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研究背景【篇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文献综述】教育科研方法与论文撰写期末作业专业:班级:学号:姓名: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文献综述摘要:在近几年有关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文献中,涉及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写作目的过于功利性、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作文批改未落到实处、不重视阅读;综合文献总结出针对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适应性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本文拟就近几年来,我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10篇论文,作一梳理,形成论文综述,以期引起人们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关注。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特点作文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课程,其在写作过程中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
1、集中性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作文教学呈现出一个相对集中趋势,在以前的教学课本中,作文教学都是寓作文于阅读中进行的,呈现的相对散乱一些,而现今新课程课本(以人教版为例)从必修1-5都有相对独立的单元第五单元进行作文教学,其方式也较为灵活,从原来的习作训练改为现在的“表达与交流”,综合性的运用学生所感知的知识进行全方面的渗透。
在选修课本中,也增加了作文教学的数量,所涉及的《写作》与《新闻》等两本选修课本就是课外增加学生写作知识的。
内容知识增加,内容的相对增加,作文教学的比重也在增加。
2、拓展性作文题目从原来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也发展到今天的话题作文,有关此话题有关的题材不限,立意明确。
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作文写作的空间,增大了作文写作的内容多样性。
3、实践性虽然只是简单的笔头功夫,但是,每一次作文无不体现出实践的成分,优秀的作文都是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学生缺乏平时生活的感知和感悟,少一份对大自然的亲切关怀,就少得一份对生活的体味,少得一份对人生的体验,也就不会写出易于贴近生活的优秀的作文。
实践性作文应该是作文写作的一个长期发展目标。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大纲的最大不同在于,明确提出要通过高中语文教学“ 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习作教学“ 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励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许多做法使作文教学失去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应有意义,甚至压抑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根据综合所查文献惊觉我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大致如下几方面问题:1.写作目的过于功利性。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考试题与命题趋向实际已经成了作文教学的“圣经”。
这种极强的功利性甚至波及初中的作文教学。
现在初中、高中的话题作文,慢慢淡化了文体,以及专项训练,直接造成学生作文的“四不像”,即既不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又不像散文,严重损害了作文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序列性,导致了十分恶劣的后果。
2.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自定一个平均分,认为这样有利于批改、便于讲评,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
从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内容上紧跟高考题,高考考什么样的作文就练什么作文;形式上要求四平八稳;主题上要求“放之四海皆准”,以便在高考指挥棒下以不失分为原则,不要求新求异,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3.作文批改未落到实处。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叶老说出了一个道理:教于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授之以渔是关键,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条原则。
教为不教,不教的前提是教,而且必须教好。
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学方法无创意,命题无新意,评改没落到实处,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来说,写好一篇作文远没有做一道数学题来得快,写作中的功利性、不为作而写作,而为高分而写作,最终导致高分低能。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部分学生成天埋头于数、理、化、英题海中,无暇欣赏中外名著,阅读面狭窄,思维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看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只是简单地罗列、堆积素材,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瓶颈。
如果写作训练不从平时抓是不行的,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从学生的作文来看: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童真童趣;模式化、套路化现象严重,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写出的作文即使出自不同学生之手,读起来也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有研究者曾对某中学高一至高三年级 80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 70%以上的学生缺乏写作文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信心,只有 5%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写作课。
可见喜欢作文课的学生占少数;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显得非常乏力;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学生基础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就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写作的基础很差。
②教材的问题: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必修 1 到必修 5中的作文训练专题,内容比较笼统、简单、系统性不强,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做进一步地补充拓展,如果只按教材去教学,显然会影响作文教学的效率。
③高考作文评价的问题:由于高考评卷时间紧,阅卷老师面对考生的作文,往往是“看看头,看看尾,中间一目几十行”,殊不知多少有个性的文章就此埋没,尤其是字体不美观的学生作文更是无脱颖而出的可能。
④教师问题: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作文指导崇尚“技法至上”;作文批改用时长、实效差,讲评缺乏针对性。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存在着种种弊端。
虽然对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大部分语文教师已意识到作文教学十分重要,但对于作文教学的目的,更多教师追求为应试而作文,因此单纯注重技能技法训练也就远远多于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和创造性培养。
而对于学生作文训练的着眼点,大部分的教师着重技能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这些基本认识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统一的三维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适应性策略在所查阅文献中有对现今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策略与建议,经过筛选和综合,如下:(一)教师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改变作文教学模式中学作文教学的设计应以人为本,人文共进,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融入做人的知、情、意行得成长之中,融入“人之为人”的语言特质的铸炼之中。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作文教学的目标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构建。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目标指向是单一的“学会作文”,缺乏对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的生活构建,从而导致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丧失,把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上,作文成了语文知识的“试金石”。
虽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能力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检验,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关注的仍然是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应注重的仍然是“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不只是要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作文教学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的也不只是教材,而应是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应考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之外,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在写作中做到命题生活化、审题生活化、取材生活化和语言生活化,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方向、内容和形式,做到作文从生活中来,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
3、作文教学的过程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传统的作文教学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以“灌输”的方式而不是以“体验”、“感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其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形式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体验、感悟等多种形式。
(二)学生学会做人,在做人中挖掘并储蓄作文的活水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1、发现自然,陶冶高尚的情操。
大自然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矿藏,也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母亲,投到她的怀抱我们就能丰富自己。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细心观察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阴、晴、雨、雪的景致,早、晚、昼、夜的冷暖,日、月、星、辰的变化。
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下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十象,心入一干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部分学生已经能写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锦绣文章。
2、完善自我,树立健康审美观。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就必须注意辨析个体心理对审美观的影响,重视社会环境给健康审美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不忽视他们自身存在的非意识性的趋同性。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审美’,,努力使他们拥有高尚的人格,坚不可摧的免疫系统和清晰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
通过实践,让学生能真实深刻的发现、感悟生活的意义、生活的美,并欣然到生活之中采撷、提炼,流于笔端,化作优美的文字。
3、关注社会,培养优秀的品质。
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关注社会,特别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从中学会人跟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等等优秀的品质。
有了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灵魂,学生自然而然能写出立意深刻的主题,高尚的文字。
4、学习大师,提升人品与境界。
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阅读,教会学生读古今大师的名篇著作,跟大师对话。
关注大师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对自身的一种提升;向大师学习,学生未必能够人人成为大师,但有了这种精神底蕴,有了这种灵魂的拷问,灵魂的追慕,学生就可以慢慢地摆脱小气,提升了人品与思想境界。
有了大师般人品与思想境界,学生就不会在作文中“编”思想,而是用心灵在文章中“编织”理想、“编织”未来。
(三)强化思辨能力,赋予作文思想国外课程学家都把思维训练作为作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韩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需要有逻辑性又有创造性思考力、合情合理的判断力和问题解决力的高等精神能力。
【篇二:初中作文教学研究计划(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说明)开题报告【篇三: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三部曲《新课标》上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⑥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