的,管理义务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抛物人不明确,但可以确定一个具体范围的,则所有可能实施抛物行为的人应当共同承担被害人的损失。
四、工伤案例(人身侵权)——白永仓案例一: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交通事故致残可否认定为工伤【案例描述】隆阳区某公司业务员刘某,2017年9月9日公司指派其到汽车4S店联系业务,10日上午9时到汽车4S店看样车,途中因急于赶路而违章穿行,被出租汽车撞断双腿。
此事故经当地公安交管部门处理,认定刘某负事故主要责任。
事后,刘某向单位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单位以刘某在交通事故中负主要责任为由,不同意认定工伤。
刘某又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调查,确认其事实,刘某是在去外地出差、联系业务期间发生交通事故受伤的,当地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其为工伤。
【案例评析】当地社会保障部门处理的意见是符合政策规定的。
职工受企业领导指派出差联系业务,属从事本单位的工作,外出期间应视为工作时间。
因工作原因,发生交通事故无论有无责任或责任大小,只要不属自杀、自残行为,都应按照工伤保险实行无责任赔偿原则进行工伤认定。
对这种情况的处理不应和上下班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同等对待。
本案例中刘某受单位指派到汽车制造厂联系业务期间,违章横穿马路,发生交通事故,显然是不对的,自己也身受其苦,但主要是因急于办理业务,不存在自杀、自残的可能性,到外地不熟悉环境也是一个客观因素,因此,对这种情形也应认定为工伤。
【法律法规参考】《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5款规定:职工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应当认定为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