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复习资料1、国外林火管理模式:北美林火管理模式(利用空中优势)、北欧林火管理模式(绿色防火工程、地面道路工程)、澳大利亚林火管理模式(以火防火)、综合林火管理模式。
2、燃烧:一种自然现象,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化合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时,能够维持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浓度将至18%以下,燃烧就会减弱甚至熄灭。
3、森林燃烧:在一定外界温度作用下,快速与空气中的氧节结合,产生的放热发光的化学物理反应,称为森林燃烧。
4、引燃点:在火源的作用下,可燃物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可燃物分解形成的可燃性气体被引燃,当火源移开后靠自身释放的热量仍能继续持续燃烧,这时开始着火的最低温度成为引燃点,又称着火点。
5、自燃点:在没有外界火源的作用下,可燃物在环境中加热或自身发热积蓄热量到达一定温度自行着火,并能维持燃烧,这时着火的最低温度成为自燃点。
6、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
亦称燃烧三角。
7、森林燃烧环基本结构要素: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气候区、火行为。
8、明火:森林可燃物点燃后能挥发出足够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时能产生火焰,这种燃烧称为有焰燃烧,亦称明火。
特点:蔓延速度快,比无焰燃烧快13~14倍,燃烧面积较大。
能产生有焰燃烧的可燃物称为有焰燃烧可燃物,是森林中主要的可燃物。
暗火相反。
特点:蔓延速度慢,燃烧持续时间长。
9、森林燃烧的基本过程:一、预热阶段,物理过程,包括可燃物自身温度的升高和水分的蒸发;二、炭化阶段,热分解过程,吸热反应;三、燃烧阶段,氧化放热反应,包括着火和燃烧。
10、热量传播基本方式: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11、森林燃烧的特点:1)森林燃烧属于固体可燃物燃烧2)森林燃烧是在大自然的开放系统内进行的燃烧3)森林燃烧的复杂性,能受森林植被的变化和环境左右4)森林燃烧具有大面积和高强度的特点12、森林燃烧环:在同一气候区内,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的可燃复合体,是林火管理的基本单位。
13、森林燃烧环与燃烧三角的不同点:1)可燃物改为可燃物类型2)氧改为火环境3)第三边一定温度改为火源条件(包括火源种类、火源频度、火源出现时间)4)火行为指着火程度、火蔓延、能量释放、火强度、火持续时间、火烈度和火灾种类。
14、森林可燃物:森林中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
如树木的干、枝、叶、树皮,灌木、草本、苔藓、地表枯落物、土壤中的腐殖质、泥炭等(是森林火灾发生的物质基础,也是森林火灾发生的首要条件)15、森林可燃物的内特性:指描述可燃物植物部分的特性,包括可燃物的化学、密度、燃点、热值、抽提物含量、灰分物质含量等特性。
森林可燃物的外特性:指描述可燃物组成的各种特性,包括可燃物的数量、大小、形状、含水量、紧密度、连续性等。
紧密度:可燃物床层中可燃物颗粒自然状态下堆放的紧密程度称为紧密度。
14、可燃物平衡含水率(相对含水率):可燃物吸收大气中水分的速度与蒸发到大气中水分的速度相等时的可燃物含水率。
15、可燃物热值:在绝干状态下单位质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热值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
可燃物发热量:可燃物在一定环境下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一、不同可燃物种类有不同的热值;二、可燃物含水量的变化影响可燃物发热量16、抽提物:指用水和有机溶剂提取的物质,是粗脂肪和挥发油类的总称。
油脂含量越高的树种越易燃,特别是含挥发油较多的植物更易燃。
针叶树含脂量较高,阔叶较少;树叶较高,枝条较少;木本植物较多,草本较少。
17、灰分:可燃物中的矿物质。
是抑燃性物质,含量越高,燃烧性越差。
树叶含量较少,树皮较高。
低于5%时为低灰分含量,5%~10%为中,10%以上为高。
18、森林可燃物根据地被物的种类划分:1)地表枯枝落叶层2)地衣3)苔藓4)草本植物5)灌木6)乔木7)林地杂乱物森林可燃物根据可燃物燃烧的难易程度划分:危险可燃物、缓慢燃烧可燃物、难燃可燃物根据可燃物在林地的位置划分:地下可燃物、地表可燃物、空中可燃物根据可燃物的含水率的变化性质划分:活可燃物、枯死可燃物。
19、树种易燃性:指森林中的树种在森林火灾中所表现出的燃烧的难易程度,是对森林中某一树种燃烧特性的相对的定性的描述。
20、森林燃烧性:指森林被引燃着火的难易程度以及着火后所表现出的燃烧状态和燃烧速度火强度等的综合。
21、易燃:马尾松、油松、华山松、红松、海南松、侧柏、圆柏等(针叶树)白栎、麻栎、小叶栎、桉类、樟科、安息香科等(阔叶树)可燃:杉木、柳杉、三尖杉、红豆杉、紫杉、粗榧等(针叶树)桦树、杨树、椴树、槭树、榆树、化香树、楝树、泡桐等(阔叶树)难燃:云杉、冷杉、落叶松、水杉、落羽杉、池杉等(针叶树)水曲柳、黄波罗、柳树、竹类、木荷火力楠、红花油茶、茶树等(阔叶树)22、影响森林燃烧性的主要因素:一、林木组成,针叶树易燃,阔叶树难燃;二、林分郁闭度,郁闭度越大,森林燃烧性越低;三、林分年龄23、可燃物类型与可燃物模型的区别:可燃物类型:占据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燃烧性的可燃物复合体。
不同可燃物类型具有不同的燃烧性,预示着发生森林火灾的难易程度、林火种类和能量的释放程度。
可燃物模型:可燃物类型的定量描述。
可以反映某一植物类型与火行为相关的特征。
24、可燃物类型的划分方法:直接估计法、植物群落法、照片分类法、资源卫星图片法、可燃物检索表法。
25、火源:凡是来自于森林外界,能够为林火发生提供最低能源的现象和行为的热源统称为火源。
分为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26、森林火险:林火发生的危险程度叫森林火险。
27、雷击火发生条件:一、可燃物条件:①森林中有枯立木②地表枯死可燃物数量较多。
二、天气条件:①只要有积雨云存在,就有产生雷击的可能;②要有一定数量的降雨,增加大气的导电性,引起地闪闪电;③降雨量较小,对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影响不大,雨后很快天晴,使细小可燃物快速干燥。
28、我国雷击火发生的主要地区: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
