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书现象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读书现象社会实践报告
是把书籍当作充实自己的工具。
这源自于当今社会偏向“功利化”的价值观,就像从小从父母口中听的“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等较为现实的价值观。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所选择的书籍,也都是充当可以提高自身或者当作一种“敲门砖”的一种工具,而并非真正为了品书。
在当今社会大众媒体的聚光灯下,我们可以从互联网等等各种途径去获得各种消息,而并非再从书籍当中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这样一个相对急速的环境也是一种“功利化”的体现。
(三)阅读选择“文盲化”在当今媒体行业的昌盛下和选择的多样性。
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看书的选书的技巧,也没有一种明确的目标,从而导致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看什么书,为什么看这本书,这样就导致了一种盲从,造成了当代的一种阅读选择“文盲化”。
(四)静不下心,读书习惯难养成没有制定读书计划,自制力不够强,没有树立正确的读书价值观。
大多数学生没有摆正读书的正确态度,他们更热衷于参加社团活动等大学活动,却认为读书很难给自己带来快乐,觉得读书比较枯燥并且浪费时间,没有将读书学习作为自己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总是不能够静下心去读一些有意义的书。
(五)外界可提供的阅读条件不完善学校虽然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但有关读书方面的很少。
从学生对学校图书馆满足度调查中得知,学校图书馆虽然藏书丰富,但藏书质量和选择的状况不佳。
图书
馆的书往往不是学生想读的书,并且年代久远、更新速度慢等都是无法吸引大学生阅读的原因。
学校图书馆的阅读系统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七、建议和对策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首先,要加强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并多提供各种类型的纸质书,加快书籍的更新和积累。
其次,图书馆的书需要更均衡,而不能偏向某一类的学科。
此外,大学生容易受风尚的影响,校方应该努力让校园阅读成为一种风尚,使学生群体整个处于一种积极阅读的氛围当中,那么,阅读将可能成为大家的每日需要,变成一种“悦读”了。
因此,学校可以多方面加强和开展有关于阅读方面的活动,比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评选推荐最佳书目之类的活动来增加学校的读书氛围。
学校也可以开展有关于阅读的课程。
最后,老师应当就学生书目的选择给出建议并指导学生阅读技巧。
老师作为学生在人生当中的一个指明灯,培养兴趣上的引路人,所以在阅读方面,老师也可以适当去指引学生。
其次,老师可以挖掘出具有鲜活思想文化资源的同时,又向学生推荐富有时代气息的经典,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缓和他们对阅读产生的浮躁心理。
2、从学生个人来说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单单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强综合能力的人,大学生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有关自己专业方面的书籍而应该广泛地涉及各个方面的书籍。
所以大学生必须建立一个正确的读书价值观,学会去细细品味书籍当中丰富的理念和精华,而非过于功利性地去阅读,仅仅只是为了读而读。
积极参与学校学院所举办的关于阅读的活动,努力争取做到实处。
就读书方法而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是泛读与精读相结
合。
在广泛阅读的时候可以了解书本的目录、序言、后记和书的主要内容,只要觉得有兴趣的书都可以广泛地阅读。
在精读的时候,要挑选不同种类书目中的经典书籍进行阅读。
尤其注重读书笔记,了解书籍的主要思想。
八、课题研究总结经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有关大学生读书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整体的“功利化”价值观下,出现了课外阅读时间偏少、阅读“功利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缺失等的问题。
同时,在当今发达的信息媒体时代中,互联网等各种方便快捷的信息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纸质书的地位弱化。
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尽量的多阅读,将会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品质。
同时,高校应该加强硬件设施,比如加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和环境,组织开展倡导阅读的活动,鼓励健康阅读良好风气的形成。
在中国政治制度日渐成熟、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国家文化软实力却跟不上硬实力的步伐,这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提高自身素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在未来,综合素质的人才将会是推进我国的重要人才动力。
大学应该成为优秀社会主义文化与风气塑造者的摇篮,而大学生平时也应努力地多阅读、爱学习、勤思考,做到博学多才、文明有礼,让其变成我们的立身之本。
只有高素质综合文化人才的发展壮大,才能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兴旺,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民族自信心的增长,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尽管调查样式不能概括太多,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
调查中显示的不仅仅是一些数据,更是一种读书理念,一种价值取向。
大学生
们应该更积极对待阅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综合素质的人才。
社会也应该减少功利性的风气,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附送:
大学生调研报告总结
大学生调研报告总结
创业精神是创新精神向创新实践转化的中介。
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在素质。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大学生创业教育非常重要。
教育目标有两个层次,一是在于引导和鼓励一小部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对大部分人的作用则主要是使其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更有保持活力,更好地发展,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以下是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内在核心。
一、创业动能创业的动能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创业的预期收益有:
获得高收入,取得较高社会地位,甚至是实现自我价值等等;创业成本需要考虑:
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成本、所需付出的额外努力以及必须放弃可获取一定经济收入的工作岗位的机会成本等。
与现实相比,理想常常显得遥远。
据人人创业网《.oh100.》调查中尽管有大多数人“渴望拥有自己的业务”,并表示“如果有机会,非常希望去自主创业”,但对“我愿意失去一些经济收入,以换取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的认可程
度就大大不如前两者。
另外问卷中对创业目的的理解也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短期内不会选择创业,有45.6%的学生认为创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只有22.3%和9.7%的人将创业理解为“改善经济处境”和“避免就业压力”的手段。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只有先谋生,然后才能考虑“实现自我价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已经做了非常清楚的表述。
二、创业信心大学生的创业信心来自于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创业能力的判断,创业信心是决定创业选择的关键因素。
这问题经创业中国《.oh100.》调查中有一问题反映出大学生的自信心状况,“我能在不同环境不同角色下都取得成功”,对这一陈述表示的认可程度结果为,表示非常认可和比较认可的分别占11.70%和25.20%,表示“一般”、“比较不认可”、“和非常不认可”的各占47.40%、
12.50%和3.30%42.40%的人做过兼职,57.50%的人家族或好朋友中有人创办企业,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三、创业意愿与创业精神正如前面所分析,动能和信心的相较,总会在很多人身上体现出来,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业精神并没有其创业意愿强烈。
在笔者指导创业社团的过程中也发现,同学们满腔热情参加创业社团,对创业充满憧憬,可一旦需要自主造机会学习和锻炼,则很少有人愿意付出努力。
四、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经过各大有权威的创业网站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表现出了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矗但是,学习能力并不一定转化为创新,仅仅是出于危机感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而学习,则与创新不一定相关,只有研究式的学习,带着好奇、探究和怀疑的学习,才会取得创新的成果。
创新除了继承
和学习之外,其活力在于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批判地继承才是创新的实质。
五、自我管理与资源获取能力所谓自我管理能力是指自我发展规划、自身的时间管理、学习能力和在工作中的关系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较有信心,分值较高。
大学生在资源获取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已有的研究表明,企业家获取资源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其次,我们的创业教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不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也存在差距,主要因为目前的创业教育还缺乏针对性。
调查结果显示,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在创业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其一,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创业导向上,应从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培养开始。
加强主动性,使其在学期间脱离对家庭的依赖、对学校的依赖,形成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观念和能力。
其二,要加强市场知识的教育和营销能力的训练。
满足需求,面向市场,推广产品或服务是所有学科都将遇到的,建议大学设置相关的公共基础课。
其三,注重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
行业知识和市场意识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学习的,增加相应的技能训练比理论灌输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