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科研机构及农业生产企业等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部分地区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
粮食生产实现了1958年以来的首次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连续7年快速的增长,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物联网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新生力量,是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国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泓森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涵盖了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并在政策扶持、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迫切需要国家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制定农
业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应用。
农业物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传感设备、传输网络、应用服务。
在传感设备方面,国外发达国家从农作物的育苗、生产、收获一直到储藏缓解,传感器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各种不同应用目标的农用传感器。
在农业机械的试验、生产、制造过程中也广泛应用了传感器技术。
RFID广泛应用在农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控、动物识别与跟踪、农畜精细生产系统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等方面,并由此形成了自动识别技术与装备制造产业。
据美国市调公司ABI research 2007年度第一季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RFID市场为38.12以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已跃为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为14.07亿元,预计2011年全球市场可达115亿美元。
在传输网络方面,国外已在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初步推出相关产品并得到示范应用。
如美国加州Grape Networks公司为加州中央谷地区的农业配置了“全球最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2002年,英特尔研究中心采用跟踪方法采集了因州海岸的大鸭岛上的生态环境信息。
国外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004年,佐治亚州的两个农产已经用上了与无线互联网配套的远距离视频系统和GPS定位技术,分别监控蔬菜的包装和灌溉系统。
美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覆盖美国国内46个州,用户可通过计算机便可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
在应用服务方面,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即服务导向架构,自1996年Gartner提出以来受到了IT业界的热捧,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06年以来,IBM、BEA、甲骨文等一批软件厂商开发推出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并部署了一些成功案例,使得SOA进入现实的脚步在不断加快。
同年,IBM全球SOA解决方案中心在北京和印度成立,定制各个行业的模块化SOA解决方案,并结合IBM 服务咨询和软件力量全方位实施,这意味着IBM已经在SOA产业化方面抢先一步。
BEA也宣布推出“360度平台”以进一步巩固其在中间件领域的优势,而微软和甲骨文也纷纷发力中间件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快SOA产业化进程。
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发展的,协调好农民、农村、农业三者关系,平衡农产品收益率、农业物联网投入成本、消费者消费负担的、良性发展的物联网应用道路。