29、人为火源分类:生产性火源、生活用火、外来火源、故意纵火。
30、火环境:指除可燃物和火源外的其他影响火发生、蔓延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包括天气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林内小气候等。
31、火灾季节:指某一地区在一年中森林火灾出现的季节或时期。
主要特征是降水量少、空气湿度低、干燥、风大,易发生森林火灾。
分为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戒严期。
森林防火期: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而规定的实施森林防火措施的期限。
森林防火戒严期:在森林防火期内,根据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出现的规律而划定的高火险期限,称为森林防火戒严期。
31、火险天气要素:影响林火发生的气象要素。
空气相对湿度、降水、温度、云量、风速、气压、日照等。
P5832、气候条件对森林火灾的影响表现在:①气候决定特定地区的火灾季节长度和周期②气候决定特定地区的可燃物状况③气候决定特定地区的森林火灾的严重程度。
33、林火行为:指森林可燃物从被点燃开始到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和特征。
包括林火蔓延、林火强度、林火种类和林火烈度等。
34、林火强度:森林可燃物燃烧时火的热量释放速度称为林火强度。
17.2273fh I ,I 为火线强度(kw/m),f h 为火焰高度(m )。
35、火烈度:指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
36、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能量释放的多少;二、能量释放速度;三、火烧持续时间37、火强度与火烈度的相关性:①火强度大,火烈度也大,如强度林冠火②火强度大,火烈度小,如急进地表火③火强度小,火烈度大,如地下火④火强度小,火烈度小,如一般地表火38、火烈度的表达方式:火烧前后蓄积量变化和火烧前后林木死亡株数变化。
39、根据火烧森林的部位划分林火种类:地表火、林冠火、地下火。
根据燃烧的可燃物类型可以划分为荒火、草原火、草甸火、灌木火和林火。
40、影响火行为的主导因素:风、地形、连续干旱和高温、可燃物与可燃物类型。
41、火对土壤的影响:物理性质: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结构。
化学性质:土壤PH 值、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循环。
土壤微生物、土壤细根系42、火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火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把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并重新与土壤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和土壤肥力。
火烧对土壤PH 值的影响火烧后土壤pH 增加的幅度主要取决于火烧前可燃物的负荷量、火的强度、原来土壤的pH值和降水量。
43、火在改善土壤环境中的作用:①火烧能增加温度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提高森林生产力②定期火烧能加速不易分解的枯枝落叶的无机化过程,增加土壤有效养分③定期火烧能改变泥炭环境,从而提高土壤肥力④火烧能使永冻层下降,扩大森林分布区⑤改良土壤44、林火对植物的影响:①火对种子的影响:火能促进球果开裂、种子萌发、萌芽能力②火对植株的影响:火烧过后,地被物稀疏,光照条件改善,土壤可溶性养肥增加,利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肥,促进植株的开花结果。
火可减少与耐火树种竞争的物种③火对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火能使植物群落的构成发生改变。
火烧使森林环境在短时间内有向干旱或沼泽化演变的趋势。
火烧能改变森林的年龄结构,使森林群落的层次结构简单化,从而改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受阻,系统的功能降低,生产力低下,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大面积和高强度火烧可能使某些某些物种灭绝,小面积和低强度火烧能改变局部环境,使环境多样化,有利于新物种入侵,增加生物多样性。
低强度火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引起植物增长和数量增加。
(群落年龄结构、树种组成、群落更新方法、森林群落高度、森林群落稳定性)45、林火影响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①树种的组成或种源;②生境条件;③林木的发育期;④火强度的影响火的作用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的判断标准①火烧后能否维持自我更新;②火烧后森林植物群落的演替;③火烧后植物多样性变化;④火烧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⑤火烧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变化46、火对策种:东北林区:水曲柳、黄波罗、柳树、稠李、槭树、榆树等中部和南方林区:木荷、乌墨、山白果、栓皮栎、桤木、漆树、苦槠、木棉、红锥、红花油茶、茴香树、珊瑚树、交让木等47、林火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一、直接影响:伤害和致死。
途径火焰能直接烧伤或烧死动物高温辐射使野生动物致死致伤高温气流和高温烟尘使野生动物致死致伤烟雾影响野生动物的行动,造成死伤;二、间接影响: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改变野生动物的食源影响野生动物的种间关系48、野生动物对火的反应:逃避行为、吸引行为(火焰吸引、烟雾吸引、热吸引、食物吸引)49、火对保护野生动物的作用的两重性:一是高强度林火能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二是火烧能维持某些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维持少数珍惜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